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豆盤至今已經有300的歷史,原來最開始是乾隆下江南的時候,走進一家姓張的包子店,當時乾隆是微服私訪,他又很餓,當時張家的包子鋪就給他炸了十幾個包子,乾隆當時說這個包子做得真不錯,很好吃,這就是大集包子的起源。
蔡甸大集鎮的一條狹小巷子裡,一座普通平房的牆壁上白底紅字——「馮氏包子鋪」。這裡是財神殿巷13號,大集綠豆包子最出名的的一家店。
綠豆包子餡的原材料就只有綠豆、生薑、鹽,沒有任何食品添加劑。帶殼的綠豆燜得爛熟磨成綠豆泥,新鮮生薑削皮剁成末兒,最後與熟菜油、鹽、胡椒一起攪拌均勻就行了。都是日常的原材料,老人小孩都可以放心吃。
新鮮的小麥粉溫水揉合,發酵不用蘇打或麯酒,只加一點老面讓麵團自然發酵。醒好的麵團緊實而富有彈力,拉扯間盡顯精神勁道。小麵團撒上麵粉搓圓,用手拍平就成了包子皮。
搓好的麵皮攤在左手掌,右手舀一大勺綠豆餡放上去。左手一邊把麵皮往裡握緊,右手一邊沿著麵皮的邊緣捏褶收邊,直到綠豆餡全部被包進了麵皮裡,包口花紋順盤而下如同一朵盛開的菊花,就包好了。最後輕輕往案板上一扔,手微微用力一壓,圓鼓鼓的生包子變成了扁扁的,才算大功告成。
蒸好的綠豆包全部都被倒進了灶房裡的兩個大筲箕裡,再一個個分開碼好,蓋上薄棉布,等它們自然放涼。老闆卻說這還只是半成品,正宗的大集綠豆包應該蒸好以後放涼,再入熱油鍋裡炸成金黃脆皮才算成品。
炸好的包子一定要趁熱吃最香,炸過的包子皮變得焦脆鹹香,居然比剛蒸好的麵皮更好吃,回味無窮。而綠豆餡的水分變少,質地變得緊緻,口感也更加的清香酥鬆。果然是比蒸綠豆包還要好吃許多。
現在大集的綠豆包子已經被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個小小的包子蘊含了數百年來每一個製作者的用心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