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華招收的最下新生叫鹿澤宇,還不滿15歲,這是一個標準的神童。但是父母不是學霸,而是開店做生意的,上幼兒園前,父母就教孩子認字。這孩子對漢字和數字都很敏感,漢字一學就會,在上幼兒園前,就已經識了3000漢字。
要知道,我們漢字常用字也就3500字,鹿澤宇在上幼兒園前就基本學了全部的常用字。而數學,就更不用說了,這小傢伙,就聽聽顧客買東西算帳就會了。
有這樣的基礎,小學直接從三年級開始,直接忽略了小學一二年級,從這些來看,我們可以說真的是「神童」。他的高中是在北京十二中讀的,這讓我想到,鹿澤宇也幸虧生在北京。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鹿澤宇生在其它地方,那種一味強調亦步亦趨的地方,即使有這樣的天才,也會被拖成廢材。比如鹿澤宇只能達到6周歲上一年級,如果是下半年出生,還要等到七周歲。現在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不允許跳級,更不可能直接從三年級讀書。
如果這樣,鹿澤宇這樣的小神童,也得按部就班跟著大多數人一起學習。一起學倒也不要緊,就怕拖久了,學習興趣也就沒有了,厭學了,神童說不定也就成為「方仲永」泯為眾人了。
所以,神童,也要一定的環境支持,包括家庭環境也包括整體的學校教育環境。說到底,因材施教要真正地落實到位才行。提到因材施教,很多人都是認為是教師的事情,其實,因材施教的內容很廣泛,並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情。
再比如,現在不許分快慢班,這種制度是否合理的科學的,其實也是值得探討的,並非很科學。一些超常的學生,混在一些不學習通過搖號進來的學生之中,恐怕再多的才華也會被拖沒了。這也是因材施教的範疇,不過,國家政策是著眼於教育均衡,兩害相權取其輕,從宏觀上看,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可笑的是一些家長,應該從微觀上看的人,非要從宏觀上去看,這完全是兩個方面不重疊的事情,可惜,能看懂的人,真的還不多,這就是教育現在很可悲的事情。前期,教育部已經表態,考慮小學入學年齡不再拘泥於上下半年或者8月30日前,這是一個好消息,值得期待。
對於清華錄取的14歲神童鹿澤宇,你有什麼看法?你覺得筆者的觀點正確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