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人支持把寡婦帶向河岸,並把她壓縛在火葬用的柴堆上。
——警察主管沃爾特·厄爾
印度的薩蒂制有多恐怖?為何說用「殘忍」一詞都不足以形容?如此之說,絕非信口妄言。本篇將通過印度歷史史料進行粗略證實,以幫助各位朋友更加深入了解印度的歷史、風俗和文化。
其一:何為薩蒂?
在印度歷史上,所謂薩蒂,就是指丈夫去世之後,其妻子不管是出於被迫還是自願,用丈夫所用的遺物點燃準備好的柴堆,進行自焚,以實現殉夫之目的。該陋習日久,遂成一種可怕的制度。
有關薩蒂制度的歷史,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來自於原始的西賽亞風俗,但是該風俗經過雅利安人修改之後,變成了一種帶有宗教性質的行為,原本自焚殉夫是一種是極其殘忍的行為,但是在雅利安人的原始信仰中,因雅利安人的火崇拜,就把自殺殉夫演變為在火中淨化和重生。
該習俗在印度,主要在拉其普特人、婆羅門、剎帝利種姓集團流行,隨著歷史的發展,在印度的低種姓家族也開始實行自焚殉夫,不過這些低種姓家族採取這種方式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家族的地位。(拿著女性的生命來作為一種籌碼,實在是慘不忍睹。)根據史料統計,單單在1823年一年,在印度婆羅門集團發生的薩蒂事件有234件,在剎帝利種姓集團發生的薩蒂事件有35起,發生在首陀羅種姓集團的薩蒂事件有292起。
第二種說法來自印度神話,在印度的神話傳說中,所謂薩蒂是人名,即梵天的兒子塔克沙的女兒。這個女兒到了結婚的年齡,塔克沙就邀請眾神來參加一個叫斯瓦亞馬拉的宴會。該宴會目的,主要是從眾多求婚者中為心愛的女兒選擇一個中意的配偶做丈夫。
但是塔克沙組織的這次招婿活動出現了意外:塔克沙瞧不上溼婆,所以沒有邀請他,但是他的愛女卻芳心早已許給溼婆,所以到了塔克沙的愛女丟花環的時候,她沒有把花環丟給宴會上的眾神們,而是丟在了宴會之外的空中溼婆那裡。
此種方式類似中國古代的拋繡球招親,都是公開舉行的,自然要接受最後的結果。因此既然溼婆得到了花環,儘管塔克沙不喜歡溼婆,也不得不接受這門婚事。就這樣,溼婆和塔克沙之愛女薩蒂皆為夫妻。
按說已經成為一家人,本該更加親密才對,但是結果卻並非如此,往後溼婆和塔克沙的矛盾日漸加深,甚至導致了薩蒂之死。
後來的矛盾起因是梵天召開眾神大會,溼婆先到,在其嶽父塔克沙來到的時候,溼婆沒有站起表示尊重,讓塔克沙很惱火。因此後來塔克沙召開家族重大祭奠活動的時候,也拒絕溼婆參加。溼婆當然也不開心,可是作為塔克沙家族一員的薩蒂為了表達對家人的感情,她不顧丈夫溼婆之勸回去參加了活動。這事激怒了溼婆,薩蒂從此遭受冷遇和羞辱。薩蒂回來後,為了向丈夫表達自己對他的忠誠之心,縱身如火自焚而死。
該神話對印度人影響深刻,所以女人為了表達對丈夫的忠誠,就要選擇薩蒂之法自焚名節。
第三種說法也是一個傳說。
該傳說的主角是一位美麗的女神,叫娜拉亞尼·薩蒂瑪塔。
她出生於公元949年,在公元957年出嫁卡拉賽恩吉為妻。
公元959年,她追隨丈夫,前往丈夫的故鄉居住。
可是很不幸的是,在途中發生了意外,他們再也沒能走到丈夫之家。
因為酷熱,他們在一棵大榕樹下休息,卡拉賽恩吉在熟睡中竟然被一條毒蛇咬死。
娜拉亞尼見丈夫去世,非常傷心。
她就找到附近的牧人,請求牧人幫忙,準備了火葬的柴堆。
接著,自己抱著丈夫坐在柴堆上,請牧人點火,就這樣追隨丈夫而去。
因為娜拉亞尼用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對丈夫的忠誠,從而得到人們的愛戴和讚頌,被稱之為女神。
對於這三個說法,不管是處於古老習俗,還是古印度神話傳說,它們最終都實現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對女人命運的束縛,把女性命運緊緊捆綁在了男人身上。女人不再單純是丈夫的妻子,更多的時候充當的是丈夫的奴隸,甚至附屬品。
也就是說,離開了丈夫,妻子將無法獨立存在。不僅不具備獨立的人格,連個體的肉體也不能存在。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束縛不僅在活著,連死後也存在。
而且妻子必須通過自焚,燒掉自己的肉體,和丈夫的屍體一起毀滅消失,才能實現自己的完整性、得到社會的認可。
如此之法,比中國古代的殉葬制度更為可怕。
中國古代之殉葬,一般僅限皇帝,而古印度之薩蒂制度,則滲透於整個社會。
更為令人後背發冷的是,在古印度為丈夫自焚殉夫的女性,很有可能會被人們奉為女神,加以頌揚。
這種極端鼓吹和支持女性獻身的慘無人道的現象,對於女性而言,簡直就是巨大的噩夢。
到19世紀的時候,在印度薩蒂還非常普遍。根據社會歷史學家威廉·克思曾經針對該現象做過一項調查:
其一在1803年到1804年一年時間之內,在加爾各答30英裡範圍之內,竟發生了438起薩蒂事件,即438名婦女被迫或自願走上柴堆,獻出了生命。
其二在1815年到1824年,在孟加拉、孟買、馬德拉斯發生薩蒂事件6632起。
其三在1815年到1828年,僅孟加拉發生薩蒂事件8134起。
薩蒂如此殘忍,但是直到1829年才因為孟加拉總督威廉·本迪克的努力,頒布了《孟加拉薩蒂法規XⅦ》,禁止焚燒寡婦。雖然該事件被列入法律,但是民間依然屢禁不止,印度女性的噩夢依然沒有停止。
正如德國詩人卡洛琳的這首描述薩蒂的詩,其中這樣寫道:
「婦女走向印度河岸,
走向烈火中的死亡。
她們在青春裡,與自己的丈夫一同逝去,
沒有猶豫,沒有歌聲,
身著華麗的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