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1 07:35:05 來源:中國服飾
從過去一窮二白的貧困縣華麗蝶變為江蘇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的城市之一,近年來蘇北之城沭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紡織服裝為主導產業富民強縣
探尋其快速崛起的路徑,你會發現這離不開實體經濟的強力支撐。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發展論壇,記者了解到,秉持「工業強縣、產業興縣」的發展戰略,沭陽堅定「產業集聚、擴大總量,轉型升級、提升質量,科技創新、集聚優量」總體思路,大力實施「項目招引和項目培育」雙輪驅動戰略,切實推動紡織等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沭陽擁有紡織服裝企業5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上百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江蘇省名牌產品5個,湧現了新東旭紡織、宋和宋智能科技、恆能家紡、紅柳紡織、騰盛紡織、寶娜斯襪業、邦源紡織、豪悅實業等一批知名企業,並依託包覆紗、特色家紡和智能針織三大板塊,邁入「機械裝備—紡絲—加彈—織造—印染—成衣」全產業鏈時代,其中包覆紗產業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生產設備最多、產量最大的優質包覆紗產業基地,絲襪、包覆紗、針織毛衣、針織浴袍、遮光提花窗簾布等產品已是全國甚至全世界「單打冠軍」。
「沭陽已成為江蘇最年輕的產業集群,創造了讓人刮目相看的『沭陽速度』,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沭陽紡織』區域品牌。「據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彭偉介紹,沭陽縣近年來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始終位居蘇北前列,先後榮獲「全國紡織產業轉移示範園區、中國智能針織產業創新獎、中國包覆紗產業基地」等榮譽稱號。2019年,沭陽工業稅收、工業用電量、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分別位居蘇北第一、第二、第三位,縣域綜合實力連續8年進入全國百強縣,其中紡織服裝產業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49.31億元、同比增長31.56%。
值得一提的是,沭陽經濟開發區早在2013年就成功躋身「國家隊」行列,成為蘇北地區唯一落戶縣級城市的國家級經開區。目前,經開區建成區面積達45平方公裡,入駐項目全部按「九通一平」標準供給,在2019年全國219個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評中一年提升45位。
「築巢引鳳」助力企業「開疆拓土」
據沭陽縣委常委、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石敬峰介紹,園區努力推動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協調發展,著力為紡織企業發展創造最優平臺。在經開區已規劃建設了6平方公裡紡織產業園,集聚紡織企業100多家,形成了從「機械裝備到成衣」的較為完整的本地內循環產業鏈。
同時,以「智能化」為突破口,建成了全國首個智能針織園區——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成功創建包覆紗、寬幅遮光面料、國家牆布及窗簾等3個國家級生產基地,紡織纖維新材料產業園獲評全國紡織服裝行業十大產業園區,並充分利用擁有內河港口——高墟港的優勢,規劃建設了臨港產業園,全力做好紡織產業龍頭項目配套。按照「產業聚商、促商、旺商」發展思路,沭陽依託東華大學、武漢紡織大學、中紡聯等單位規劃了千億級紡織產業園,力爭到2025年紡織產業產值達800一1000億,全力推動沭陽紡織產業由「高原」走向「高峰」,打造沭陽新的工業地標。
據了解,沭陽擁有獨特的區位紅利,其位於長三角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圈、淮海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地帶,沿海經濟帶、東隴海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等重大戰略交匯疊加。以沭陽為圓心,企業產品可輻射蘇魯豫皖20個地級市,其中1小時經濟圈人口約5300萬人,2小時經濟圈人口約1億人,3小時經濟圈人口約1.8億人。可以說,佔據沭陽就等於坐擁全國八分之一的消費市場。
而其內暢外聯的公鐵水空大通道正逐步形成,京滬高速、新長鐵路貫穿南北,京滬高速在沭陽設有4個出入口,距離上海只有4.5小時車程;合青高鐵、連淮揚鎮高鐵、徐宿淮鹽高鐵都可以在半小時內踏上班車;距淮安漣水機場50公裡、距連雲港白塔埠機場55公裡、距徐州觀音機場120公裡;宿連航道開工建設,距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交匯點連雲港港區僅60公裡,借港出海可直達歐美、東南亞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已經吸引臺商企業24家落戶發展,總投資約21億元,其中尚弘服飾投資1.5億美元。
招來客商,沭陽更思考該如何留住客商。其堅持「產業第一、企業第一、企業家第一」的工作理念,發自內心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努力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企業獲得感最強的投資窪地:優化政務服務,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政務服務24小時「不打烊」,沭陽經開區承接市政府200項賦權事項、實現區內全鏈審批;堅持領導掛鈎和專業幫辦「雙輪驅動」,完善重點企業、骨幹企業「服務直通車」幫辦服務機制,定期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反映問題「直通車」,解決問題「點對點」,「無事不擾、有困必幫」;強化要素保障,打破要素價格壟斷,深化水氣熱等要素價格改革,探索建立水氣熱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機制,將土地、資金、容量指標等資源優先向大項目、好項目傾斜。
今年以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疫情帶來的多重考驗,沭陽設身處地為企業送來真金白銀的「及時雨」,出臺「黃金37條」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新落戶企業可享受設備投入5%—10%的現金獎勵、貸款年貼息最高可達300萬元,外資項目除享受以上政策外,還可按年度實際到帳外資額給予最高10‰的獎勵,對投資規模大、輻射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實行「一事一議」。
據悉,沭陽每年表彰近10名「功勳企業家」並授予金質獎章,發放各類獎補資金1億元左右,並設立1000萬元科技計劃項目資金,對獲批國家級研發機構、國家級眾創空間的單位分別給予80萬元、50萬元的獎勵,對首次獲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給予50萬元的獎勵。如今已建成省級以上紡織類研發機構12個,市級以上智能車間8個,為廣大紡織企業提供產品研發、成果轉化等服務。
厚植優勢、擦亮品牌,沭陽將以高質量發展為統領,以項目增速強發展為抓手,深入推進產業集聚、布局集中、資源集約,全力打造個性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千億級紡織產業,構建引領未來的紡織服裝產業生態圈,為全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貢獻更多的「沭陽模式」「沭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