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網紅」青團的啟發,今年的月餅市場上,各大廠商紛紛推出了各種奇特口味的「網紅」月餅,從「十三香小龍蝦」到「醃篤鮮」,從「榴槤」到「菌菇」。似乎有了鹹蛋黃肉鬆青團的「成功經驗」之後,月餅的銷售也全靠口味來「博眼球」了。
相對於普通月餅,各種新口味的「網紅」月餅製作工藝比較複雜,因此供應量有限,因而也可以達到「飢餓營銷」的效果,但這樣趨勢究竟能夠延續多久,恐怕就難以預料。當商家已經把各種怪口味都一個個試遍之後,月餅究竟還能有怎麼樣的創新呢?
正如現在要成為「網紅」,不僅要靠顏值,更要靠氣質,從更高層次來看,還要靠情感的維繫。要成為「網紅」月餅僅僅靠怪異的口味也是遠遠不夠的。
記得前一段時間,有一則關於日本一家專門做點心羊羹小店的微信紅遍網絡:3平方米的鋪子卻能年收入三億日元,店主稻垣篤子經營幾十年,用心研究出了深受消費者喜愛的最好吃的羊羹。
羊羹的製作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把紅小豆煮熟碾碎,與砂糖和瓊脂混合熬煮,冷卻成型即可。雖然在口味上,這家小店也在不斷創新,但是有一點主人幾十年堅持不變,這就是在熬煮過程中追求的精益求精,其不僅會留意每天的氣溫和溼度,還要關注紅豆的產地和質量不同,甚至木炭的狀態都要參考,這樣出爐的羊羹,不管與任何口味搭配,都會展現出最好的一面,而其堅信「對待客戶和產品絕不能低俗」。
月餅口味創新並不是今年的「專利」,查詢前兩年的新聞,我們可以發現月餅市場上的「奇葩」比比皆是,從巧克力香辣牛肉,到韭菜雞蛋餡,從普洱菊花,到奶酥鬆露鵝肝,甚至還有腐乳月餅,但它們終究沒有成為市場的主流,甚至有些讓人感到「低俗」。倒是豆沙、椰蓉、五仁等傳統餡料至今經久不衰,讓人每每提及月餅,總不能忘記它們。
現在,我們常常提及「工匠精神」,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又往往會忽視。在「小龍蝦」月餅中,你考慮過要放多少種小龍蝦嗎?在「醃篤鮮」月餅裡,乾濕程度如何把控?「菌菇」月餅內,究竟哪幾種菌菇搭配在一起最好吃?現在的一些企業,包括那些希望出爐「網紅」月餅的,僅僅是在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只是在進行「短、平、快」的粗製濫造。
事實上,鹹蛋黃肉鬆青團變成「網紅」並不僅僅是營銷的奇蹟。據參與開發的國家級點心師章吉泉介紹,鹹蛋黃肉鬆青團從有設想到最後推出,其間經歷了三年時間。事實上,在章吉泉看來,一大塊肉做餡不適合青團,所以嘗試用肉鬆取代。肉鬆分油酥型、肉粉型、太倉式肉鬆三種,前兩種纖維短、口感油,而且難以塑形;太倉式的纖維長易塑形但是口感幹。因此最終採取了幾種肉鬆混合配比的方式,這一番前前後後的嘗試也花去了很長時間,終於到今年清明,鹹蛋黃肉鬆青團才面世銷售一炮走紅。
青團、粽子、月餅……這些傳統的節令食品,其本身所蘊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如果沒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些食物可能和一般的糕點沒有任何差別。今天,對於商家來說,創新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但如何在創新之中保持一份堅守,一份將產品做到極致的心,這才是值得思考的。
只有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總有機會創造出「網紅」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