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療育指的是在6 歲以前,針對有發展遲緩困擾的寶寶,提供積極的治療、教育、諮詢、轉介、安置等服務,目的是希望他們有朝一日身體能夠恢復正常功能或接近正常功能。除了提升孩子原本缺失的能力外,另一個重點在於加強其生活自理的能力,因為這群寶寶將來不見得都能回歸正常,但希望藉由早療,使他們能有個快樂的童年,同時具備迎接未來所需的生存能力,才能擁有更幸福的人生。
雖然早療的定義是在6 歲之前,但通常更希望能在3 歲前就開始進行,因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於孩子本身、整個家庭以及社會,具有以下幫助:
孩子的發展出現問題,一開始可能因為年齡還小、症狀不那麼明顯,以至於父母沒有特別留意;然而,等孩子長大、情況越來越嚴重時,卻往往發現已錯失早期療育的黃金期,需要花費的心思、時間和金錢成本將會更多。
世界衛生組織曾做過統計,政府若能投入1 元的支出在早期療育上,未來將可節省3 元的特教經費,由此可知早期療育的強大效果,以及對節省社會成本帶來的幫助。
學齡前,特別是3 歲前,寶寶的大腦還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此時若發覺寶寶的發展有異常,趕緊提供刺激與訓練,大腦還來得及透過神經連結將故障或受損的區域以其他部分補足;因此,會比在6歲之後才做療育,有更大的可能性恢復正常,進步空間較大。
使寶寶儘早趕上發展裡程碑非常重要,因為寶寶的各項能力會互相影響,舉例來說,語言能力不佳的孩子,情緒可能會比較多,容易出現打人、推人等行為,如此又影響他的人際互動,受到同輩排斥的結果,說話表達的機會又更少,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言語訓練視頻
孩子如果在以下各項能力方面,與同齡孩子比較起來,落後16% 以上,就屬於發展遲緩的高風險族群,家長可以考慮就近接受早期治療服務。
孩子在日常活動中的大肌肉表現,如:抬頭、翻身、獨立維持坐姿、四肢爬行、放手行走、跑步、跨越障礙、上下樓梯等。
孩子進行或是完成手眼協調能力的行為表現,如:伸手抓╱握或是按╱壓玩具、使用手指拿╱捏或拆裝物品、拼裝積木╱拼圖、握筆塗鴉╱畫圖,以及拿湯匙吃東西、穿╱脫衣物、上廁所等。
言語治療工具
針對感官經驗(嗅覺、味覺、視覺、聽覺、觸感等),對物品的大小、顏色、形狀、數量、遠近、高低、軟硬、味道等特質的反應、學習、理解與記憶能力,當然也包括複雜的空間、時間、因果關係、抽象文字與數字符號概念等能力。
發出聲音、叫人、聽懂指令,以說話表達需求、對話聊天、敘事等能力。
如:發展出安全感、自主性、自信心,懂得維持人際關係、學會情緒表達與控制、認識性別角色、道德規範等。
寶寶的發展,是先天生理潛能與後天環境學習兩者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威廉氏症、小胖威利症)、中樞神經發育異常(如:腦部畸形、脊柱裂)、神經皮膚症候群(如:神經纖維瘤症、結節性硬化症)、顱顏異常(如:顱縫早閉、唇顎裂)、腦腫瘤、癲癇症、神經肌肉疾病(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如:苯酮尿症、黏多糖儲積症)、內分泌異常(如: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等。
孕期不良習慣(如:酗酒、抽菸)、早產、缺氧(如:臍繞頸)、缺血、顱內出血、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腦炎、腦膜炎)、環境毒物(如:鉛中毒)、頭部外傷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寶寶的腦部發育,導致功能異常或疾病(如:腦性麻痺)。
智能障礙、廣泛性發展障礙(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
感官知覺異常(如:聽障或視障)影響訊息接收;因重大疾病導致長期臥床或住院,限制了肢體運動、環境探索、同輩互動經驗等。
家庭暴力、兒童受虐或被忽略、行為管教失當、家庭成員關係緊張、教養態度不一致、過度寵溺保護孩子使孩子缺乏嘗試機會等。
發展遲緩的嚴重度差異頗大,每個寶寶的狀況都不相同,輕者如:開始說話的時間較慢,但嚴重者也有可能是全面型發展遲緩(有兩大項以上的能力出問題),例如:從動作、語言到認知都嚴重落後其他同齡孩子,但這些寶寶的治療都包含在早期療育裡。因此,家長首先要對早療建立正確的觀念,早療的目標應是減輕、調整、改善上述因素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而不是急於期待孩子完全恢復正常。
孩子如果沒有外觀上的問題,家長通常不會認為孩子有狀況;此外,由於發展本來就有快有慢,家長該如何發覺自己的寶寶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可經由哪些途徑得知?當爸爸媽媽察覺寶寶的發展似乎落後別人許多時,該怎麼做?
倘若媽媽在懷孕期間服用了藥物;或寶寶在胎兒時期,藉由超音波檢查或羊水穿刺,找出基因上或肢體上的問題;甚至有些寶寶在出生時發生臍繞頸等因素而造成缺氧,使大腦受損或演變成水腦症,那麼這些孩子從出生起就需要做早療。
寶寶在2 歲前會密集回醫院做疫苗注射,此時若有異常狀況,一般可由醫師發現。通常兒科醫師會依兒童健康手冊檢查寶寶各項能力的發展以篩檢問題,若發覺有異,便會通報早療中心或提醒家長,因此建議家長就診前應確實填寫。
寶寶因生病而就醫時(如:感冒),兒科醫師一般也會透過觀察或詢問家長,對寶寶的發展狀況做大略的評估,家長若有疑問也可利用機會與醫師討論。
孩子進入幼兒園,或家長帶孩子參加團體活動(如:親子館、遊樂場),孩子有機會與同齡孩子互動時,就可以很輕易地發現是否有發展落後的情形,此時老師會為家長做一些解釋並提供自己的意見,家長不需急著用自己的想法判斷或否定老師的建議,可以帶孩子到醫療院所讓專業醫師來評估(兒童健康手冊有列出各縣市可進行評估的醫院)。
這是目前遲緩寶寶進入早療最常見的途徑,表示現在父母的資訊來源和知識都比較充足,可能是先發現孩子的發展比哥哥姐姐慢,或親友覺得孩子不對勁,就按照「兒童發展量表」評估孩子的各項能力,如果發覺有特別落後的部分,就會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
這是一種最好的發覺管道,因為是由家長自行發現孩子的問題,而不是透過第三者告知,因為有時醫師、老師說的,父母不見得相信,甚至會認為他們是有其他考量才下此判斷,因此不容易接受。
上述管道都有可能讓家長查覺孩子發展上的異常,但之所以說「有可能」,是因為仍然必須經由專業醫師的評估判斷,才能確定是否需要進行早療。因為孩子的發展是階段性的過程,並不是到了某個時間點就一定會出現某項能力,在評估之前,家長也不需要過於焦慮緊張。
當家長經由上述管道發覺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的問題時,可至各醫學中心的「早期療育聯合評估中心」尋求協助(或由兒科醫師轉介),聯合評估中心存在的必要性在於,發展遲緩是由各個不同面向、許多複雜原因所造成,家長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該掛哪一科。
此外,即使患有同樣疾病的孩子(如:唐氏症),每個人的嚴重程度、療育目標也不會相同,這就是聯合評估之所以必要的原因,只有透過這種方式,才能了解每個孩子、家庭的需求是什麼,再提供適合的療程。
- END -
編輯:elsa
▲
在線訂購《學齡前唐氏症候群兒童口肌訓練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