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鋼:這十年,課堂教學發生了什麼變化?

2021-02-09 第一教育

文章開宗明義闡明了時代背景下教師的身份:「知識和文化的公斷人。」這一論斷將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公斷者。為什麼?過去的十年,在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為代表的數位技術引領下,知識傳播的方式和生成的速度正在發生變化,知識浪潮洶湧而來。知識不再像數十年、數百年前以靜態的,或者是緩慢發展的,而是動態的,非常迷亂的和洶湧澎湃的。

這給教育和教學帶來了挑戰,使得教學成為極具艱難和複雜的工作。面對複雜、多變和紛雜的知識,教師必須具有敏銳的目光和公正的標準,具有公斷力和仲裁力,去偽存真,公斷和鑑別什麼是真正有意義和價值的知識,公斷什麼是值得傳遞和傳播的文化,這樣才會在課堂上帶給學生真正的知識。只有這樣,知識才會給學習者帶來福音,而不是災難。文章還提到,今天的時代信息是過剩的,但是智慧是缺乏的。

    

技術的發展不僅帶給學習者知識形態的變化,還帶給學習者學習形態的變革。課堂和學校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唯一的途徑,任何人可隨時、隨地獲取所需任何信息,泛在學習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混合學習、自適應學習、在線學習正在對學校的功能和教師的角色提出了挑戰。然而,教育從不單純根據技術需求來變革,或者說通過技術來達到目的。教育的對象是人,需要教師「人術」;教師是經師,更是人師。任何技術的變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當學生對學習失去動力和興趣時,技術是無法替代教師的鼓勵和激勵;當學生在學習時遇到困難,技術是無法面對面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當學生在迷失人生方向時,技術是無法給予學生指向迷津和人文關懷的。

當教育技術在教育場景日益常見時,教師的作用愈發重要。只有教師才能給予學生細緻入微的個性化關懷和呵護,使學生在冷冰冰的技術世界裡依然能夠感受和傳遞人性的溫暖。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要成為紛雜知識的洞見者和判斷者,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教學服務者,學生人生的引導者、動力激發者、情感呵護者,從而真正成為學生的靈魂工程師。

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度應用,不僅帶來了新型的教與學模式,還衍生重要的教育變革力量--大數據。教育大數據已成為推進教育領域深化改革和創新的戰略選擇,原因在於數據蘊藏著分析價值和路徑指向。教師能夠藉助技術,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學生到底是怎麼樣學習的?學生「怎樣」學習才能學的更多和更好、更精確?還能幫助教師提供個性化和針對性的教學。

然而,數據的價值關鍵在於使用者的洞見和觀點,數據有多正確取決於使用者的觀點。在許多學校和教室中,教師只是以審查的視角評估數據,而不是關注內容本身,或者對學生好奇心,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研究能力、實踐能力、或批判性思維或其他任何價值觀的分析。

技術的應用還帶來另一個變化:學習藉助媒介可以反覆和分享。數碼設備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數碼設備促進了學習者個性化學習,使得學習者輕而易舉地獲得所需要的資源,支持了多模式和多形式的媒介學習。更為重要的是,數碼技術的普及促進了教學互動,還使得移動學習成為可能。由此,課堂上學生可以藉助教學軟體或設備反覆學習,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學習,直到滿意為止,這在數十年是不可想像的。技術可以並且將代替老師來執行許多基於技能的任務,這些任務可以自動化而不會失去功效。                  

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素養是指讀和寫的話,那今天信息環境下的閱讀和寫作素養至關重要。因為有了數位技術,閱讀和寫作能夠不斷地反覆,而且可以通過媒介與他人分享,這就要求學生成為一名「負責任的現代素養公民」。社會化的思想,多模態方式,複雜的文本組織方法,繁瑣的縮寫和首字母縮寫、不同媒介形式的轉換這些都是數碼技術帶給閱讀帶來的變化,要求學生具有數位化素養的讀寫能力,而這一切的變化,亟需教師不斷積極調整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成為資訊時代的真正「原住民」。

當然,不是所有的教師能夠正確地面對信息技術和手段,舉個例子,APP教學應用程式日益受到青睞,成為教師的教學輔助手段和學生的學習工具。但是,還是存在著些許問題,教師要麼徹底放棄那些應用程式,無視APP的應用價值;要麼只是斷斷續續或者孤立地應用他們,沒有與教學真正地聯繫起來,無法有效地發揮其作用,這並不是10年前很多人預測的未來。

