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AI新技術很重要,但如何融合技術更重要

2020-12-15 鎂客網

在鄭址洪看來,AI總是會帶來綿延不斷的問題,科技從業者需要學習的是去用好它,讓AI造福人類,而非傷害人類。

今年,AI倫理逐漸上升為受關注的一大話題,整個社會對「人與AI如何相處」的關注度也一直上漲。在2019CAIS「智能生活」分論壇上,專注於用戶體驗研究且有著豐富AI從業經歷的鄭址洪教授現場就基於多年的人機互動研究,與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對於人與技術之間關係的思考。

鄭址洪有著多重身份:1985年大學畢業的他是韓國最早一批專門研究人機互動的設計師,有30餘年UX經驗,曾任三星設計副總裁,後在中山大學及廣州美術學院任客座教授。今年年初,他剛剛加入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擔任Aging+eXperience實驗室主任,並已經開始從事人口老齡化相關課題的研究。

對於AI,會後接受採訪時,鄭址洪用了一句頗具哲學意味的話闡釋了他的理解:「AI就像是車,它不是槍,但是它比槍『殺』的人多。AI總是會帶來問題,我們可以找到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解決辦法本身又會引發新的問題,而持續關注並通過不斷努力去平衡好問題帶來的影響,這是我們需要去做的事情。

圖 |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Aging+eXperience實驗室主任 鄭址洪

重新認識AI

當下,隨著AI技術與應用的結合和對生活的滲透,人們與產品的交互方式已經在發生改變,因技術帶來的交互方式變化,從曾經的手持設備到現在的可穿戴設備,產品設計也在不斷變幻。

作為韓國最早一批專門研究人機互動的設計師,並逐漸褪去產業界設計師身份,在採訪交談中,如今的鄭址洪再談對UX設計的理解時,其高度早已不再局限於產品本身。

「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處在變化之中,沒有任何事情逃得過時間。在設計領域,大環境時刻變幻,用戶和相應的技術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因此設計師需要不斷更新、挑戰,重新設計。」

而變與不變本是一體兩面,鄭址洪認為無論怎樣發展,設計始終都是需要為人類服務,因此他自始至終都在關注人性化設計。

「AI技術的出現給互動設計帶來了改變,但AI絕不是一種新型技術,它更像是一個新的載體,就如同一副眼鏡的作用就是使人看得更清楚一般,藉助AI這個新的載體,我們對身體的認知可以更加深入,因此從多個層面為生活帶來便利。所以本質上AI就是一個工具,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用它。」

關注人口老齡化,造福人類

多次公開露面,鄭址洪不止一次強調,「設計絕不是為了取悅人類,而是造福人類。」因此用好AI工具並造福人類就成為鄭址洪當下工作的重點,這也促使鄭址洪加入了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並對老年人群體進行研究。

聯合國的統計數據顯示,人口老齡化增速超過年輕群體,到2050年,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將增長兩倍多,到2100年將增長三倍以上,預計高達31億人。隨著人類壽命延長,人口出生率降低,老齡化已成為世界性難題,也很可能會成為未來世界恆久的常態。

心系未來社會,鄭址洪認為AI雖無法改變這一趨勢,但是它可以為未來佔據很大比例的這一社會群體帶來幫助,「AI就是工具,現在我們能夠利用AI幫助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同樣我們也能夠通過AI解決選擇老年人群體面臨的問題,幫助他們有一個更好的生活。」

細心的鄭址洪發現,當下年輕人很喜歡自拍而年齡大的人卻與之相反,他們並不喜歡自拍,這其中暗含了社會問題。於是鄭址洪決定就以人面部的老化這一議題為起點,通過研究如何讓老年人也愛上自拍去打開老年人的世界。

他解釋說,「當我們發現這一問題時,我們就在想,如果年齡大的人也喜歡拍照並分享出來,那麼老人的社會關係也會改善。因為拍照片之後進行分享這個行為本身會讓老人的腦部發生變化,當人的心情愉悅時,人體荷爾蒙也會發生變化,能有這樣一個狀態的話,老人的生活品質也會有所提高。」

理想人機互動起點在融合技術

不可避免,未來老人一定會與各種設備打交道,如何讓他們喜歡上手中的設備並通過它們來更好得與他人產生交互成為至關重要的命題,因此某種程度上好的人機互動設計成為品質生活的一種保證。

但如何做好人機互動?

