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鄭址洪:關注AI新技術很重要,但如何融合技術更...

2020-12-15 鎂客網

在鄭址洪看來,AI總是會帶來綿延不斷的問題,科技從業者需要學習的是去用好它,讓AI造福人類,而非傷害人類。

今年,AI倫理逐漸上升為受關注的一大話題,整個社會對「人與AI如何相處」的關注度也一直在上漲。在2019CAIS智能生活」分論壇上,專注於用戶體驗研究且有著豐富AI從業經歷的鄭址洪教授現場就基於多年的人機互動研究,與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對於人與技術之間關係的思考。

鄭址洪有著多重身份:1985年大學畢業的他是韓國最早一批專門研究人機互動的設計師,有30餘年UX經驗,曾任三星設計副總裁,後在中山大學及廣州美術學院任客座教授。今年年初,他剛剛加入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擔任Aging+eXperience實驗室主任,開始從事人口老齡化相關課題的研究。

對於AI,會後接受採訪時,鄭址洪用了一句頗具哲學意味的話闡釋了他的理解:「AI就像是車,它不是槍,但是它比槍『殺』的人多。AI總是會帶來問題,我們可以找到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解決辦法本身又會引發新的問題,而持續關注並通過不斷努力去平衡好問題帶來的影響,這是我們需要去做的事情。

圖 |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Aging+eXperience實驗室主任 鄭址洪

重新認識AI

當下,隨著AI技術與應用的結合和對生活的滲透,人們與產品的交互方式已經在發生改變,因技術帶來的交互方式變化,從曾經的手持設備到現在的可穿戴設備,產品設計也在不斷變幻。

作為韓國最早一批專門研究人機互動的設計師,並逐漸褪去產業界設計師身份,在採訪交談中,如今的鄭址洪再談對UX設計的理解時,其高度早已不再局限於產品本身。

「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處在變化之中,沒有任何事情逃得過時間。在設計領域,大環境時刻變幻,用戶和相應的技術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因此設計師需要不斷更新、挑戰,重新設計。」

而變與不變本是一體兩面,鄭址洪認為無論怎樣發展,設計始終都是需要為人類服務,因此他自始至終都在關注人性化設計。

「AI技術的出現給互動設計帶來了改變,但AI絕不是一種新型技術,它更像是一個新的載體,就如同一副眼鏡的作用就是使人看得更清楚一般,藉助AI這個新的載體,我們對身體的認知可以更加深入,因此從多個層面為生活帶來便利。所以本質上AI就是一個工具,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用它。」

關注人口老齡化,造福人類

多次公開露面,鄭址洪不止一次強調,「設計絕不是為了取悅人類,而是造福人類。」因此用好AI工具並造福人類就成為鄭址洪當下工作的重點,這也促使鄭址洪加入了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並對老年人群體進行研究。

聯合國的統計數據顯示,人口老齡化增速超過年輕群體,到2050年,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將增長兩倍多,到2100年將增長三倍以上,預計高達31億人。隨著人類壽命延長,人口出生率降低,老齡化已成為世界性難題,也很可能會成為未來世界恆久的常態。

心系未來社會,鄭址洪認為AI雖無法改變這一趨勢,但是它可以為未來佔據很大比例的這一社會群體帶來幫助,「AI就是工具,現在我們能夠利用AI幫助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同樣我們也能夠通過AI解決選擇老年人群體面臨的問題,幫助他們有一個更好的生活。」

細心的鄭址洪發現,當下年輕人很喜歡自拍而年齡大的人卻與之相反,他們並不喜歡自拍,這其中暗含了社會問題。於是鄭址洪決定就以人面部的老化這一議題為起點,通過研究如何讓老年人也愛上自拍去打開老年人的世界。

他解釋說,「當我們發現這一問題時,我們就在想,如果年齡大的人也喜歡拍照並分享出來,那麼老人的社會關係也會改善。因為拍照片之後進行分享這個行為本身會讓老人的腦部發生變化,當人的心情愉悅時,人體荷爾蒙也會發生變化,能有這樣一個狀態的話,老人的生活品質也會有所提高。」

理想的人機互動起點在融合技術

不可避免,未來老人一定會與各種設備打交道,如何讓他們喜歡上手中的設備並通過它們來更好得與他人產生交互成為至關重要的命題,因此某種程度上好的人機互動設計成為品質生活的一種保證。

但如何做好人機互動?

