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數位化轉型如何擺脫「知易行難」?

2020-12-19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李林鴻

今年以來 ,「數位化轉型」一詞被金融從業者和媒體朋友們廣泛提及,有關中小銀行數位化轉型的討論也廣受關注。回顧「數位化」歷程,從2018年3月浦發銀行率先提出打造「一流數字生態銀行」,到4月份南京銀行率先成立數字銀行管理部,再到5月份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以及今年6月份光大銀行將電子銀行部升級為數字金融部,8月份中行調整組織架構,設立個人數字金融部等等。

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國有大行還是股份制、城商行,不論是從戰略規劃還是組織架構等方面,商業銀行的數位化進程一直在加速度推進。

數位化轉型是在宏觀經濟結構深刻調整、利率市場化縱深推進和大數據等前沿金融科技技術日臻成熟的形勢下,商業銀行為應對日益嚴峻的金融脫媒、網際網路金融等的衝擊,而主動順應時勢做出的戰略抉擇。數位化轉型的戰略意義無需贅言,數位化轉型的趨勢人人都懂,數位化轉型的路徑也有眾多專家學者建言獻策,但是從中小銀行的視角來看,目前的數位化轉型,依然是知易行難,任重道遠。

數位化轉型,離不開持續的高投入,且先要做好數據治理的基礎性工作,可謂功在當下,利卻在未來。而投入又有賴於淨利潤。當前,中小銀行的業務模式,依然高度依賴資本驅動,資產規模直接影響收入和利潤。舉例來看,根據2018年度東部某省城商行的年報顯示,該省14家城商行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分化明顯,千億元以上城商行6家,千億元以下城商行有8家,2018年共實現淨利潤102.73億元,平均淨利潤為7.3億元,但高於平均利潤的只有五家,最低的一家銀行淨利潤只有0.71億元,差距懸殊。今年以來,隨著區域經濟的動能轉換,存量風險進一步暴露,疊加監管部門對不良口徑認定的調整,部分城商行盈利能力可能進一步弱化。

一面是盈利能力的弱化,本就掙不到錢,另一面是各種日常的固定費用(人員薪酬、客戶營銷、固定資產等等)開支,都是剛性支出,能夠拿出來的分攤給科技的費用更是寥寥無幾,而科技中,系統運維費用、軟硬體設備升級費用、信息安全和監管合規性改造費用等,又佔去大頭,能夠拿出來做創新性研發的資金更是少的可憐。隨著金融科技等新興技術對銀行業務的深度影響,科技項目的開發運維費用也是水漲船高,一個項目的開發服務費動輒百萬起步,當然,這些都是能夠理解的。

更為關鍵的是,儘管數位化轉型的道理人人都懂,一旦落實到具體決策中,不少中小銀行依然存在經驗決策的慣性,比較明顯的就是盲目跟風。比如2016年左右,直銷銀行風起雲湧,中小銀行爭先恐後的布局直銷銀行,但是最終的運營效果如何呢?筆者去年曾對東部某省的城商行直銷銀行運營情況做過專題調研,中小銀行開設的直銷銀行數量佔總數量的90%,但大多淪為一個電子渠道,且與手機銀行重合度越來越高,以至於今年以來,手機銀行APP與直銷銀行APP整合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當初投在直銷銀行上的費用以及產出效果又如何?這個恐怕只有各行自己最為清楚。雄心勃勃彎道超車的初心是好的,但是決策的過程、運營的過程差強人意,虎頭蛇尾。這其中有個別科技公司「設計是奧迪,交付是奧拓」的鼓動因素,但更多的是銀行內在的決策機制和運營能力問題。

具體到今天討論的數位化轉型,道理也是一樣的,而且數位化轉型與直銷銀行還不一樣,需要做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不像直銷銀行能夠快速擴大客群規模,數位化轉型短期難以看到直觀的效果。據統計,目前有85%的銀行將數位化轉型作為戰略重點,但是效果將會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數位化轉型,首先是一個全局的工程,不是某一個部門或者某條線的責任。

不論是南京銀行的數字銀行管理部,還是光大銀行的數字金融部,都是總行數據治理和應用的牽頭部門,但是數位化轉型已經成為全行的戰略方向,是集全行之力而打造的「拳頭項目」。數位化轉型,最根本的是塑造商業銀行的敏捷服務能力,轉型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數位化就是要對商業銀行傳統的業務流程、管理體制、服務模式等進行全流程、全渠道、全場景的改造,形成業務的線上化、流程的自動化、決策的數據化、管理的敏捷化和服務的智能化。從組織架構和管理體制的角度來看,數位化轉型,就是要構造一個強大的數據中臺,打破傳統的按業務條塊分工的模式,形成強有力的、跨條線、跨部門的綜合性服務中心,有效支撐前臺業務,為前臺方案設計、客戶營銷、運營提升等提供與之適配的元素。