從事三十餘年人機互動領域的用戶體驗設計,相較於大家對AI技術本身的看重,鄭址洪更關心如何融合技術,「我認為,未來新技術的研究很重要,但是怎麼用新方式將已有的技術結合起來更加重要。」

以研究老年人自拍項目為例,不同於一般實驗室尋求技術人員去進行AI產品設計,鄭址洪首先是從愛美之心的人性化角度出發,然後找來化妝、美術和攝影等領域的專家一起研究怎樣更好得表現老人的面部,讓他們感受到自拍的樂趣。他認為這些議題遠比找數據訓練算法重要。

「作為設計師,為了更好得使用AI這個工具,我們需要始終關注人本身,比如眼神,每個人眼神中想要表達的信息都不一樣,我們需要讓AI學習人的差異性以更好服務於人,而不是用人的隱私數據去給人帶來傷害。

與眾多AI產品研究類似,為了更好研究人面部的變化,鄭址洪團隊同樣需要更多數據,但同時他對隱私保護問題有清晰的認識,「對,我們確實會遇到隱私問題,但數據與AI技術一樣,關鍵還是看人們怎麼用。」

最後

鄭址洪向我們介紹說,在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中,研究團隊裡來自交叉學科的多個領域,心理學、設計學、物理學甚至小說文學領域的專家,因此他們的研究會更加人性化與特別。

