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小生命的誕生都在父母的期盼下來到這個世界,但發育遲緩兒童需要更多人的照顧及關懷。每一位發展遲緩兒童是父母的寶貝,也是我們的天使;然而家長在陪伴的過程非常辛苦,難免遭遇許多的挫折與無助,本文將科普性介紹早期療育,希望給諸位辛勤的家長點燃希望!
病例介紹
3歲多的小朋友王某,因為出生後癲癇發作,發育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因為無法言語交流,對大部分指令不能理解,注意力很難集中,來到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康復醫學科門診,經過康復醫師和治療師的綜合評估,發現患兒眼神關注較差,沒有目光對視,叫名反應差,只能發「a、a、a」或哭鬧錶達需求,根據評估結果制定了個性化康複方案,利用遊戲設置相應任務,對其進行眼神對視訓練,發聲訓練,口肌訓練,模仿訓練等,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兒眼神關注較前明顯改善,目光對視頻率明顯提高,叫名回應速度變快並伴有眼神對視,可以發「baba、baibai、papa、popo、wuwu」等音,並可用「我要」來表達需求。小朋友的家長對康復治療效果非常滿意,並表示全力配合在清華長庚康復科兒童康復治療區繼續治療。
圖1 小朋友進行ST治療提高其言語/吞咽功能發育水平
圖2 小朋友進行PT治療提高其粗大動作發育水平
圖3 小朋友進行OT治療提高其精細動作發育水平
六歲前為人生發展的黃金時期,因此如何提早發現特殊需求嬰幼兒並及早提供多元的學習刺激、接受學齡前的教育或參與治療課程,對嬰幼兒未來的人格、認知、語言、社會情緒等各階段發展影響甚大。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導,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率約佔兒童人口數的6~8%,然而發展遲緩並不是殘廢或是殘疾,只是孩子的發展落後,發展的速度比較慢,需及早提供適當的資源給孩子。發展遲緩兒童需掌握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通過醫療、教育、社會福利介入、早期療育,降低兒童的障礙程度,提升獨立生活自理及社會參與的功能,進而降低家長照護上的壓力,減低社會各方面的負擔。
什麼是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是指孩子在認知、動作、語言溝通、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等發展領域上,有一種或數種的發展項目,與同儕相比有明顯落後的現象。
早期療育的定義及重要性
我們常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是針對具有特殊需求之六歲前嬰幼兒提供整合性的專業服務。而專業性的服務含括特殊需要嬰幼兒在醫療、教育、社會福利、家庭等各面向的需求,其參與在專業團隊的成員除了醫師、治療師、老師、社工外,家長也是團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之一,因為家長是最貼近孩子生活的人,是可以長時間給予孩子療育的角色。所有專業團隊的成員會一同針對孩子的發展現況,並制定提供給孩子的康複目標及計劃,提供全方面的療育服務。
嬰幼兒的發展除了受到個體的生理、心理影響外,也受到外在的環境、學習經驗的影響。如果經過及早的診斷及早期的療育,可讓發展遲緩兒童減少未來形成障礙的可能性或是減少障的程度。故需要家長及家庭參與及配合,有效的利用醫療、教育及社福等資源,提供且支持孩子的潛能發展,切勿錯失良機。
早期療育的服務對象有哪些?
早期療育的實施對象為所有未滿六足歲有發展遲緩或有可能疑似發展遲緩的特殊需求嬰幼兒,主要在協助動作、認知丶溝通丶社會情緒與適應能力等領域發展,儘早達到每個年齡層的發展目標,趕上一般幼兒的發展,或者減少日後生活障礙的可能及提升社會參與之功能。
服務對象為六歲前的嬰幼兒,包含發展遲緩、身心障礙或高危險群兒童及其家庭為主。
1.發展遲緩兒童:指六歲前之兒童在動作、認知、語言、社會心理或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落後該年齡層應有之動作發展。
2.身心障礙兒童:如聽語障礙、智能障礙、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腦性麻痺、唐氏症、自閉症等。
3.高危險群兒童:早產兒、癲癇、刺激不足、家長教養態度不佳、低社經地位家庭等
家長在早期療育中的重要性
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是學習各種事物的起源地。在幼年期,孩子待在家中的時間是最長的,且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頻繁,若能夠把握好這段黃金時間,發展孩子的動作、語言、認知等能力,引導孩子們發展其潛能,必定對未來的發展有良好的影響。故在此時提供適時的居家訓練活動,籍由家長引導的方式來誘發孩子執行各項居家活動,能夠顯著地提升孩子的發展。
居家訓練活動
居家訓練瑩配合孩子的年齡、發展領域及作息時間設計活動,使用者可以計劃孩子的發展現況及日常生活作息作結合,讓療育融入生活當中。
可以三個面向來看,第一,使用者藉由觀察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發展情況,依據0~6歲兒童發展裡程碑對孩子的發展做出初步的篩查;第二,以日常作息時間為訓練活動基礎,進行0~6歲兒童居家療育活動,分為起床與睡前時間、親子互動及遊成丶用餐點心時間、洗漱時間及外出時間;第三,以發展領域來分,分為全領域、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語言、社會互動與生活自理五大發展領域。
舉例說明:若您的孩子各領域的發展年齡不一致:您的孩子實際年齡為四歲,在上下樓梯時,還是需要扶著扶手走;用整個手掌握著筆的方式畫圓,會說出四到五個身體的部位;穿脫衣服需要大人些許的協助;將孩子的能力表現對照發展裡程碑,可以發現其粗大動作的能力3-3.5歲,精細動作能力落在2.5~3歲,認知語言能力落在二歲,生活自理能力落在三歲左右,故家長可以選擇相對應能力的療育活動進行訓練。
醫學為人類延長歲月,早療為兒童増添色彩!小朋友每天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希望廣大家長在孩子發育過程中能夠利用好早期療育的辦法,為心肝寶貝們提供最佳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