其次,數位化轉型是個基礎性的、持續性的工程。

數位化轉型,離不開規範、標準、完善的數據治理,數位化轉型更多的是數據標準化基礎上的資產數據化和數據資產化的廣泛應用。數位化先要埋頭於數據治理,包括數據的標準、數據的安全、數據的質量和數據的分析、運用及開放等,只有把數據治理的工作做好了,數據的應用才能有「根基」,包括客戶畫像、精準營銷等才能有的放矢。這個工作非常複雜,首先需要對全行存量的數據進行系統的梳理,比如建行整合了全行7.74億對私客戶和2075萬對公客戶,建立了360度客戶全景視圖,並對原來的數據進行清洗和補錄,目前建設銀行的客戶畫像包括八個維度,7741個個人客戶標籤,2403個對公客戶標籤。中小銀行的存量數據質量更不容樂觀,數據治理的基礎性工作難度更大。因此,數位化既不像交易銀行般快速見效,快速形成產業網際網路下服務B端的優勢,也不像網貸業務般立竿見影,直接將盈利能力顯示於財報之中,數位化是個基礎性的持續性的苦活累活髒活,但又是必須做的一項工作,今天不「補課」,明天可能就要被「下課」,特別是在當前嚴監管新常態、中小銀行風險管理面臨新趨勢的情況下。

數位化轉型,需要有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需要慎之又慎的科學決策,需要有全行一盤棋的戰略聚力,也需要有專業的人才支撐。

說到人才,中小銀行的所處區位,本身就對技術及專業性人才缺乏吸引力,所處地區高等院校也較少,產學研的人才培養機制也存在困難,在這種區域內難以培養、區域外缺乏吸引力的形勢下,一些中小銀行還故步自封,自我設檻,對人才引進設置各種條條框框,校園招聘要求985碩士研究生以上等尚可理解,畢竟作為管理培訓生培養,但是社會招聘還要求全日制研究生以上和三年甚至五年以上工作經驗等條件,確實就限制了不少技術和專業性人才。數位化轉型需要打造一支融合業務與技術人員的敏捷團隊,但當前能夠懂業務、懂技術、懂市場,同時熟悉銀行總行產品研發和分支機構產品營銷、客戶服務工作的年輕化、複合型人才,確實是少之又少。中小銀行應該向金融科技公司學習其用人理念和思維,不拘一格用人才,敢於給年輕人提供平臺和空間,敢於壓擔子、鋪路子,讓他們能夠施展、願意施展,真正把銀行當成幹事創業的平臺,從心裡認同這個平臺。人才引進及培養方面,中原銀行的確是業內典範。其實從人才理念和人才隊伍建設中,便能直觀看出商業銀行的戰略是流於PPT還是能落地生根。

數位化可以視為銀行業邁入4.0階段的開端,是繼電子化、網絡化、移動化之後,商業銀行發展的新階段,而數位化又不同於過去的幾個階段,數位化是以數據及算法為重點,體現的是科技對全業務的重塑,包括商業銀行的公司零售、金市投行、運營法規甚至計財人資等全方位的數位化改造,形成發展的全新動力—數據核動力。

中小銀行認識到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這是第一步,知易行難,接下來就是要汲取前車之鑑,學習精髓而非皮毛,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善於借力而非閉門造車。數位化轉型有賴於金融科技的技術支撐,但是金融科技的本質是金融,中小銀行可以將焦點放在科技應用上,可以藉助外力進行技術賦能,少走彎路,減少沉沒成本。目前包括銀行系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等,均已經探路銀行業的數位化轉型,同時,還有包括山東城商行聯盟、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聯盟等在內的共享合作平臺,均可以成為技術賦能、合作共贏的重要載體。

此外,中小銀行可以先進數位化轉型銀行為標杆,學習先進經驗,一邊學習借鑑,一邊針對本行實際做些調整,同時積極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為持續的優化迭代提供人才支撐。比如中原銀行在2018年起實施的「全面數位化」,目前已經成效初顯,數據治理力度不斷加大,業務驅動的數據治理機制初步形成,數字風控體系持續完善,零售業務敏捷轉型成果突出。

總之,數位化轉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於中小銀行而言,雖知易行難,但相信行則將至。

