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療育專題 | 揭開「早療」面紗——每個孩子都需要的早期成長幹預

2021-02-13 AMI深圳中心

近期,AMI深圳培訓中心邀請了來自臺灣的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的林巾凱教授和王美玲講師為大家做關於早期療愈及相關內容的講座。兩位老師有著多年的學前兒童工作經驗,林教授是臺灣學術界專攻感覺統合評估量表的權威,是亞洲少數的通過美國感覺統合認證的優秀人才。王美玲講師長期致力於早期療愈工作,又是師從瑪麗亞蒙臺梭利博士嫡系弟子Marsilia的AMI認證教師。他們的講座對於幼兒園一線工作的教師以及兒童家長都有實戰性的參考價值。

王美玲教授

王美玲老師用一首輕鬆的律動開場,讓老師們暖場醒腦,並切身地體會到了通過一些肢體動作是讓自己的大腦活躍起來。這一點同樣適用於我們的學齡前兒童,很多協調肢體平衡的動作是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發育的。

林巾凱教授

隨即,老師帶我們進入正題。說起早期療愈,其實這次兩天的課程中老師非常盡力地利用課堂的時光給我們予以說明,都難以覆蓋全部的內容,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學科,在臺灣的高校教學大綱中,至少需要安排18周的講學。因此,一篇文章更是很難講透徹的,那麼,我們僅揀選第一天講座的重點內容,以幾個關鍵詞的形式給大家做一些分享:

學前特殊教育(0-6歲)亦稱為「早期介入性治療教育」,又稱為「早期療育」或「早期幹預」(early intervention),是預防性、早期發現且跨科學與多學科的整合方案。早期療愈中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是三歲,0-6歲是早期介入性療愈教育的關鍵期,它可以預防幼兒障礙惡化,改善幼兒障礙的程度,進而降低未來特殊教育的成本。

那麼,作為老師或者家長,成人需要以一個客觀的心態與眼光看待「早期療愈」。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能都有一些特殊的需求,例如,我們成人需要佩戴眼鏡以幫助視力糾正與恢復,有了這個輔助,我們可以提供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而且對於兒童來說,這樣的眼鏡還可能只是階段性的,糾正過後就可以丟掉這個工具了。

這裡的態度有兩個維度,第一是要及早發現、及早療愈。

例如以聽力助聽設備輔助一名4-5個月的嬰兒,他可能在7-8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咿呀學語了。然而,有些療愈的成效並不一定非常顯現。老師舉例說,對於輕度障礙的嬰兒,如果在0-6個月接受早療,三、四年後才可以有看得到的成效。

第二點,是家長需要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以及自我發現與糾錯的機會。


老師多年的工作經驗中,時常遇到「6+1」的家庭教養模式——四位老人加父母雙方和一個孩子。以一個語言爆發期的2歲幼兒為例,當他結束一個活動走向家人的時候,全部成人都迎上來:水壺、點心、備用衣物都即刻端到他面前。孩子還沒有機會感受自己的所需而創造出需求,就全部得到滿足了,於是慢慢地,孩子變成了一個「指揮家」。

舉例來說,當孩子沒有準確地將水倒入杯子裡面,我們不是即刻制止或是馬上幫他做完,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水灑了,再提供給他困難點的再次示範,然後給他重複的機會,讓他自己不斷練習而得到糾正,最終形成自我成就。


在課堂上,老師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這一點:幼兒似蝸牛,如果你太急了,時常用手去觸碰它的觸角,你的「溫度」會讓它縮回觸角,甚至躲在殼裡不再出來了。

假設孩子的確是遇到了需要療愈的問題,作為家長,首先一定要擺正自我的心態,勿需自責或是追究既往,而是應以積極的心態來應對目前的狀況,配合解決問題。

無論臺灣還是美國的相關研究,在早期療愈專業團隊中,除了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普通老師、特教老師之外,家長也是首位的重要的成員。

我們的經歷中沒有「如何做父母」這門必修課,陪伴孩子成長,也是我們自己人生升華的一個歷程。克服鴕鳥心態,從蒙臺梭利專業角度,也是成人給予孩子非常重要的示範。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挫折與困難,是對孩子最好的正面教育。

造成發育遲緩的原因很多,例如:染色體異常、先天畸形、遺傳性疾病、早產、感染、後天生長環境、刺激不足等等。對於「慢飛天使」,我們需要藉由教育、醫療、社政三方合作,給予幼兒不同方位的協助。老師介紹,不同國家/地區的教育安置模式也有區別,但大體上除了普通幼兒園,都需要額外的特教人員或者療愈中心的輔助。

作為教育機構,它的職責重點是觀察與發現兒童的行為中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並及時反饋給家長和其他社政機構,積極地配合專業領域的輔助。

很多研究表明,有特殊需求的兒童的教室,是比較平和的教室,老師的能力也因此提升。Judith Snow曾經說,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特質的人,他們需要的不是特殊教育,而是一個能夠支持每一個人的環境,使得每一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身體和社會功能。這一點與蒙臺梭利教育理念是非常契合的。

