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例人造生命早已誕生,為啥一直進展緩慢?

2020-12-14 時空通訊

早在2010年,一支美國科學團隊就宣稱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把它命名為「人造兒」。

這就是人類用現代科技製造出的生命,雖然它僅僅是一個單細胞細菌。

生命的誕生比任何產品的製造都要複雜困難,因為任何產品也沒有生命精細,上至太空梭,下到人工智慧,都不如一粒大米來的複雜和完美。

這是因為生命的誕生經歷了幾十億年的孵化和進化演化,大自然的風風雨雨對每一種生命都進行了漫長時期的雕琢和修飾,才有了今天千姿百態的生命。

不管是一株小草,還是一隻螞蟻,一頭大象,還是一隻老虎,以致到萬物之靈的人類,都是幾十億年大自然雕琢的結晶。

生命的起源現在有幾種說法:一種是天外來客。宇宙已經有138億年的壽命,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壽命,很可能在地球沒有形成之前,就有生命存在於宇宙,後來這些生命滅亡了,但還殘留著一些微生物孢子等漂浮在太空。這些生命種子就是地球原始生命的來源;第二認為即使天上沒掉生命下來,也至少掉了有機物下來,為地球生命演化提供了基礎,縮短了時間。現在人類在太空星雲中發現幾十種有機物,支持了這種說法。

還有一種是科學界認同度較高的說法,就是生命是地球土生土長的,從原子發展到小分子,再發展到大分子,有機大分子,然後合成胺基酸、蛋白質,最終形成了脫氧核糖核酸,誕生了第一個細胞,生命出現了。

這個土生土長的時間經歷了數億年,現在考古發現最早的原始生命是出土於澳大利亞的藍藻,距今已有37億年。

這說明地球從生成到誕生出這種原始生命,經歷了將近10億年的時間。

而真正的生命大爆發是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上在2000多萬年時間內突然湧現了各種各樣的動物,主要有節肢、腕足、蠕形、海綿、脊索等動物,形成了多種動物門類「集體亮相」的局面。

其實這種爆發說明了生命醞釀已經到了一個成熟階段,從最原始的藻類生命進化演化到動物植物的大爆發經歷了30億年的時間。所以今天的一切生命都源自於最早那個細胞,最早那片藻類。

而人類幾百萬年前才漸漸從動物中脫穎而出,真正產生對大自然規律認識的現代科學才有幾百年,真正對生命基因遺傳的認識才有幾十年。

而現在已經能夠從細胞和基因層面改造和修飾生命,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生命是什麼?就是活的化合物。怎麼個活法?就是能夠自己從大自然中汲取養分,供自己成長和繁殖,新陳代謝、遺傳變異的生物,其含有最重要的物質就是生命遺傳密碼~DNA。

其實人類對生命的認識依然還很膚淺,前面所說的製造出了生命,其實遠非真正意義上的「人造生命」。

這個細胞的製造過程,首先科學家們從某種絲狀支原體細菌中,將其染色體解碼,然後利用化學方法重新排列了其DNA,就是提取出4個DNA鹼基,即A、G、C、T,,將它們重新組合配對,形成一個新的基因組,就可以組裝出新的生命了。

但這種基因組只帶有遺傳信息,無法自主存活,必須生存於一個細胞裡。這個能夠讓基因組存活的細胞環境非常複雜,現在人類還無法掌握製造,科學家們只得把一個名為山羊支原體的細菌細胞掏空,把自己合成的DNA放進去,使這個細菌成為另一種叫「蕈狀支原體」的生命。

僅此而已,J·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就經歷了15年努力,花費了4000萬美金,才獲得成功。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並不是完全從無機到有機再到生命的製造過程。首先其DNA鹼基對取自於某種絲狀支原體細菌中,並非造出來的;其次這個細胞外殼極其營養液也是藉助山羊支原體細菌。

而地球生命從無機到有機,再到生命誕生的最難部分,就是從有機物到脫氧核糖核酸轉化,再到細胞的形成。

所以這項研究實質上還只是對生命的修飾改變和重新組合,雖然形成了新的物種,並非真正的「製造」。真正的人造生命還有許多密碼沒有解開,距離我們還很遙遠。

但如果真正的人造生命可以隨意製造出來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造生命既不是克隆生命,也不是對基因的修飾,而是憑空製造出新的生命,無數能夠自我繁殖遺傳的新物種將進入生態圈,它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它將帶給人類一系列的利益、倫理、安全、恐怖等諸多問題。

所以當第一個所謂人造細胞誕生時,就引起了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高度關注,下令對這個事件進行風險評估,並敦促生物倫理委員會做好督察和報告。

