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庫文創園/ 內容由《創意之城》支持單位——中國文化產業園區聯盟推薦提供
良庫文創園是鄭州市「四區融合」發展的典範案例。它的成功運營是鄭州市良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新文旅融合價值理念下的創意實踐與探索,我們有理由辨析其創意邏輯,從而洞見其融合發展的內在肌理及其在鄭州市文旅產業發展上的創新性嘗試。
良庫文創園的打造者具有前瞻性的認知,作為建立在城市工業遺存基礎之上的文創園,它具有清晰的創意開發與景區開發的IP基因。公開資料顯示,良庫文創園坐落於鄭州市北三環京沙快速路交匯處,佔地4萬平方米,其前身為上世紀40年代的興豫麵粉廠,廠房或以青磚、紅磚、純松木頂為主要建築材料,或以令人震撼的1.2米厚的牆體為表現形式,或以巴洛克風格拱窗恬靜存在。近百年風雨飄搖,見證了鄭州城市發展軌跡,展現城市近現代的工業文明。
基於以上工業遺產資源,良庫文創園打造者在建設時,注重挖掘獨有的厚重歷史記憶、獨特的建築肌理、精緻古典的民國風範等等歷史文化要素,力求在歷史與現代之間架起一座溝通與交流、創造與回望的橋梁,在傳統工業文明中澆注現代商業文明,象徵著文明的進化,更傳遞了當代商業文明誕生的淵藪。由此,良庫文創園打造者決定走創意商業開發之路,在這裡培植當代商業文明之花,成為當代人懷舊、創業、參觀、遊玩之地。不經意間,良庫文創園實現了創意園區、創意街區、創意景區與創意社區四維空間的構建與運維,成為鄭州市實踐新文旅發展的前衛性示範園區。
在創意園區建設上
打造者尊重歷史,在這裡能夠聽到歷史的回聲
良庫文創園,真的是建立在「糧庫」基礎之上的創意園區。良庫打造者對原鄭州市南陽麵粉廠的制粉大樓和糧倉(1945年建成的原「興豫麵粉廠」車間大樓、1949年建成的老糧庫)進行了搶救性修復。車間大樓的修復歷時18個月,多方尋覓大樓同年代老青磚 8700餘塊,加上老糧庫的修復,共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
著名建築大師路易斯·康與磚曾有句著名對話:
康
磚,你想成為什麼?
磚
我想成為拱!
以制粉大樓為原型創意包裝的棲棠正是對歷史創意詮釋的最好見證。這棟老建築完美詮釋了關於磚與拱佳話。拱形窗,磚藝線條,通體大青磚,1.2米厚的牆體往上逐層級遞減。原建築木樓板、木地板,第五層建於五十年代,牆體鮮紅的五角星烙下時代深深的印記。
距這棟制粉大樓北100多米處,還有一棟老建築,是「興豫麵粉廠」的老糧庫,該糧庫建於1949年,牆體由青磚砌就,頂為紅瓦建造,糧庫內的屋頂全部為松木木樑、木椽,原貌完整保留至今。
走近良庫文創園,你會被撲面而來的歷史滄桑感所包圍,這是文創園修舊如舊立意的清晰展示,這是尊重歷史,保留現代人懷舊情懷的現實場景。換句話說,來這裡,你能夠聽到歷史的回聲,展現了工業文明萌芽拔節的青蔥夢想。
在創意街區的創設上,打造者注重當代商業文化的挖掘,在這裡能看到創意人的匠心獨運
當制粉大樓以煥然一新的容貌成為「棲棠博物館」之時,打造者的立意在於讓歷史成為當代創意商業文明的靈感之源,為此,在棲棠博物館之上,他們又增設了園區形象展示和創意辦公體驗,包括「文化藝術品展廳」、「鈞瓷博物館」、「藝術品拍賣中心」、「民國藝術品展廳」等的多維藝術空間。
來良庫看歷史,不如說,看歷史的多維畫卷,以及多維畫卷呈現的創意靈感。這其實暗合了打造者的心思:把良庫文創園首先辦成一個創意街區,讓這裡成為創意PARK,成為鄭州新商業的創意之源的設計理念。
