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下午,中國兒童藝術劇院2018年最後一部新創劇目——英國經典兒童劇《蹺蹺板樹》在中國兒童劇場精彩首演,劇中通過充滿童趣但發人深省的表現方式,喚醒大家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環保意識。該劇首輪將跨年演出22場,陪伴大小朋友們度過快樂的元旦假期。
《蹺蹺板樹》演出劇照
英國經典 幽默傳遞環保概念
《蹺蹺板樹》是被譽為英國「國寶級兒童劇作家」大衛·伍德先生創作於1986年的經典兒童劇,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講述社會問題的兒童劇,該劇在英國上演後贏得廣泛好評和關注。全劇講述了生活在橡樹上性格迥異的動物們,在面臨家園將被毀滅,即將流離失所時團結一心保衛自己家園的故事。劇中用戲劇化的故事呼籲大家愛護地球保護小動物,用充滿趣味性的演繹和委婉的教育傳遞出強烈的環境保護概念,也是抓住這個全球關注的主題,用幽默熱鬧的舞臺表現方式點燃引發孩子和家長們的共鳴,是一部可以全家一起走進劇場觀看的經典劇目,在看點滿滿、歡笑不斷的同時,又寓教於樂引人深思。
該劇由英國優秀的戲劇導演亞當·斯坦福德擔任導演,與中方導演、中國兒藝優秀青年導演毛爾南聯合執導。該劇的開場也讓人十分驚喜,等待演員登臺表演的觀眾們發現原來演員就坐在自己身邊,演出開始,臺上臺下演員熱烈互動,隨著劇情的發展,演員的帶入,很多觀眾也跟著紛紛舉起手表達自己對社區改造的想法和意見,整個劇場儼然變成了一個超大的社區會議室。
亞當導演表示,孩子們都是很愛笑的,所有的兒童作品都應該帶有一定的幽默感。《蹺蹺板樹》雖然探討了一個嚴肅的社會話題,但是全劇表現形式生動活潑,劇情充滿了英式幽默。「籬雀」和「兔子」對話中的雙關詞,「畫眉」讓人感覺滑稽又好笑的語言錯誤,「松鴉」與「松鼠」之間機智的反語等充滿童趣的演繹方式,讓臺下的觀眾在輕鬆有趣中了解更多的英國風情,也更快更深刻地領略到劇中傳遞關於環境保護嚴肅話題的核心內容。
英國氣質 展現自然的和諧與生機
走進劇場,觀眾們如同走進了一棟極具英國氣質的房屋建築——一個議事廳,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一場關於「生存與毀滅」的壞境保衛戰就此拉開了序幕。一棵300多歲古老的大橡樹,是否要為了建一個兒童遊樂場而被砍掉?環保主義者杜志先生表示反對,並向大家闡述了計劃實施後會給棲息在大樹上的族群造成什麼樣的毀滅性的後果。伴隨著杜志先生的一聲聲沉重的「想想吧,想想吧……」,居民們默默換上了動物的服裝,幕布拉開,隨著歡快的鳥叫聲,映入眼帘的是一個生機盎然、鳥語花香的森林和一棵巨大的、很多動物在這裡安家的老橡樹,隨後「兔子」從樹洞中鑽了出來,故事開始了……
《蹺蹺板樹》演出劇照
該劇舞美設計申奧為了打造《蹺蹺板樹》充滿童趣、回歸自然的舞臺效果,特別使用180度旋轉轉臺的形式,完美地呈現了一個巨大完整的,擁有兔子洞、貓頭鷹洞、松鼠洞、畫眉巢穴和蝙蝠棲息樹枝等豐富空間的具有象徵意味的「橡樹社區」。整個布局錯落有致、上下貫通,使所有現場觀眾們驚嘆不已。在橡樹後面,精彩的多媒體設計通過LED屏幕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無論是欣欣向榮的森林,橡樹被大火燒毀的場面,還是隨著樹木被砍倒、被連根拔起而震撼人心、帶有衝擊的視覺效果,都讓走進劇場的觀眾仿佛置身於情境之中,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到了生活在橡樹中動物的艱難處境。
一人分飾兩角 塑造人物和動物鮮明個性
劇中每位演員飾演兩個角色:一個人類角色,一個相對應的動物角色。人類與動物在名字和性格上都有暗含的相通之處,劇中人類角色的天性是從動物天性引申而來,動物和人類性格是對應的。演員們通過精彩的演繹,彰顯了鮮明的人物個性:橡樹群落領袖,有著領導氣質的「貓頭鷹」;迷迷糊糊但辛勤的「籬雀」;熱愛家園喜愛松果的「松鼠」;油嘴滑舌但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的「松鴉」;有著讓人難以忍受歌聲的「畫眉」;來自非洲群落訪客帶著外國口音的「布穀」;抗議領袖勇敢的「兔子」;一身嘻哈範兒,臭烘烘帶著大耳機的「蝙蝠」……
《蹺蹺板樹》演出劇照
與以往的兒童劇多為歡快、熱鬧的格調不同,《蹺蹺板樹》有關於對恐懼、犧牲的內容刻畫,動物們對「大傢伙」的懼怕,對即將流離失所、顛沛流離的慌亂,剛生下寶寶的「畫眉」面臨分離的恐慌,「兔子」目睹了家人被掩埋,目睹了生離死別的痛苦無奈,最終用自己單薄的生命對抗「大傢伙」的勇敢……這些都讓小觀眾們看到了許多弱勢的生命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在對它們同情的同時,也呼應了該劇的主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表示,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是一個世界性的主題,也是一個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主題。大衛·伍德先生在三十多年前創作的《蹺蹺板樹》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意義的。這部戲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答案,人類和動物是可以很好地共生共存的。我們既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同時,也可以保護小動物們的生存環境。每次與外國藝術家的合作都是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與互鑑。此次,我們在和英國導演亞當·斯坦福德先生的合作中,既能夠看到英國兒童戲劇的舞臺呈現方式,也能夠看到中國藝術家的創造性表達。希望通過中英兩國藝術家的共同努力,將這部優秀的兒童劇帶給中國的孩子們。(光明融媒記者蘇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