在談到對南京發展AI產業的建議時,鄭址洪表示,南京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背景的城市,傳統文化受到新技術衝擊在所難免,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沿襲、保留傳統並將之與科技融合起來是需要關注的問題,也是值得期待的。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鄭址洪:關注AI新技術很重要,但如何融合技術更...
    今年,AI倫理逐漸上升為受關注的一大話題,整個社會對「人與AI如何相處」的關注度也一直在上漲。在2019CAIS「智能生活」分論壇上,專注於用戶體驗研究且有著豐富AI從業經歷的鄭址洪教授現場就基於多年的人機互動研究,與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對於人與技術之間關係的思考。
  • 用AI技術超越傳感器融合,機器學習如何讓雷達更智能
    有了汽車AI,出行可能會變得更安全。 出於安全目的,汽車中多傳感器融合日漸流行,將來自多個傳感器(可能是不同類型傳感器)的信息進行組合,即可取長補短,提高決策過程的整體精度或可靠性。事實上,幾種傳感器的組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是,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對技術的追求也是這樣,特別是人命關天的汽車。
  • 比技術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原標題:比技術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深聚焦·如何讓在線教育更有溫度(下)) 到底是技術的進步,驅動了教育理念的提升?還是教育理念的進步,帶來了教育技術的革新? 這樣的論辯與思考,一直存在於在線教育領域以及整個教育領域中。
  • 技術不重要
    相反,隨著它變得更強大和更廣泛,它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企業不應再繼續將其視為一種實現戰略優勢的手段,而是應該合理控制成本。多年後,亞馬遜 CTO Werner Vogles 在一次公開訪談中提及該文並加以讚許。他認為,對於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為客戶構建與眾不同的能力。對於工程師來說,重要的是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都去做相同的事情。
  • 技術很重要,資本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人力資源管理
    晶科能源自2016年起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製造商,連續5年上榜《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曾榮獲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今日變革進步獎」,「2015年度國家技術突破獎」,聯合國工業署「2016年度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最具投資價值的領先技術藍天獎」,「2017年中國能源技術領跑企業」等眾多獎項,在全球光伏行業佔據絕對的領軍地位。
  • 王者榮耀:試道大會如何拿到第一名?陣容比技術更重要
    試道大會如何拿到第一名?陣容比技術更重要大家好,我是萌萌噠小千雅,在王者榮耀中有著多種多樣的遊戲模式,並非很多玩家都是熱衷於排位賽的,而遊戲模式的多樣化也讓更多的小夥伴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樂趣,比如說冒險的通關模式,邊境突圍的生存競技模式和深淵那種針鋒相對的模式,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並不是以上的任何一種模式,而是冒險模式中的試道大會,世道打回如何能拿到第一名呢?
  • 新老技術和新新技術間的互補是未來城鎮化合作的重要空間
    [李鐵]我全程見證了三屆論壇,第二屆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參與更務實的工作,籌辦中歐城市博覽會。第一屆論壇上,克強總理和時任巴羅佐主席籤署了《中歐城鎮化夥伴關係共同宣言》,這個宣言實際上界定了中歐在城鎮化合作方面的基礎框架。
  • 網際網路新技術如何更「適老」
    來源:解放日報新功能讓信息技術專家叫好,卻被問得直言老人怎麼用「真沒考慮到」網際網路新技術如何更「適老」近日,一個針對老年人的智能輔具評估會上一根智能拐杖的「提問」,直擊當下網際網路新技術在「適老」領域的痛點。引以為豪的數字科技發展,如何在技術和應用中,讓更多老年人在信息化大時代更具獲得感而非失落感,是多方應該思考的問題。信息技術發展快了?
  • 新技術、新媒體怎麼融合教學?
    昨日,在南京市東山小學舉行了」新技術、新媒體融合教學」的展示活動。南京市電教館館長陳平,南京市教科所所長左坤,江寧區教育局副局長劉尹武,南京市教研室小科教研員楊健,美術教研員祖金明等領導出席。矩道科技VR/3D實驗室軟體提供技術支撐。
  • 擁抱教育技術 新時代教師如何更智慧?
    北京市教委今年7月下發《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將建立100個「智慧校園」融合應用示範基地,同時將設立100項信息技術與課堂應用融合創新課題,激發一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積極性。記者發現,已經有一些中小學教師主動擁抱技術,進行課程創新。
  • 音響技術|每秒能優化音頻參數5次的SURROUND:ai到底是個啥?
    山葉的 SURROUND:ai 技術,就是一種可以讓大家在使用家庭音響觀影時,獲得猶如打破了次元壁般沉浸式體驗的黑科技。在前不久剛落幕的 SIAV 上,山葉就為發燒友們揭秘了 SURROUND:ai 這項新技術。如果有雅粉沒有親至現場,也不用感到遺憾,天工盛世小編這就來給大家補上這個知識點!
  • 態度與專業技術哪個更重要?
    通過這件事我個人感覺,無論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尤其是在服務行業,積極熱情的態度要比專業技術更重要,技術不會咱們虛心學就是了,相反,你技術再好,沒人願意搭理你,啥也是白搭。
  • 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融合思考分析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要為課堂教學注入更多有趣、豐富的內容。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使教學課堂變得形象生動化。本文基於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融合思考進行探究,從其重要意義、目前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實施策略及數學概念進行剖析,從活躍課堂氛圍,增加互動、跨越空間上的障礙方面進行闡述。
  • 嶽喜偉:以新技術支撐產教融合2.0
    會上,慧科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創始人、CEO嶽喜偉以《信息技術+產教融合,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介紹了慧科在人才培養上的探索和實踐。嶽喜偉提到,快速發展的新技術和新產業帶來了新的崗位需求
  • 淺析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
    >  摘要:新課程標準的頒布使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於人們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認識不同,導致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在融合上發生偏差,難以達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了有效地推動學科間融合,本研究對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的方式及實踐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 融合 實踐    語文教學的文字中蘊涵著實用的工具性和豐富的人文性,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咀嚼,讀者能受到更多的教育,獲得更深的感悟;而語感能力的提高和審美境界的提升更離不開對文本的反覆閱讀及有效理解。
  • 未來學校應融合技術與人文
    在某些方面,技術決定論佔據上風,甚至有學者認為,未來以新型技術為核心的學習中心會完全替代學校教育。隨著技術發展在教育行業中扮演著越發重要的角色,此類觀點也是層出不窮。在這種邏輯下,技術成為凌駕於人類發展之上的決定性力量,即技術力量決定了人類的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問題也不斷突顯。
  • AI技術深度融合 百度輸入法市場份額領先的核心競爭力
    為此,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百度輸入法是如何從一個後來者,成為市場的領頭羊呢?在筆者看來,把AI等新技術與輸入法進行了深度的技術融合,這是百度輸入法市場份額領先的核心競爭力。與五筆輸入法相比,拼音輸入法的最大劣勢就是輸入效率低,優勢是學習成本低,不需要專業培訓就能上手。
  • 教育成新基建重要應用場景 智慧教育的實現急需技術的改造升級
    教育成新基建重要應用場景,智慧教育的實現急需技術的改造升級2018年末,基礎設施建設被重新定義,新基建正式亮相,在今年年初,新基建的建設內涵和建設總目標更為明確,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中5G、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數據中心等基礎技術日趨成熟。
  • 聆聽講座‖新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創新
    2020年1月15日下午,麗水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特邀原麗水市教育局副局長趙東權為老師們介紹加拿大、美國的新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創新。趙東權詳細地給老師們講述了他於2019年12月1日至8日在加拿大、美國溫哥華高貴林教育局,和班亭中學,美國舊金山惠普企業,洛杉磯美國加州南麓私立學校和加州理工大學波莫納分校參訪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
  • 教育信息化2.0全新開啟,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如何推進技術融合?
    接續世事,尋真事理,抽引頭緒,不絕繹究,感謝關注《立哥繹教》教育信息化2.0,是信息技術與教育領域相互融合的新階段。從字面意思看,所謂的融合,即是指兩個融合主體合而為一。因此,談信息技術與教育兩個主體的融合,一方面需要關注技術的發展趨勢,在信息技術的創新突破中尋找教育應用的靈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從解決教育現實問題出發,為技術探索一片「融合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