為此,他們把制粉大樓與糧庫所在的老建築,改造成為文化空間。北區以良庫工舍國家級眾創空間為核心,集聯合辦公Wework、藝術中心、藝術工坊、影視產業鏈、影視器材博物館、藝術劇場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區。南區以棲棠博物館為核心,新建的藝術街區集文藝商業、藝術家工作室、藝術畫廊、非遺展示、格調餐飲、音樂酒吧為一體的鄭州城市記憶文旅藝術街區。
眾多文化業態集聚之地,充分挖掘工業文明歷史所傳遞給當代商業的思想營養,開啟了新商業浪潮。
在創意園區建設上
打造者開挖了歷史連結現代的隧道,
在這裡能夠體驗到歷史的厚重與當代的靈動
在建設者看來,在良庫文創園創建初期,他們就考慮到創意園區如果只限於「陽春白雪」式的創意空間的建造,不僅是一種文化資源的浪費,更將自身推向市場的反面,成為曲高和寡的「冷美人」,因此,融入創意景區的設計與建設就成為文創園開發的目標之一。
在外景的建設上,以上世紀40年代末原蘇聯援建的鐵軌區隔,把創意園區分割為南、北兩個景區,在南北景區的打造上,首先是新老建築的融合,一是風格的協調,歷史建築作為文化延續的特徵來自建築的「真實性」,包括尺度、形狀、比例、工藝、材料、空間、場景等多種要素。新建部分通過保存歷史建築的尺度感和重要要素的方式傳承原有特徵,保持風格的融合統一及創新,讓歷史重新煥發出時代的厚重感,增強景區的歷史氛圍。
在內景的陳設中,圍繞「文化+網際網路」、「文化+新商業」的戰略定位,打造文創企業+文藝商業,線上平臺+線下沉浸式場景體驗網際網路社群生態。在這裡,旅客能夠體驗到當代創意商業的靈動之美。
在創意園區建設上
打造者擁抱開放,在這裡每一位社區人都可以
成為創意消費與生產的主人
良庫文創園作為新型產業融合發展的承載地,將公共文化服務、創意商業與網際網路+創意產業三大核心價值的融合嫁接,推動地區轉型升級,成為文藝商業創意高地。不過,打造者更樂意擁有開放,把創意園區打造成為區域消費升級的引領地。
創意本身是大眾的智慧的釋放,創意園區應該成為大眾智慧生產與消費之地,更應該首先成為社區文化消費與主張實現的理想之所。因為,創建創意社區的文化理念的融入,是文創園至今活色生香的關鍵舉措。
首先,不設防,打破文創園與周邊社區的區隔,把文創園主動融入到周邊社區之中,成為社區的一部分,讓社區成為文創園的第一消費群體與生產群體,更成為品牌傳播群體。
為此,依託棲棠老建築打造的室外劇場、街區各處打卡空間等為承載周邊社區的文化商業活動。推接各類設計師、創意生產,與社區打通線下交流共享,把各類開放式創意商業、設計工作室作為線下展示、消費的窗口,為社區消費者提供創意消費體驗場所,開展各類國內、國際創意設計產品交流、展示,把創意園區打造創意社區的載體與平臺。
「四區融合」打造者實踐與探索,讓良庫文創園實現了文化創意的落地,成為都市工業文明旅遊的IP式景區,更為大眾創業,萬眾消費提供了一個載體與平臺。據了解,園區實現孵化100餘家文化創意類企業和團隊,提供近2萬個就業崗位,年交易額20億元以上,創造利稅6000萬元。
文藝是一種生活方式,豐盈且斑斕;文化是一種自信,開放且多元;這是良庫文創園打造者所堅定的,也是他們在做的。良庫文創園的打造,讓流轉千年的鄭風重回中原大地,讓文藝百花徐徐綻放;讓城市因每個人的努力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