如今「移動」已成為時代的標籤,信息、交流、搜索、購買、確認....都是呈現者「移動」的特徵,這是因為技術的廣泛應用,移動式學習也日益成為趨勢。當說起「移動式學習」,以前人們經常會想到是社會考察或實踐,僅僅是局限在學校到某一個場地的移動。在過去十年,移動式學習越來越來具有豐富的內涵。首先,越來越多的教室裡按照學習功能或任務劃分的區域,滿足學生個性學習的需求,學生不再像以前長時間地固定在教室的座位上,能夠自由走動;其次,教育進一步回歸生活,學校與社區和大自然的聯繫更為密切,越來越多的老師將課堂搬到校外,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學習,培養他們在真實世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移動式學習的時代內涵還在於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自攜式移動學習模式,也就是說,學生隨時、隨地能夠藉助網絡和設備進行學習。移動式學習環境的建設如今成為未來學校建設的重要方向,教學思想的專欄作者特裡希克(Terry Heick)曾在一篇文章裡提到移動式學習環境的特點:資源隨處可得、可監測的、智能化的、可視的、能玩的、異步的、能自我引導的、多樣的、能修復的、混合的、時時的、真實的。

在移動式學習環境中,有一種知識顯得尤為重要,是包括自我監控和目標制定在內的元認知知識,布魯姆提出了知識的四大類型: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知識是指計劃事情、自我監督計劃進度、根據監督的情況進行適度調節的知識。只有具備了自我管理和監控能力,學生才會經常評估和複習所學的知識,同時高效使用二臺甚至三臺數碼設備,積極參與項目化學習中校際合作,與專家保持定期和良好的溝通,在真實的社區環境參與實踐和實驗式學習。元認知知識的學習是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勢,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的學習者。

傳統意義上,教師的陣地在於課堂,在於教室的一方天地,或者局限在校園和社區的範圍內,他們堅守著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複地「昨天的故事。」然而,師道尊嚴,傳統教學的觀念在過去十年迎來了巨大的挑戰,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權威,或者唯一的擁有者。教師被要求具有強有力的創新能力、引導能力和影響能力----是指不斷地尋求課堂教學的變革,在課堂之外發揮影響力,但又不失去與學生聯繫的老師。如果教師不積極變革和創新,那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哈佛商學院的克裡斯森教授曾提出「破壞性創新」的概念。成長的關鍵,在於教師應成為破壞者,而不是被破壞者。創新型的教師,從根本上來說,是破壞者,是破壞教學內容傳統的選擇和傳授方式,創造性地用社交媒體分享理念和給予鼓勵,直接用多種方式與學生和社區保持良好的聯繫。一個創新型教師,再也不能照本宣讀,在某種意義上必須否定自我,進行「破壞性地」教學。

近年興起的博物館式學習、日益受到重視的「STEM」教育、「混齡、跨級」的教學方式、基於真實世界的學習、全息式學業評價、跨學科教學、具身式學習這些課堂教學的變革本身就是教育「破壞性創新」的結果。「破壞性創新」需要教師不斷都挑戰已有的教學模式,突破傳統的教學思維,打破學校和社會的圍牆,打破學科間的界限,探索適合時代發展對於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方法。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教育平等日益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世界上諸多國家的教育改革的目的旨在推進教育平等,但是教育平等的重心也在發生變化。過去,人們關注的是獲取技術、社會經濟問題、語言障礙、標準化評估、WiFi速度和許多類似的技術問題;現在,這些問題不再是教師們經常談論的中心話題,更多教師關心的是課程、教學、社區參與和學生個性化教育的話題,這些挑戰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具有內涵指向和質量導向。

由此可見,人們對於平等的關注更多地體現在過程平等,而不僅僅局限在起點平等和結果平等。過程平等強調的是對每一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教學,教育過程公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受教育質量,涉及無數的學生與教師課堂互動。實現教育過程公平的,教師承擔主要責任,課堂教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過去十年,老師與同伴和學生的交流和聯繫更為頻繁和密切,老師要不斷地與同儕一起學習、制定計劃、分享和合作。只有這樣,才會產生高質量的教學效果。老師還要支持和鼓勵學生像老師一樣,與同齡人開展合作和交流。教師們意識到培養學生的社會化技能與教授學生學科知識和技能同等重要。全球化正在影響著學生的社交活動和範圍,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尋找潛在的合作者和交流者,尤其是那些說外語的學生,這會帶給學生獨特的文化體驗和同理心。

