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活動綜述②
堅持群眾路線,引入社會治理「源頭活水」
走群眾路線,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的命根子。
56年前,浙江諸暨幹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
1963年11月20日,毛澤東為「楓橋經驗」批示
歷經56載,「楓橋經驗」緣何歷久彌新?其生命力在于堅持走群眾路線,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繫。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包括「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繫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
當前,在「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活動中,全國公安機關和廣大公安民警堅持走群眾路線,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不斷創新培育平安類社會組織,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動,為基層社會治理引入「源頭活水」。
走好一條路
為了群眾,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繫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也是公安工作必須堅持好的根本工作路線。
群眾滿意,是公安工作的風向標,也是此次「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活動的最終目標。
紮根基層,走到群眾身邊。各地公安機關強化民意導向,不斷提升民警開展群眾工作能力,真正做到「走得進家門、坐得下板凳、聊得了家常」。
在湖北,宜城市公安局流水派出所認真踐行「五訪」工作法,深入開展「一核四融」社區共進活動,推動公安工作關口前移、下沉網格、平安共建;建立以群眾滿意率、可防性案件發案率以及民警對轄區治安要素熟悉率為重點的社區民警工作考評機制,不斷鞏固深化基層基礎工作、密切與群眾的聯繫。
在福建,壽寧縣公安局下黨派出所實行「1警+5員」工作模式,即每名民警(輔警)身兼引導員、服務員、巡防員、調解員、聯絡員5個角色。在這一模式下,派出所4名民警、4名輔警全部掛職兼任村幹部,真正走到群眾中去。同時,開設「下黨民警在身邊」微信號,讓每一戶群眾中至少有一人實名加入微信群,堅持做到「民需警應」。
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各地公安機關敢闖敢試,創新推出一系列紮實有效的群眾工作方法,讓群眾時刻感受到「民警就在身邊」。
在遼寧,大連市公安局旅順口分局開發區派出所在轄區治安防控中深度融合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技術,建立小區物業、社區網格員、旅店業、高校等135個微信群,逐步形成了以「警情通報、信息收集、安全提示、防範宣傳」為一體的平臺。
在江蘇,泰州市公安局海陵分局城中派出所創建「戶籍背包客」,專門安排一名民警、一名輔警,對轄區內出行不便、老弱病殘困等需要辦理戶籍業務的人員,一律實行上門服務。兩年多來,城中派出所戶籍民警累計提供上門服務2300餘人次。
一次次的走訪聆聽,一次次溝通互動,不斷加深警民魚水情;一項項親民愛民舉措,一次次為民利民實踐,不斷提升著群眾的滿意度。
擰成一股繩
依靠群眾,平安類社會組織釋放巨大效能
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發端於浙江諸暨的「楓橋經驗」,蘊含著基層社會治理的智慧。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新時代「楓橋經驗」花開神州大地,綻放出新的風採。
如何把分散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平安類社會組織給出了積極的答案——
無論是諸暨楓橋的「紅楓義警」,還是首都北京的「西城大媽」「朝陽群眾」,無論是「江大姐」調解隊還是「老娘舅」,這些響噹噹的品牌已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圖景中一道靚麗的風景,同時也為各地平安類社會組織的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放眼全國,各地公安機關立足實際、緊跟步伐,以「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活動為契機,孵化出一大批平安類社會組織。如「西湖藍盾」義警隊是蘭州市公安局七裡河分局小西湖派出所著手組建的隊伍。今年5月,110名佩戴袖標的義警隊員正式上崗,5個固定義警站和1個流動義警站全天24小時不間歇地運轉,成為小西湖派出所的一支重要治安力量。
如何更好地發揮各種力量的優勢?不斷創新的「警民聯防」新模式釋放出巨大的效能——
王店「梅裡哨兵」企業隊、油車港「麟湖衛隊」物業隊、王江涇「平安騎行」隊……一支支各具特色的「警保聯防」巡防隊伍築牢小區、廠區、校區安全屏障。今年4月以來,浙江省嘉興市公安局秀洲分局以「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活動為載體,深入挖掘小區物保、企業治保、校園安保力量,創新打造「公安管理+社會協控」的「警保聯防」新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公安局興慶分局新華街派出所推動「1+3+N」專群聯動工作機制,即以新華商圈「大黨委」為「1」,通過聯合黨建活動,聯動公安、綜合執法、司法「3」部門,深度整合轄區企事業單位、小區物業公司等「N」種社會資源。此外,依據不同區域治安特點,先後形成了新華商圈警企反恐「四聯三防」、巡控打擊「六聯動」模式。
由點及面,從「盆景」到「風景」,不斷湧現的平安類社會組織,不斷創新的警民聯防新模式,把各種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合力,將守護平安、公共服務的觸角伸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下好一盤棋
群防群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一新的社會治理理念和實踐強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視全民積極參與、共同建設和共同治理。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各地公安機關樹立「一盤棋」思維,圍繞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目標,充分發動組織群眾開展多種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瞄準難點問題,依託群防群治力量開展工作——針對轄區有11所高校、12萬師生,涉校盜竊、電信網絡詐騙類等警情居高不下的難題,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章丘分局雙山第二派出所面向學生群體開闢網上宣傳陣地,並引導學生自主策劃一系列安全防範宣傳創新活動,今年1至8月,轄區電信網絡詐騙發案率同比下降40%。同時,派出所組建「章丘大學城安全防範群」,聯合高校建立民警和保衛人員、保衛人員和班主任或輔導員、老師和學生三級微信群,有針對性地推送安全防範知識和隱患預警。
針對工作重點,紮實推進群防群治實踐——銀川市公安局興慶分局新華街派出所組建拾城塾黨員義務巡邏隊、牛街御街聯盟等4支群防群治隊伍,針對階段性工作重點,圍繞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防火防災等主題開展舉辦晚會、座談、培訓等活動;建立全區首家24小時「無人警局」,打造「馬警官大講堂」「警民會客廳」等社區群眾耳熟能詳的便民服務品牌,做到警民攜手、共創平安。
堅持因地制宜,立足當地實際組織群防群治活動——針對轄區面積大、牧民居住分散、警力不足等特點,內蒙古自治區科右中旗公安局巴彥忙哈派出所以「警務助理」建設為著力點,建立「轄區民警+警務助理+轄區群眾」警務模式,其中警務助理作為中間環節,一頭連接轄區民警,一頭服務轄區群眾,實現了「警務陣地」前移。
一切為了群眾。全國公安機關和廣大公安民警把黨的群眾路線貫穿到社會治理全部活動中,為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奮鬥,勾勒出百姓和順、鄉村和美、社會和諧的美好畫卷。
一切依靠群眾。全國公安機關和廣大公安民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凝聚起群防群治新力量,開闢出社會治理新境界,不斷增強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人民公安報
責任編輯:月亮
【2019-11-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