王欣秋

   國際AMI3-6歲認證老師

半島幼兒園國際班主教

相關焦點

  • 早期療育---孩子成長的助力,父母育兒的希望
    每個小生命的誕生都在父母的期盼下來到這個世界,但發育遲緩兒童需要更多人的照顧及關懷。每一位發展遲緩兒童是父母的寶貝,也是我們的天使;然而家長在陪伴的過程非常辛苦,難免遭遇許多的挫折與無助,本文將科普性介紹早期療育,希望給諸位辛勤的家長點燃希望!
  • 2016年早期療育師資培訓通知
    在國內,早期療育尚屬起步階段,各家長及社會人士對於早期療育的了解與共識有限,甚至是相關工作人員比如特教人員等都缺乏相應的系統學習。
  • 美瑗與您話早療 ③ 《臺灣推展早期幹預經驗談》
    不過,在國內(大陸)的特殊教育仍然以「特殊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為主,特教學校要談早期幹預是太晚了些,而且教育界人士也會認為小孩的康復幹預,應該不屬於他們的任務。這樣說也是沒錯的,國內外的嬰幼兒童早期幹預幾乎都是從醫院體系開始的,因為生命的開始,極大多數都是從醫院的生產臺邁出的人生第一步。
  • 【早期療育公開課】第4課融合教育的親師溝通
    、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故定期做發展評估就如同定期做身體健康檢查一樣重要,若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進行療育,可使孩子有希望避免成為日後的障礙者或減少障礙的程度,並將潛能發揮出來。因此,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是一種人性化、主動而整體性的服務。透過不同專業(包括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社會福利……等)之整合介入,解決發展遲緩兒童各個方面之發展落後或異常問題,讓孩子在適當年齡及能力下融入社會團體中,以有效減輕家庭負擔及社會成本。
  • 認識早期療育與發展遲緩(上)
    除了提升孩子原本缺失的能力外,另一個重點在於加強其生活自理的能力,因為這群寶寶將來不見得都能回歸正常,但希望藉由早療,使他們能有個快樂的童年,同時具備迎接未來所需的生存能力,才能擁有更幸福的人生。症狀不那麼明顯,以至於父母沒有特別留意;然而,等孩子長大、情況越來越嚴重時,卻往往發現已錯失早期療育的黃金期,需要花費的心思、時間和金錢成本將會更多。
  • 孩子疑似「發育遲緩」?不要錯過「早期療育」!
    不過爸爸媽媽們,不要太擔心,這些發生在孩子身上的遺憾,通過「早期療育」的幹預,都可以得到彌補。研究表明,家長與生活中與孩子互動頻繁的人是影響孩子能力發展最關鍵的人。而父母通過家庭生活中的「早期療育」,可以有效協助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讓孩子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 什麼是早期療育?
  • 臺灣需早期療育兒童疑似個案率高達15%
    臺灣需早期療育兒童疑似個案率高達15% 2008年09月22日 16: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9月22日電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臺灣需要早期療育的兒童比率偏高
  • 關於發展遲緩兒童早期幹預的方方面面 家長的選擇很關鍵
    大部分的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遲緩現象並沒有警覺性,大多是入學後與其他孩子相比才發現,錯失及早療育的機會引起發展遲緩兒童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成因仍是不明的,目前能被發現的原因約僅佔20%至25%,其中包括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等。一般說來,大部分的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遲緩現象並沒有警覺性,大多是入學後與其他孩子相比才發現,錯失及早幹預的機會。
  • 學員通知:【2018年】臺灣小兒康復系列認證課程(PT、OT、ST)D階段赴臺參訪暨【第19屆早療論文發表大會】,開始報名!
    課程最後一天下午將進行分組報告,整合各專業A, B, C階段課程的學習內容分享學習心得,並頒發由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備案的認證證書。緊隨其後的是【2018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國際專業知能、服務方案及研究成果發表會】暨第十九屆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國際論文發表大會暨以家庭為中心工作坊」供學員們選擇參加。
  • 【培訓通知】早期療育高端公益培訓活動邀請函
    各位家長、教師、特教同仁:上海市長寧區特教指導中心整合高端專業康復治療師資源,邀請「臺灣發育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 【問答】發展遲緩與早期療育的四大關鍵
    勿以「數字」定終生    實際上大多數人的智商是在中等(約100 左右),高智商及低智商其實都是少數人,至於這些智商所代表的意義,僅供參考,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智力測驗的工具可以同時包括一個小孩的智能活動、行為發展及社會經驗。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要相信每一位小孩都有其個別的獨特性,珍視並幫助孩子發展天賦,千萬不要用智力測驗或表面的分數,定義孩子的一生。
  • 【簡報】南京站|嬰幼兒早期療育課程綱要評估專業人員種子老師工作坊, 順利完成!
    經常聽到民辦機構老師或特殊教育老師,感嘆國內缺乏學齡前幼兒的課程評量工具,雖然有些機構採用兒童發展地圖做為兒童能力評估依據,然而學前幼兒的幹預需要以全人角度介入,方能給特殊需求孩子全面的發展視野,在進行療育介入時方不失衡。
  • 兩岸專家學者齊聚江西探討發育障礙兒童早期幹預
    11月2日,由臺塑企業暨王詹樣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等聯合主辦的2018年華泉小村早期幹預研討會在江西鷹潭舉行。 吳鵬泉 攝中新網江西鷹潭11月2日電 (吳鵬泉)來自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領域的200餘位專家學者、康復機構代表2日齊聚江西省鷹潭市華泉小村,共同探討發育障礙兒童早期幹預問題。當日,由臺塑企業暨王詹樣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等聯合主辦的2018年華泉小村早期幹預研討會在此間舉行。
  • 臺東偏鄉早療團隊 勇闖險峻山路服務山區兒童
    臺東偏鄉早療團隊 勇闖險峻山路服務山區兒童     臺東基督教醫院行動早療團隊下鄉服務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行動早療團隊是臺灣首見多領域組成的專業治療師團隊,臺東人才尋覓不易,但這群治療師給了臺東醫療另一種希望。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2月14日電 開車還戴安全帽?看似好笑行為的背後,卻是臺灣臺東基督教醫院行動早療團隊搏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