相關焦點

  • 鄭鋼:谷歌虛擬教室重新定義教學
    今天這篇文章,選自《美國如何培養核心素養—走進美國校園與課堂》一書,該書作者鄭鋼,上海市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本書也是作者2016年走進美國校園與課堂的記錄和思考。在書中,他向讀者真實地展示了當今美國學校管理、課程、教學和評價等領域的實踐,尤其聚焦21世紀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浪潮下,美國如何通過顛覆傳統的新型辦學模式,結構豐富、類型多樣的課程整合,充滿個性、定製的教育設計,全方位、多維度的社會資源整合和介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參與的課堂教學方法等,培養複合型和創新性人才。
  • 潮人物15|鄭鋼:Enjoy Design Enjoy Life
    這是哲學上最經典的三個問題。不是所有人在一開始都知道自己未來要走的路是什麼,鄭鋼也是如此。中考後的他由於差了6分,與當地最好的高中失之交臂,在父母的做主選擇之下,鄭鋼念了中專。「因為在當時,中專出來以後就能賺錢,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而專業也是別人幫忙選擇的,當時我完全是處在一臉懵的狀態。」於鄭鋼而言,從一無所知到慢慢理解,設計其實是藝術薰陶的過程。
  • 智能時代來臨:課堂教學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近年來,隨著智能時代到來,學校課堂教學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家督學成尚榮教授指出:「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識教育,從知識走向智慧,從培養『知識人』轉為培養『智慧者』;用教育哲學指導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領教師和學生愛智慧、追求智慧。」按照現代課程理念,智慧課堂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感受過程,習得規律,發展智慧」。
  • 書業的下一個十年,會發生什麼變化?
    十年前的書店業發生了什麼,我們還有印象嗎?2010年,全國性的全民閱讀活動進入了第6個年頭,此後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讀書日,實體書店也加入進來,而在此之前,這只是圖書館界比較關注的一個年度活動。十年前,實體書店遭遇的「寒冬期」似乎猶在眼前,這幾年來,實體書店又恢復了活力。
  • 這十年來,奶茶店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如果用兩三年的時間來觀察茶飲市場的變化,可能發現不了什麼,但當我們把時間線拉長至十年或者更久的話,就會發現市場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從最初那一杯來自臺灣的珍珠奶茶、在產品升級迭代中出現的奶蓋奶茶、再到後來的鮮果茶和黑糖奶茶,茶飲市場從未停下腳步。
  • 這所美國初中如何通過「動」的教學,打開孩子的STEM學習興趣?
    上海市高東中學副校長鄭鋼在該校研修時發現,在這所學校科學課程最大的特色是讓學生「動起來」,通過動手完成與生活相關的項目,學習各種學科及跨學科的知識,更容易培養學生的興趣。拉金塔初中是拉金塔地區剛建成的一所初中,僅三年。這所學校從建校起就以如今紅翻了天的STEM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 王薔:圍繞核心素養,教學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英語教學變革,需關注三個問題:1.核心素養是什麼?2.為什麼要提出核心素養?3.圍繞著核心素養,教學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
  • 宏大智慧課堂評:科技驅動教學創新下,教師教學角色有什麼變化呢
    以宏大智慧課堂為例其以利用&34;的思維方式和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智能、高效的課堂,實現課前、課中、課後全過程應用,促進學生的智慧發展。那麼現在我們來看看在科技驅動教學創新的智慧課堂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承擔的角色發生了哪些變化?
  • 宏大智慧課堂評:科技驅動教學創新下,教師教學角色有什麼變化呢
    那麼現在我們來看看在科技驅動教學創新的智慧課堂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承擔的角色發生了哪些變化?1、從課堂教授者變為學習者在智慧課堂中,由於技術的支持,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和各類移動終端進行知識搜索,知識的傳播途徑變得更加多元化。這就很可能出現一種情況:現在學生懂的,教師不一定都懂。因此,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將轉變為師生之間的互教互學。
  • 淺談能力導向的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的特點及變化
    翻轉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不是教師該做什麼,而是學生該做什麼,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完成課堂任務,就會忙得沒時間玩手機或睡覺了,在學生工作中教師可以考勤,觀察學生的表現必要時管紀律,並提供個性化的指導;4.泛在化學習。學習超越教材,超越教室,很多教材相對陳舊,內容往往滯後於社會,鼓勵學生利用手機或電腦藉助教師提供或推薦的一些網絡資源和視頻資源,實現跨越時空,隨時隨地的學習。