從事三十餘年人機互動領域的用戶體驗設計,相較於大家對AI技術本身的看重,鄭址洪更關心如何融合技術,「我認為,未來新技術的研究很重要,但是怎麼用新方式將已有的技術結合起來更加重要。」

以研究老年人自拍項目為例,不同於一般實驗室尋求技術人員去進行AI產品設計,鄭址洪首先是從愛美之心的人性化角度出發,然後找來化妝、美術和攝影等領域的專家一起研究怎樣更好地表現老人的面部,讓他們感受到自拍的樂趣。他認為這些議題遠比找數據訓練算法重要。

「作為設計師,為了更好地使用AI這個工具,我們需要始終關注人本身,比如眼神,每個人眼神中想要表達的信息都不一樣,我們需要讓AI學習人的差異性以更好服務於人,而不是用人的隱私數據去給人帶來傷害。

與眾多AI產品研究類似,為了更好研究人面部的變化,鄭址洪團隊同樣需要更多數據,但同時他對隱私保護問題有清晰的認識,「對,我們確實會遇到隱私問題,但數據與AI技術一樣,關鍵還是看人們怎麼用。」

最後

鄭址洪向我們介紹說,在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中,研究團隊裡來自交叉學科的多個領域,心理學、設計學、物理學甚至小說文學領域的專家,因此他們的研究會更加人性化與特別。

在談到對南京發展AI產業的建議時,鄭址洪表示,南京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背景的城市,傳統文化受到新技術衝擊在所難免,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沿襲、保留傳統並將之與科技融合起來是需要關注的問題,也是值得期待的。

最後,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乾貨在等你!