相關焦點

  • 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成大趨勢 中小銀行為何望而卻步?
    銀行已然成為數位化轉型的排頭兵,數位化改革的意識覺醒也終於從頭部企業延伸到了中小銀行。然而,對於中小銀行來說,實現數位化轉型並非一蹴而就。 如何明確突圍方向,實現經濟轉型、動力轉換,抓住金融科技帶來的發展新契機,成為中小銀行亟須破解的課題。 「數位化轉型已然是生死之戰」 「在數字經濟時代,銀行不做科技的投入,就只能『活著』。」
  • 央行消保局局長餘文建:中小銀行數位化轉型是很重要的問題
    央行消保局局長餘文建:中小銀行數位化轉型是很重要的問題 2020-10-22 13:25:07 來源:新浪財經
  • 疫情衝擊之下中小銀行如何進行轉型選擇成重點和難點
    我國的商業銀行一直面臨轉型的壓力,但如何轉型選擇卻決定著銀行發展的未來。以前我國的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只是轉型的力度和程度不同而已,但是疫情衝擊之下,零售銀行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就突出地反映出來,零售銀行之王提出反思零售銀行轉型戰略就引發了銀行業的轉型再思考和反思。
  • 中小銀行遭遇異地非持牌經營瓶頸 數位化轉型如何突破困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中小銀行遭遇異地非持牌經營瓶頸 數位化轉型如何突破困境?當下的中小銀行,不僅面臨市場化利率下行導致的淨息差縮窄,而且還要應對大型銀行運用科技手段進行市場下沉搶奪客戶。騰訊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胡浩近期在騰訊雲商業銀行北京城市沙龍上表示,未來,銀行的集中度將大大提升,中小銀行迎來退出潮。由此,當中小行在談論數位化轉型的時候,更多是以結果為導向,這也造就了金融科技公司場景生態解決方案的興起,即,幫助銀行以非常低的時間成本、財力成本,快速連接海量外部場景觸達客戶。
  • 得助智能:74%地方中小銀行面臨創新挑戰,實現數位化轉型難度大
    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銀行業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競爭加劇、資本約束、資產質量等問題日益凸顯,迫切需要加快戰略轉型和業務結構調整,以適應新時代和新環境的要求。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同相關單位對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進行了專項調研,調研顯示,34家被調研的地方中小銀行中74%面臨創新技術與業務模式融合挑戰,資金投入方面,約68%的被調研的地方中小銀行信息技術資金投入佔總營收比例低於3%,僅有約12%的被調研的地方中小銀行信息技術資金投入佔總營收比例高於5%。人員投入方面,71%的被調研的地方中小銀行信息技術人員佔總員工比例低於5%。
  • 「深度」中小銀行普惠金融數位化轉型挑戰及對策
    來源:網際網路金融文/時維闊,內蒙古銀行人力資源與機構管理部來源/九卦金融圈編輯/嚴世傑中小銀行普惠金融數位化轉型的挑戰(一)商業模式和思維模式面臨挑戰數位化轉型對傳統銀行的普惠金融商業模式構成挑戰。傳統銀行普惠金融的核心競爭能力在於風險定價、風險管理和信用分析,而數位化轉型對客戶開發、產品設計、服務提供和風險防控提出了新要求。數位化轉型對傳統銀行普惠金融業務的思維模式構成挑戰。傳統的思維模式集中體現為堅持以價值鏈為本位,核心在於通過封閉的系統和模式防控風險。與之相反,數位化轉型採用以客戶為本位的網際網路思維,運作模式具有開放與合作的突出特點。
  • 百融雲創:專注AI+大數據 助力中小銀行零售信貸轉型
    數位化轉型能夠提升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對於中小銀行,數位化轉型更有特殊的意義。隨著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銀行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大眾對金融機構服務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中小銀行規模較小,客戶量少,與大行及網際網路巨頭相比,不具規模優勢。數位化轉型為中小商業銀行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營業利潤創造了條件。
  • 教育機構線上轉型如何破解「知易行難」?百度共度計劃寫了份參考答案
    教育機構線上轉型如何破解「知易行難」? 應該說,疫情是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一路將線下培訓機構推向變革的風口浪尖,它們不得不認真思考轉型的問題。 線下培訓機構的轉型選擇 關門大吉、停課苦撐或者轉向線上,線下培訓機構站在選擇的三岔路口。對於大多數線下機構而言,為了讓企業不至於全面停擺,轉向線上是唯一的選擇。
  • 《咖聊》| 呂廷傑:從泛在化到智能化 5G時代的銀行數位化轉型
    時代銳變,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5G、物聯網等技術蓬勃發展,疫情期間,各行各業更是加快了數位化轉型與創新的步伐。5G作為「新基建」的重中之重,將成為拉動數字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深刻影響著銀行業的數位化進程,2020年,銀行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落地數位化戰略,賦能數字社會經濟發展,業界在思變中篤行。