歐巴馬要求:「評估這項研究將給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帶來的任何潛在影響、利益和風險,並向聯邦政府提出行動建議,保證美國能夠在倫理道德界限之內,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此研究成果帶來的最大利益」。

所以,人造生命不但任重道遠,還要非常慎重對待。但時空通訊確信,人類掌握生命密碼,完全製造出生命的那一天終將到來。

時空通訊專注於來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發表的所有文章均屬原創,請尊重作者版權,謝謝關注支持。

相關焦點

  • 當人造子宮誕生,那會是美麗新世界嗎?
    文|雷宇來源|智能相對論(ID:aixdlun)1985年2月17日,在日本神戶舉行的新生兒學術會議上,東京大學婦產科副教授原桑慶紀宣讀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子宮」的研製和實驗報告。即使如此,這一成果被報導之後,人們還是開始歡呼雀躍,仿佛人造子宮立馬就要誕生。但劉洪清教授卻潑了一盆冷水,她認為人造子宮內膜雖然可以解決一些不孕不育的問題,但距離駭人聽聞的人造子宮還是差遠了。時間再推回90年代,在原桑慶紀教授將人造子宮推到大眾前後不久,日本京都大學的吉森桑原也採取了其它的辦法進行了同類試驗。
  • 早報速覽|蘋果發布iPhone11充電手機殼;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
    早報速覽|蘋果發布iPhone11充電手機殼;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中國鐵塔:已交付11萬5G基站2019-11-22 00:15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jiangshan1 中國鐵塔:已交付11萬5G基站在今日舉行的世界5G大會上,中國鐵塔董事長佟吉祿表示,中國鐵塔的新建鐵搭共享率達到了80%,讓三家電信企業使用站址數量增加一倍
  • 人造子宮最新進展,未來解決早產和不孕難題
    人造子宮的創想最早來自於英國的進化生物學家J.B.S. Haldane,他預測到2074年,約70%的嬰兒將是體外孕育誕生的。 目前女性的妊娠過程中,在子宮中孕育的胎兒通過胎盤、臍帶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扁圓形的胎盤靠近胎兒的一面附有臍帶,臍帶與胎兒相連,胎盤靠近母體的一面與母體的子宮內膜相連。
  • 世界上第一例豬猴雜交實驗成功,但個體一周內死亡,原因為何
    但在動物世界,雜交就顯得更加稀少。前段時間有報導稱世界上第一例豬猴雜交實驗成功,但個體一周內死亡,這能被接受嗎?器官移植這項可以實現生命拯救和生命延續的手術在中國過去的幾十年裡一直都是一個難題,主要並不是因為我國的器官移植技術不成熟,而是所需要的人體器官供應不足。造成人體器官供應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在過去大多數中國人都相信入土為安,遺體在入土之前要保持完好。
  • 世界上第一張重疾險保單是如何誕生的?
    照片上這位男士叫馬來伯納德,是南非的一名心臟外科醫生,他和他的哥哥實施了世界上第一顆心臟外科手術。旁邊的這位女士是他的一位患者,醫生為她做了肺癌手術,手術做得非常好,出院時醫生給這位女士説:「手術非常成功,你只要回去好好休養,就可以恢復到跟常人一樣的健康水平」。
  • 守護生命的故事,細數香港醫學界諸多匪夷所思的第一例!
    在香港這個城市,每一分一秒都是對生命的守護。透過科學技術解密關聯,探尋新的疾症藥物;又或是運用新的精密科技協助高難度的精密手術。香港醫生始終與醫療界保持密切聯繫,在守護每一個生命的使命中,創造了醫學界諸多匪夷所思的第一例與新發現!
  • 中國製造「人造生命」?別被帶節奏,其實是單染色體真核生物
    牽強附會的「人造生命」「人造生命」,多數百科中的解釋是創造自然界沒有的生命。但是嚴格來講, 這個描述並沒有給其一個清晰定義。如果只要與自然界存在的生命有一點點不同就算是人造,那麼生命科學進展到現在,每一株基因重組菌、每一隻轉基因動物,都算得上是人造生命:因為它們誕生於人類的實驗室中,本來並不存在於自然界。而最原始、最嚴格的人造生命的定義,大約應該是「從零開始」,從沒有生命的物質合成出有生命的物質來。
  • 歷史上的人造子宮之辯
    這本書描繪了一個人類胚胎受精在試管中完成的世界,用化學的方法來排列社會生物等級,從「阿爾法」一直到「埃普西隆」,「阿爾法」代表最重要的那些精英,而「埃普西隆」則是在大型火葬場工作、從燒焦的人骸骨中挖磷的奴隸。然後這些胚胎會被帶到「孵化場」培育成型。
  • 全臺第一例全球第五例 一"三凍"試管寶寶在臺誕生
    華夏經緯網2月2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新竹一家生殖中心最近順利完成島內第一例、世界第五例,歷經凍精、凍卵、凍胚胎「三凍」的過程後,順利產下一名試管女寶寶。生殖中心副院長王懷麟指出,這也說明臺灣地區的生殖技術,已達到世界水平。
  • 又雙叒叕來一個人造生命?這個大腸桿菌牛在哪裡?
    雖然「基因組改寫」和「人工合成」這樣的名詞在人造生命研究領域已經不算是新鮮說法了,這株人造大腸桿菌還是登上了各國科技媒體的頭條。它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能夠稱得上歷史第一呢?通俗地說,研究者們對大腸桿菌的整套DNA中的一些編碼進行了同義替換,然後從頭合成了這套「全新」的基因組,造出了這株叫做Syn61的人造大腸桿菌。
