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MI深圳培訓中心邀請了來自臺灣的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的林巾凱教授和王美玲講師為大家做關於早期療愈及相關內容的講座。兩位老師有著多年的學前兒童工作經驗,林教授是臺灣學術界專攻感覺統合評估量表的權威,是亞洲少數的通過美國感覺統合認證的優秀人才。王美玲講師長期致力於早期療愈工作,又是師從瑪麗亞蒙臺梭利博士嫡系弟子Marsilia的AMI認證教師。他們的講座對於幼兒園一線工作的教師以及兒童家長都有實戰性的參考價值。
王美玲教授
王美玲老師用一首輕鬆的律動開場,讓老師們暖場醒腦,並切身地體會到了通過一些肢體動作是讓自己的大腦活躍起來。這一點同樣適用於我們的學齡前兒童,很多協調肢體平衡的動作是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發育的。
林巾凱教授
隨即,老師帶我們進入正題。說起早期療愈,其實這次兩天的課程中老師非常盡力地利用課堂的時光給我們予以說明,都難以覆蓋全部的內容,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學科,在臺灣的高校教學大綱中,至少需要安排18周的講學。因此,一篇文章更是很難講透徹的,那麼,我們僅揀選第一天講座的重點內容,以幾個關鍵詞的形式給大家做一些分享:
學前特殊教育(0-6歲)亦稱為「早期介入性治療教育」,又稱為「早期療育」或「早期幹預」(early intervention),是預防性、早期發現且跨科學與多學科的整合方案。早期療愈中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是三歲,0-6歲是早期介入性療愈教育的關鍵期,它可以預防幼兒障礙惡化,改善幼兒障礙的程度,進而降低未來特殊教育的成本。
那麼,作為老師或者家長,成人需要以一個客觀的心態與眼光看待「早期療愈」。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能都有一些特殊的需求,例如,我們成人需要佩戴眼鏡以幫助視力糾正與恢復,有了這個輔助,我們可以提供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而且對於兒童來說,這樣的眼鏡還可能只是階段性的,糾正過後就可以丟掉這個工具了。
這裡的態度有兩個維度,第一是要及早發現、及早療愈。
例如以聽力助聽設備輔助一名4-5個月的嬰兒,他可能在7-8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咿呀學語了。然而,有些療愈的成效並不一定非常顯現。老師舉例說,對於輕度障礙的嬰兒,如果在0-6個月接受早療,三、四年後才可以有看得到的成效。
第二點,是家長需要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以及自我發現與糾錯的機會。
老師多年的工作經驗中,時常遇到「6+1」的家庭教養模式——四位老人加父母雙方和一個孩子。以一個語言爆發期的2歲幼兒為例,當他結束一個活動走向家人的時候,全部成人都迎上來:水壺、點心、備用衣物都即刻端到他面前。孩子還沒有機會感受自己的所需而創造出需求,就全部得到滿足了,於是慢慢地,孩子變成了一個「指揮家」。
舉例來說,當孩子沒有準確地將水倒入杯子裡面,我們不是即刻制止或是馬上幫他做完,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水灑了,再提供給他困難點的再次示範,然後給他重複的機會,讓他自己不斷練習而得到糾正,最終形成自我成就。
在課堂上,老師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這一點:幼兒似蝸牛,如果你太急了,時常用手去觸碰它的觸角,你的「溫度」會讓它縮回觸角,甚至躲在殼裡不再出來了。
假設孩子的確是遇到了需要療愈的問題,作為家長,首先一定要擺正自我的心態,勿需自責或是追究既往,而是應以積極的心態來應對目前的狀況,配合解決問題。
無論臺灣還是美國的相關研究,在早期療愈專業團隊中,除了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普通老師、特教老師之外,家長也是首位的重要的成員。
我們的經歷中沒有「如何做父母」這門必修課,陪伴孩子成長,也是我們自己人生升華的一個歷程。克服鴕鳥心態,從蒙臺梭利專業角度,也是成人給予孩子非常重要的示範。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挫折與困難,是對孩子最好的正面教育。
造成發育遲緩的原因很多,例如:染色體異常、先天畸形、遺傳性疾病、早產、感染、後天生長環境、刺激不足等等。對於「慢飛天使」,我們需要藉由教育、醫療、社政三方合作,給予幼兒不同方位的協助。老師介紹,不同國家/地區的教育安置模式也有區別,但大體上除了普通幼兒園,都需要額外的特教人員或者療愈中心的輔助。作為教育機構,它的職責重點是觀察與發現兒童的行為中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並及時反饋給家長和其他社政機構,積極地配合專業領域的輔助。
很多研究表明,有特殊需求的兒童的教室,是比較平和的教室,老師的能力也因此提升。Judith Snow曾經說,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特質的人,他們需要的不是特殊教育,而是一個能夠支持每一個人的環境,使得每一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身體和社會功能。這一點與蒙臺梭利教育理念是非常契合的。王欣秋國際AMI3-6歲認證老師
半島幼兒園國際班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