  • 智慧課堂下的教學變革,這樣的趨勢意味著什麼?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智慧教室解決方案興起,對教育發展發生了很大的影響。智慧課堂逐漸走進教室,語音互動答題器、QVote教學互動軟體等教育行業熱詞屢被提及,這到底意味這什麼呢?在智慧課堂趨勢的推動下,教師的信息素養金額信息技術能力在不斷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不單單是坐在教室聽教師授課,更有了基於教育平臺的雙師課堂模式。隨著發展,教育教學呈現出三個變化: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
  • 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溝通?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也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相互聯繫的最主要形式。課堂教學活動也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一種特定溝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應該是有效課堂教學的保證。來自案例的啟示這是兩節同一內容的語文課,內容是魯迅的《祝福》。
  • 過去10年,教學方式已經發生了10大變化,老師們該怎麼做?
    知識和文化都是動態的,總是無休止地變化和更新。這使得教學變得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難。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教學,就成了一門被人們廣泛關注的技術。糟糕的是,淨是那些教育領域之外的人在關注這個問題:現如今,老師們在學校教什麼?與我在學校時有什麼不同?
  • 【教學風採】 課堂「五入」,讓學習真正發生
    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形態和教學境界?技藝的最高造詣是"無我境界",高超的教學藝術也可以讓學生由引導中的"有我境界"達到"忘我境界",完全沉浸在課堂的魅力中,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深刻學習是新課堂之「門」,正如《學習的革命》指出的:「這個學習之『門』必須打開,否則真正的學習無法發生。」教師怎樣打開新課堂之門呢?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淚,讀者才能受感動;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可見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最根本的還是在於教師是否進入了教學的情景氛圍。教師進入狀態的程度取決於教師自身的情商儲備,包括知識的、能力的、方法的、情感的、理念的。
  • 體育課堂與一般課堂的教學社會學分析
    而在一般課堂教學中,即使師生在角色扮演中出現了情境界定的不一致,但在教室這已成為教學社會活動物質基礎的物理空間裡形成的規則,自然會產生相應的作用,而選拔功能強的課堂教學也會強化教師的角色。    課堂角色的類型。將兩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類型進行對比發現,在言語類型上體育教師的要求型語言佔了絕大部分,「要求」平均比「提問」和「評價」的總和還多14個百分點,「其中指令性語言又佔據絕大部分」。
  • 鄭州市第二外國語中學:「蝶變」在課堂發生
    在教授魯迅《故鄉》一課時,付豔麗老師在小組討論合作研討之後,便把課堂思考帶入到更深層次。這是鄭州市第二外國語中學上語文課的一幕。 教師角色的變化: 從傳授者到組織者、引導者 「『我』20多年前遠離故鄉,過著辛苦輾轉的生活。」有學生回答。「他是什麼身份?」付豔麗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
  • 「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作者鄭鋼,系上海市三林中學東校黨支部書記當前,深度學習備受關注,此概念最早出現在機器學習領域,主要研究機器是如何學習,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意識和信息處理過程的模仿和智能開發,是一門人工智慧的科學。如今深度學習正在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引領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和發展之勢。
  • 教學研究:課堂教學如何提高學生注意力?
    如何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這也是現代教學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筆者認為應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開始學習活動前,要讓學生排除無關因素的幹擾。
  •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是什麼?構建科學有序的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在學校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一個正確、合理、科學、有序的課堂結構又對課堂教學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設計一個正確、合理、科學、有序的課堂結構就成了課堂教學必須重視的一個關鍵因素了。但是,要設計出一個正確、合理、科學、有序的課堂結構,首先就得明白什麼樣的課堂結構才是正確、合理、科學、有序的。
  • 網絡教學中如何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一線老師,我通過這段時間的網絡教學實踐和思考,主要談一談在網絡直播授課中如何確保教學的有效性。網絡直播授課最大的優勢就是打破地域限制,能夠讓身處不同地域的學生一起參與教學。同時,網絡授課一般都有回放功能,學生可以反覆觀看教學視頻,接受能力差的學生也能理解教師的教學內容,可以說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完就忘的不足。但是,網絡直播授課弊端也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