  • 中國「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原標題: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中國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重大突破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了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
  • Science:重大進展!構建出人造葉綠體,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高效!
    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作為產生光合作用的細胞區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過程 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這將意味著有能力生產出清潔能源---清潔燃料、清潔碳化合物(如抗生素),以及其他僅靠光和二氧化碳就能產生的產品。
  • 人造子宮讓女人多餘嗎?
    絨毛與絨毛之間則充滿了母體的血液,胎兒和母體通過胎盤上的絨毛進行物質交換,胎兒的廢物則通過滋養層進入母親的血液,最後被排出母體。僅僅從孕育的時間比例看,也屬於自然孕育的結果,而非人造子宮孕育的結果,人造子宮的主要作用是輔助的,只是為了讓早產羊順利渡過發育不充分的難關。自然而然,這項人造子宮技術目前要應用到人類的生育上,也只是挽救早產兒。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的早產兒平均佔所有新生兒的十分之一,在早產兒中,每年又有約110萬新生兒由於發育不充分而無法存活下去。
  • 「人造太陽」的誕生,會讓我們擁有無限能源?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地球上是有著很多的資源,但是有一些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些就少一些,一直使用下去的話,未來肯定會消耗光的,像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等都是屬於不可再生的,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要找到一些新能源來代替它們,隨著我們科技的進步,到中國手握話語權了,「人造太陽」
  • 官渡區三環以內城中村改造僅完成4.7% 進展緩慢
    官渡區三環以內城中村改造僅完成4.7% 進展緩慢 2008年,昆明全面啟動城中村改造工作,300多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吸引了無數房企。六年的時間裡,昆明的多個城中村變成高樓大廈,舊貌換新顏。
  • 歷史上的今天:世界上第一部手機誕生
    歷史上的今天——1973年4月3日,美國工程技術員「馬丁·庫帕」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機,「馬丁·庫帕」從此也被稱為現代「手機之父」。直至現在,手機成為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並像瑞士軍刀一般功能多樣化,並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生活體驗。
  • 當人造肉上了中國餐桌|消研所盤點
    //相比國際市場的速食和炸物,人造肉上到中國餐桌後,內容和可能性明顯豐富了起來。在國內,人造肉其實有悠久的歷史,大家童年裡的「香菇肥牛」就是早期的人造肉,即「素肉」,技術含量要求不高,實際是一種對肉類進行模仿的豆製品,離真肉的味道、口感差距很大,容易包含較重的豆腥味。素肉的流行在中國誕生出老牌企業齊善、鴻昶等。
  • 網際網路人造語行為調查:他們用自創的語言,寫出天馬行空的世界
    人造語言的愛好無法被現實中的朋友接受,是造語者們心照不宣的共識,這些用自己的語言書寫出的天馬行空的世界,只在網絡上栩栩如生。小索想要創造一門屬於自己的語言——索語。她今年 12 歲,是鋼琴特長生,會講一點俄語和西班牙語,喜歡在網上找不同國籍的人聊天。
  • 人造生命裡程碑: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Craig Venter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這次的突破來自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他們完成了將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天然的十六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
  • 雷射:世界上最亮的「人造光」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加留意,就會在自己的身邊發現雷射的影子:商場裡商品貼的是雷射防偽標誌;迴蕩在樓宇之間的樂曲是由雷射唱機發出的;真實可感的電影畫面是由雷射影碟機播放出來的;幾乎所有的報刊雜誌都由雷射照排技術印刷;雷射雕刻細緻入微,精確無比,可在鋼板、水晶等高強度材料上雕刻;甚至我們遠隔千裡就可以同親人、朋友通話,這也是雷射的功勞,因為光纖傳送的正是雷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