相關焦點

  • 關注AI新技術很重要,但如何融合技術更重要
    鄭址洪有著多重身份:1985年大學畢業的他是韓國最早一批專門研究人機互動的設計師,有30餘年UX經驗,曾任三星設計副總裁,後在中山大學及廣州美術學院任客座教授。今年年初,他剛剛加入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擔任Aging+eXperience實驗室主任,並已經開始從事人口老齡化相關課題的研究。
  •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鄭址洪:讓未來更好,就是讓一切更好
    如果要從技術層面來解釋人機互動設計,其實並不難,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讓設備更好地知道人的需求。正如電影《大佛普拉斯》裡的旁白: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類可以登上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彼此內心的宇宙。  鄭址洪說,他致力於解決的,正是如何讓設計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 【南京創新周·大咖說】鄭址洪:希望亞洲科學家可以團結起來
    清華大學未來研究院Aging+eXperience實驗室主任鄭址洪   荔枝新聞訊(記者   清華大學未來研究院Aging+eXperience實驗室主任、前三星設計副總裁鄭址洪,就懷揣著這個理想,在中國科技界耕耘數年。
  • 讓未來更好,就是讓一切更好
    讓未來更好,就是讓一切更好——對話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鄭址洪記者 曲田如果要從技術層面來解釋人機互動設計,其實並不難,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讓設備更好地知道人的需求。正如電影《大佛普拉斯》裡的旁白: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類可以登上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彼此內心的宇宙。鄭址洪說,他致力於解決的,正是如何讓設計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 新技術的開拓者—記民航空管新技術實驗室
    空管新技術實驗室作為中國民航空管、電子科研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在民航第二研究所投資建成,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空管局的領導和支持下發展迅速。
  • 好未來成立腦科學實驗室,與史丹福大學合作研究「AI+教育」
    在會議上,教育部科技司舒華表示,隨著腦科學等前沿科技的飛速發展,教育界和產業界將迎來更大的融合空間,也將為教育產業帶來更多機遇和挑戰。未來,信息技術將對教育帶來革命性影響,教育科學的基礎研究和交叉融合,將加速教育信息化進程,並用教育信息化不斷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好未來CTO黃琰透露,目前好未來從事技術產品研發人員達到4000多人。
  • 清華大學成立腦與智能實驗室和未來實驗室,是國內高校探索學科交叉...
    在以創新為最顯著特徵的當下的科研環境中,這些探索體現了我國高水平大學對如何面對重大科技前沿組織高水平的創新活動進行的深入思考和銳意實踐:以創新和學科交叉為兩翼,瞄準重大前沿課題,力求吸引全球不同學科、領域的頂尖人才,通過跨大學科、跨大領域的交叉合作,產出若干引領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成果,培育出若干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和新學科。
  • 博瑞彤芸與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10月27日,由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舉辦的中國數位化製造發展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Keith Burnett教授,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馬兆遠博士、鄭址洪博士以及來自政府和企業的代表出席了會議。
  • 未來學校應融合技術與人文
    未來學校的技術邏輯,目前已出現了負面的走向趨勢。在某些方面,技術決定論佔據上風,甚至有學者認為,未來以新型技術為核心的學習中心會完全替代學校教育。隨著技術發展在教育行業中扮演著越發重要的角色,此類觀點也是層出不窮。在這種邏輯下,技術成為凌駕於人類發展之上的決定性力量,即技術力量決定了人類的發展。
  • 馬欄山牽手瀟湘晨報 共建中國(長沙)馬欄山數位技術媒體融合實驗室
    周湘在致辭中表示,中國(長沙)馬欄山數位技術媒體融合實驗室的揭牌,對於加快推動我省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時代主流媒體轉型升級的科學路徑,不斷提高我省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下,運用好數位技術,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的任務更顯迫切。」
  • 清華大學與同方威視共建的危爆物品掃描探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近日,教育部科技司在清華大學組織召開了由清華大學牽頭承擔、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危爆物品掃描探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驗收會。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張國輝和發改委相關嘉賓出席會議並致辭。實驗室理事會科技委相關專家,清華大學科研院、財務處,以及工程物理系、自動化系、電子工程系等實驗室相關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 用AI技術超越傳感器融合,機器學習如何讓雷達更智能
    未來,不管電腦是否能駕馭汽車,未來的交通工具都將離不開人工智慧(AI)。有了汽車AI,出行可能會變得更安全。 出於安全目的,汽車中多傳感器融合日漸流行,將來自多個傳感器(可能是不同類型傳感器)的信息進行組合,即可取長補短,提高決策過程的整體精度或可靠性。事實上,幾種傳感器的組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主任徐迎慶的成果轉化夙願:讓盲人「看見」圖像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主任徐迎慶的成果轉化夙願:讓盲人「看見」圖像來源:《中國科學報》2019-3-7 王之康2018年10月,在經過了近十年的研究之後,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大幅面觸覺圖形顯示終端,終於可以讓盲人「看得見」圖像。
  •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能源與材料工程實驗室入駐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樓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康飛宇教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科技處副處長馬莉,新能源與材料工程實驗室李寶華教授等出席揭牌儀式。李寶華主持儀式。李寶華首先介紹了新能源與材料工程實驗室的建設情況。實驗室於2018年6月20正式獲得了深圳市發改委批准,經過精心籌備,今年4月底順利通過了各項驗收和審查,達到了入駐條件。
  • 產學研深度融合 超星未來與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共建聯合培養...
    為深化落實產教融合,協同創新,合作培養智能駕駛產業優秀人才,11月20日上午,超星未來與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共建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授牌儀式暨課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院長左劍惡、信息學部電子與通信工程項目指導委員會主任廖慶敏教授等一行來到北京,超星未來CEO張劍博士,CTO梁爽博士等公司成員共同出席。左劍惡教授和張劍博士分別代表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和超星未來共同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授牌,雙方就如何深入產教融合、精準培養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
  • 清華大學成立兩交叉學科實驗室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孫琪)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未來實驗室15日成立。清華大學希望通過提供學科交叉平臺,集合多個學科資源,促進產生更多創新成果。  腦與智能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王小勤說,實驗室未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開發新型的腦活動測量、解決腦疾病、攻關類腦技術、推動通用人工智慧系統研究等。
  • 「清華大學智能裝備工業大數據技術應用高級研修班」首期第一次...
    清華大學智能裝備工業大數據技術應用高級研修班」首期研修班第一次課程圓滿結束。本次課程的授課專家包括: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大數據系統軟體國家工程實驗室執行主任王建民教授,他的主題為《工業大數據技術應用》的演講,深入淺出、詳實生動,從我國的工業大數據戰略到技術架構和垂直應用,再到「清華數為」軟體平臺系統,讓我們得以學習了工業網際網路知識體系的全貌以及應用前景,贏得了學員們的一致贊可,現場互動討論熱烈。
  • 新技術、新媒體怎麼融合教學?
    昨日,在南京市東山小學舉行了」新技術、新媒體融合教學」的展示活動。南京市電教館館長陳平,南京市教科所所長左坤,江寧區教育局副局長劉尹武,南京市教研室小科教研員楊健,美術教研員祖金明等領導出席。矩道科技VR/3D實驗室軟體提供技術支撐。
  • 清華成立兩交叉學科實驗室:腦與智能實驗室、未來實驗室
    清華成立兩交叉學科實驗室:腦與智能實驗室、未來實驗室  12月15日下午,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未來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成立儀式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