  • 2025年銀行業將出現大規模併購 中小銀行能否借金融科技轉型制勝?
    這些壓力來自經過數位化變革後的現有銀行,採用數位化策略拓寬營業範圍的小銀行,以及高歌猛進的金融科技企業和非銀行借貸機構,其中科技公司尤為突出。雖然近年我國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正在加速,但中小銀行的數位化能力並不如意。
  • 馬上消費CTO蔣寧:探索新零售金融數位化轉型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裴熔熔 陳玉靜 徐兵 文 朱哲 馬騰飛 攝影)10月21日,「農商使命與數字轉型」中小銀行數位化轉型論壇暨鄭州農商銀行零售轉型啟動儀式在鄭州舉辦,近300位業內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小銀行數位化轉型浪潮之下,農商銀行應該如何實現突圍
  • 極融以科技賦能金融,助力傳統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
    導語:近年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數字浪潮下,金融科技已然成為推動傳統銀行數位化轉型的新引擎。
  • 時隔四年直銷銀行牌照再落地 潮流2.0襲來中小銀行如何跟進?
    最遠的距離:大行下沉市場獲客易 小行線上渠道掘金難零售以獲客為本,獲客以流量為本,這個邏輯從銀行數位化「史前時代」一直延續至今。在沒有電子渠道的時代,流量的來源是網點,因此形成了大行廣鋪網點高舉高打,中小銀行固守一方紮根基層的行業格局。
  • 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大數金融助力打造核心競爭力
    其中,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成為了整個金融行業關注的焦點,利用數位技術打造核心競爭力也逐漸成為了金融機構實現戰略轉型,差異化競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突破口。在這個過程中,大數金融這樣的金融科技公司正扮演著重要角色。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是金融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 四川天府銀行行長黃毅: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加快數位化轉型速度
    但同時,受各種因素影響,中小企業也往往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去年全國兩會期間,黃毅就重點關注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為了破解「銀行不敢貸、小微企業貸不到」的難題,他呼籲企業、銀行、政府部門共同努力,一齊推動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今年兩會又至,回頭再看,論及感受,他笑言,一年之間,這一問題已經發生了很多可喜的變化。
  • 金融壹帳通首席技術官兼營運長黃宇翔:銀行數位化轉型有緊迫感...
    我國城商行、農商行等地方中小銀行數量眾多,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客戶需求升級的壓力,此類銀行對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受限於自身資金投入、人才儲備、場景搭建等多方面因素,中小銀行的數位化轉型之路並不一帆風順。
  • 建議差異性監管給中小銀行更大空間 訪中原銀行董事長竇榮興
    王柯瑾作為金融機構的一員,中小銀行在經濟增長下行、監管規範的宏觀環境下,以往的模式顯然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加快轉型、重塑新的核心競爭力是當下整個銀行業特別是中小銀行面臨的重要課題。然而,轉型不易。
  • 銀行數位化轉型提速,大數金融帶來數字信貸解決方案
    在數位化轉型與差異化競爭的大背景下,對於中小銀行而言,發展數字小微信貸業務成為了必要選擇。然而,受制於小微信貸的「不可能三角」,即成本、風險、規模三者不可兼得,銀行想要開展小微信貸業務,面臨著諸多限制與挑戰。在過去的金融創新發展過程中,銀行業已普遍開始向金融科技公司借力,開放合作成為行業共識。
  • 數位化轉型與數位化工具及第三方數位化體系的區別
    但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並不能準確地認清數位化轉型的概念,主要的誤區有如下三點:01把信息化建設當成數位化轉型我們可以見到很多企業在談自己信息化轉型的經驗時,大量介紹公司OA系統、財務系統的情況。信息化水平提升和數位化轉型是兩個層級的事情,信息化水平提升充其量只是數位化轉型基礎的一部分。
  • 數位化加速中國銀行業分化:彎道超車還是彎道翻車
    新冠疫情以來,有關「零接觸式」金融服務的話題,受到金融從業者、監管部門以及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由「零接觸式」金融服務引申而來的數字金融、數位化轉型等話題,也廣受熱議。筆者認為,疫情加速了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的數位化轉型進程,但在數位化的過程中,銀行業也在加速分化,中小銀行與大型銀行之間的差距在加速拉大,行業的馬太效應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