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開始讀的是魯迅的作品,也喜歡老舍、巴金的著作,但我最愛的是沈從文的《邊城》。」談到中國著作,戴擔義(Dennis Delehanty),這位曾在美國聯邦政府工作40餘年的外交官如數家珍。
戴擔義在大學裡學習了多種語言,畢業後又開始學習中文,並進入美國國務院從事外交和郵政事務的工作。從2012年開始,他參加喬治梅森大學孔子學院的活動,繼續學習中文。
此次,作為美國「孔子學院校友行」團隊的一員,和其他14位來自美國各地孔子學院的新朋友來到中國,參加在成都舉行的第十三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孔子學院學生、「孔子學院校友中國行」團組成員戴擔義(Dennis Delehanty)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與經典名著的不解情緣
12月4日,以「改革創新促發展,攜手同心創未來」為主題的第十三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在成都開幕,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校長、孔子學院代表近1500人參加大會。
「大家來到這裡是為了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世界各地人民能夠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平相處、精誠合作。這也是我人生的理想。」戴擔義說。
在現實生活中,他也一直踐行著這樣的人生理想,一直積極倡導加強中美人文教育交流,鼓勵美國年輕人學習中文。在他的影響下,她的女兒長期學習中文,並在2011年獲孔子學院獎學金來華留學工作。
他還發起並參與組建孔子學院讀書俱樂部,與本地中文愛好者一起在孔院教師指導下閱讀欣賞中國文學名作的中文原著。「我們從閱讀裡獲益良多,從老舍、巴金、沈從文到莫言、蘇童、劉震雲,在原汁原味的經典名著中,我們欣賞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仁厚堅韌的民族性格。」
在採訪中,戴擔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講述他第一次讀中文原著的情形,「還記得是在北京的一家書店,我不知道該找一本怎樣的書。翻翻找找時,有一本書的插畫吸引了我,將書買下帶上飛機後發現是《聊齋志異》。」
他對語言有著濃厚的興趣,能夠閱讀七種語言的書籍,而且一直堅持儘量讀原著。「讀中文原著,能讓我以一名中國人的角度進入書中的角色,以中國人一樣的角度了解這個故事,這個感覺很特別。在讀巴金《寒夜》時,我第一次有了這樣的感覺。」
孔院通過漢語將世界聯繫起來
戴擔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前中國在世界上擔任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於中國來說,溝通和聯繫世界很重要,通過孔院教授漢語是一個重要的方式。
同時,他對會上新建孔子學院的授牌儀式印象深刻,感慨中國通過孔院這樣一個長期的計劃,鼓勵人們學習漢語,通過漢語將世界聯繫起來。「孔子學院將中國與世界人民緊緊連在一起,促進了語言相通、民心相通,這是孔子學院對全人類的貢獻。」
今年,新增9國10所孔子學院建立,他們分別是多米尼加、茅利塔尼亞、葛摩、聖多美普林西比、安地卡及巴布達、巴布亞紐幾內亞、巴勒斯坦、薩爾瓦多、布吉納法索。
「孔子學院是機遇、是動力、是財富,是橋梁,我希望世界上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通過當地的孔子學院學習中文,了解中國,共同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戴擔義祝願道。
在他看來,孔院為渴望學習中文的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材料,「我剛開始學習中文那會兒,連字典都還沒出現。」後來有了字典,戴擔義全靠自學,再後來,女兒上了大學,教會了他用手機查。
關於期待看到的孔院未來的創新,戴擔義稱,希望孔院能提供更多、更具挑戰的學習內容,除了文化、文學,還有哲學、歷史,滿足像他一樣想要更深刻了解中國方方面面的人們。「如果哪一天孔院開哲學課了,我一定多多鼓勵我身邊的人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