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的特點
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主導目標,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和手段,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通過精心的教學組織和設計,培育班級間、小組間、學生之間甚至師生間的學習共同體。教學改革的最大特點是:
1.先學後教。借用那句廣告詞,我們不生產知識,我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實際上書上的文字學生基本都認識,也能看懂一大部分知識,傳統的做法是教師親自給學生搬,改革後更多的有學生自己搬,教師通過布置任務讓學生先學習,完成基本的初級的目標,學生學不懂的教師在給予指導幫助,整個教學重心前移;
2.能力導向。轉型最重要是培養的人才能滿足社會需求,社會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問題解決的能力,而掌握知識的考試成績,知識可以靠教師講授獲得,而能力則是需要訓練才能提高的,翻轉課堂提供了一種好的教學模式;
3.學生參與。翻轉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不是教師該做什麼,而是學生該做什麼,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完成課堂任務,就會忙得沒時間玩手機或睡覺了,在學生工作中教師可以考勤,觀察學生的表現必要時管紀律,並提供個性化的指導;
4.泛在化學習。學習超越教材,超越教室,很多教材相對陳舊,內容往往滯後於社會,鼓勵學生利用手機或電腦藉助教師提供或推薦的一些網絡資源和視頻資源,實現跨越時空,隨時隨地的學習。
5.學習共同體。強調合作學習和交互學習,教師應該組織學習,而不僅僅是教,知識不是教師教會的學生,而是教師創設的環境中學生主建構的,重視和鼓勵學生之間互教,構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學習共同體。
6.藉助技術。充分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和資源,應用教學雲平臺(如:藍墨雲班課),課前將教學PPT課件、微課視頻、圖片等教學資源上傳至平臺,布置任務要求,課中利用平臺籤到、提問、交流等訓練學生能力,課後可利用平臺發布電子習題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實現了課前學生可以利用手機自學教學資源、課中學生展示、檢驗自學效果,訓練能力,課後鞏固練習的翻轉課堂教學。
能力導向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
帶來的變化
教學模式的變化
1.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轉變
傳統觀念認為大學教育教知識是天經地義的,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傳統講授法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需要改變教學模式。實際上,現在這個以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向任何人學習任何知識,大學的價值將不再是提供背書,靠教點在網上就能學到的東西收學費,恐怕不是持久的商業模式,而是應幫助學生切切實實的能力上身,世界不在乎你學的是什麼,怎麼學的,只在乎你能做什麼。
2.灌輸課堂向對話課堂轉變
翻轉課堂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為前提,課堂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各種解難釋疑的教育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消化並靈活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討論對話合作學習,體現了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3.重學輕思向學思結合轉變
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在於記住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想像比知識更重要,思考比學習更重要(愛因斯坦)。大學教育訓練通過思考找出並組織信息的能力比能否記住它們更重要。
4.封閉課堂向開放課堂轉變
開放式課堂教學是針對傳統教育中以「課堂為主、教材為主、教師為主」的封閉性弊端提出的。開放式課堂教學內容除教材學習外,還要與社會現實結合,分析案例,解決實際問題,並開發設計與課程相關的網絡視頻等富媒體資源。教學場所打破時間空間的界限,利用移動雲平臺實現打破時空的泛在化學習,學習不限於課堂教室,根據需要可以把課堂移到教室之外甚至學校之外,還可請校外企業專家給學生指導或授課,培養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角色的改變
1.課堂教學主導者變為引導者和促進者
我們通常把教師稱為園丁,園丁要做的是準備好土壤,播種耕作培育,但不能代替植物生長。教師是嚮導,嚮導更多的是指路,也可以一路隨行,但不會代替旅遊者長途跋涉,教師是教練,主要任務是設計訓練計劃和比賽計劃,教師是樂隊指揮,學生是演奏者,沒有指揮樂隊不會長時間演奏。教師應試著站在一旁嘗試不同的角色。
2.教學內容執行者變為開發者和設計者
傳統教材往往是按研究者視角編排的,而且內容大多陳舊,跟不上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重新組織教學內容,並藉助信息技術改造成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富媒體形式。
3.學生思想教化者變為啟迪著和發掘者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地位高高在上的師者,擁有不可侵犯的師道尊嚴,學生則是被教化的學徒,這種等級關係不僅影響教學方式,而且影響教學效果。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平等、統一、相長的教學關係,教師需要走進學生並成為親近的夥伴,觀察、研究並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養成發現、分析並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培養他們正確看待世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社會倫理道德觀。
學生角色的轉變
1.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研究者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課堂成為查漏補缺、自我鞏固,研討的環節,教師則更多扮演著答疑者、引導者、評價者的角色,做到了因材施教。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在課外利用學習平臺、移動終端開展自主探索學習模式。學生只有具備較高的自主探索學習能力、學會合理地安排課餘學習的時間和節奏,才能夠通過教學視頻進行課程內容的學習,找到自己的問題;學會自我管理和監控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2.從集體學習者向個性化學習和合作學習者轉變
學校教育永遠是群體的,而學生發展卻是個體的,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給全體學生教同樣的知識,不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實際上個性包括共性和特性,共性生存,特性發展。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給個性化學習和合作學習提供了可能機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選擇時間地點學習,實現跨越時空的泛在化學習,課堂上教師也可通過設計教學活動開展合作學習,實現協作學習、智群學習。
3.從知識獲取向知識發現者和問題解決者轉變
長期以來,中國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是教學就是傳授知識,這是知識導向,應試教育導向的思維方式,時至今日,學校教育仍傾向於學生死記硬背課本的內容,實際上,應用型高校培養的不能只是掌握知識,應試教育的考生,更應該是適應社會工作的勝任者,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養成,既是社會對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大學生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翻轉課堂就是要重點研究那些低端的傳遞知識環節藉助微課等信息技術提前在課堂外,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教學設計來實現能力培養的目標。
總結,在我國的傳統教育中,「以知識為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但缺乏「以能力本位」的觀念,如果教育的目標是掌握知識,那現在我們就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應用型高校畢業生大部分是要就業的,僱主更強調的是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工作能力。這就需要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就是改革的一個方向,跟傳統教學相比,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角色、學生角色都發生了變化。
(原載;教育新時代,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