文丨功夫媽咪
前幾天,又有一起因為家庭教育問題而報警的事件。
21歲的小王聽說海歸更容易找到好工作,便馬上向媽媽陳女士索要12萬的輔導費,要去上海考託福雅思準備留學;
而陳女士認為兒子不適合留學,堅決反對。爭執之下,陳女士不惜拿起刀子和兒子對峙。
最後是在外出差的丈夫報警,事情最後才得以解決。
一件放在普通家庭都能好好商量的事,在陳女士家卻要大動幹戈。
隨著我對事件的更多了解,發現這樣的結果其實也有跡可循。
兒子讀高一的時候提出讀職高學技術,媽媽同意了;
職高剛讀不到一年又說想去打工,她又同意了;
結果兒子輟學之後,不僅沒出去打工,還整天窩在家裡看小說、打遊戲。
……
一個是習慣得到「寵愛」,更加有恃無恐的兒子;一個是多次拋開了心中的標尺,隨意放任孩子的缺點和惡習的母親。
出現這樣的結果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無原則包容和放縱的家庭,養不出好孩子。
看過一個視頻。
一位父親帶著兩個女兒去逛超市,小女兒突然打掉姐姐手裡的東西。
爸爸態度堅決地讓小女兒給姐姐道歉,小女兒執意不肯,並且躺到地上開始耍賴。
爸爸的態度還是很堅決,一定要讓小女兒說對不起。
一旁的姐姐打破僵局,「算了吧,她不必非要道歉不可」。
妹妹也趕忙給自己找臺階:「姐姐說了我不必了。」
看到妹妹如此蠻橫,經過的路人給爸爸「支招」,建議他打她嘴巴或者給她個大耳光。
當然,爸爸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再次表明自己的態度,然後把孩子扶起來,耐心地引導小女兒如何說出這一句「對不起」。
最後,在爸爸的堅持和引導之下,小女兒終於說出了「對不起」。
從爸爸耐心的引導可以看出,即便孩子犯了錯,他也仍然愛著孩子。但是,他的愛是有原則的,他一直堅持著「犯錯了就要道歉」的原則,並且讓女兒執行到底。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和堅持原則,其實並不矛盾,而應當同時存在,否則,愛就變成了縱容,孩子也會成為「巨嬰」。
「父母愛之子,則為之計深遠。」
有原則、有遠見的父母,不僅不會縱容孩子,還會「狠心」地逼孩子一把。
《少年說》中有一位「狠心」的父親,令人印象深刻。
剛上初一的女兒在節目中的第一句話,就是吐槽爸爸「你真的太狠心了」。
在女兒小學畢業的時候,這位父親給即將年滿12歲的女兒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軍事化訓練。
在這三個月裡,女兒每天早上要五點半起床,進行2000米晨跑等體能運動;要負責準備家裡一天的飯菜,晚上還要完成各種功課,而且還要經過爸爸的考核。
看到一位父親如此「狠心」地對待自己的女兒,現場的很多同學都表達了不滿和責備。
但是,這位父親卻沒有做任何的解釋,而是問了女兒一個問題:
「新學期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你覺得學習是不是很苦?累不累?」
女兒說:「不哭,學習沒有軍訓苦。」
說完,她的眼淚突然流了下來,似乎明白了爸爸的用心。
爸爸接著說:「看似狠心枯燥的軍訓,其實是對人生最好的磨礪。你能堅持三個月,就能堅持初中三年,以後人生的30年。」
說完這些,他也突然哽咽了起來。
詩人於戈說:「你什麼都能給孩子,唯獨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和成功挫折,這些你無法給予。他沒有經歷,就不會對生活的獲得感。」
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快樂就好這麼簡單。
真正的愛孩子,不是給他無原則的自由和放縱,而是在合適的時候狠狠地逼孩子一把。
孩子的問題,多半是父母的問題。一個「巨嬰」孩子的背後,多半會有無原則縱容的父母。想要讓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成長,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成為有原則的父母。
(1)有些事,不能慣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明明已經定好了規矩,但是孩子卻總是耍賴不遵守。
在耍賴甚至以哭鬧要挾的時候,父母便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線。帶來的後果就是,孩子會一次又一次地突破原則。
所以,面對孩子,原則性的事情,不能慣。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過一個應對這種情況的小妙招。
有一次,她和女兒去超市買東西,女兒提出一個無禮的購物需求,被拒絕之後,她就開始大哭大鬧。
李教授沒有動搖自己的原則,而是直接把女兒抱回了家。
回到家把孩子放進臥室,然後一個人靜靜地看著孩子鬧。
孩子鬧累了之後,就給她一條熱毛巾,讓她擦擦臉,然後問孩子:「還哭嗎?要哭繼續哭?」。
看見媽媽的態度絲毫不放鬆,孩子作罷了。
從那以後,孩子再也沒有提出過任何無禮的要求。
這樣的做法,即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又讓孩子感受到「我不同意你這樣做,但我仍然愛著你,會關心你,不會棄你而去」的安全感。
(2)有些事,孩子必須自己做
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曾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他鄉的童年》中,若松太太就一直堅持這樣做。
在剛剛開始的時候,女兒並不是很配合媽媽的「訓練」,這個時候她就會用比賽的方式來激發女兒的「鬥志」。
儘管女兒還小,但是她已經可以熟練地自己洗臉,洗完臉還不忘收拾洗手臺,收起摺疊凳;她還會自己換衣服,脫下的睡衣懂得疊起來,儘管疊的並不是很好。
「雖然並不能每次都做到盡善盡美,但是也能讓她學會去做。」
把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也能輕鬆許多。
(3)有些責任,必須孩子自己承擔
前段時間,江蘇宿遷發生了一起高空潑墨事件,整棟樓的晾衣杆、防盜網以及地面都被染上了大片的墨跡。
而這起事件的「罪魁禍首」是一個7歲的小男孩,他因為貪玩就往樓下倒了一整瓶墨水。
在得知兒子的「傑作」之後,孩子的父母雖然生氣,但是馬上帶孩子挨家挨戶道歉,並且將被染的衣物拿回家手洗,洗不乾淨就買新的賠給人家。
小區的外牆,家長也請專業的人來清洗,而在清洗外牆的時候,家長還要求小男孩一直在太陽底下看著,孩子的小臉都被曬得通紅。
父母的這些做法,也獲得了全網的點讚。
孩子每一次犯錯誤,每一次承擔責任,都會使其自我完善一步,個性成熟一步。
功夫媽咪說:
我相信每一位爸爸媽媽,為了孩子,都可以心甘情願地付出自己的所有。
但是給予孩子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真正能令孩子快樂與安全的土壤,從來不是毫無底線地縱容與溺愛,而是張弛有度地教導。
有原則的愛,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