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3 1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圖解教育 圖解教育
策劃 | 李帥、星日馬
設計 | 阿呆
2019年,清退這個詞對大學生來說不算陌生了,躺著畢業已是陳年往事。
年初的一場學術地震,影響深遠直到年底還未消退,研究生在今年迎來了論文大抽檢、畢業大清退。本科生嚴出已是大勢所趨,嚴厲程度步步加碼,大批量清退成為公開的事實。
高等教育也在今年正式踏入普及化時代,精英教育觀退場,淘汰率必然的調調進入公眾視野。只不過,身處這股潮流中的大學生們,親身感受到這股寒意,他們也有喊出自己需求的權利。
清退研究生不合格,退學沒商量。南京大學校長在今年兩會上就撂下過一句話:65%的博士可能無法按期畢業,不是所有博士都理所當然能畢業。
高校處理不合格大學生的手段越來越「狠」,從本科轉專科,到延期畢業,再到直接清退,「嚴出」步步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不合格的大學生遭到高校清退,其中也包括在華留學生。
中國目前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留學目的國,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萬名留學生在國內學習。
清退大學生是事實,我國大學生淘汰率不高也是事實。清華、復旦、中科大等被譽為「最難畢業」的一流名校,淘汰率也並不令人咋舌。
如無觀感,可以看看美國本科院校的淘汰率。美國學生信息中心NSC追蹤了2011年秋季入學的學生,以確定有多少人能在六年內獲得學位證。結果發現,12%的學生尚未完成大學學業仍註冊在讀,31%的學生輟學。
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認為,高等教育要朝著「寬進嚴出」的方向努力,好的大學有20%、30%的退學率都是正常的。
時勢清退並非無源之水,既可追溯各大高校的學業管理規定,也有來自教育部的各種信號。上大學了,要學會看「時勢」。
年初的翟天臨學位事件,將高校在研究生學位授予上存在的問題,猛然拎出水面。
本科清退趨勢的源頭,則要追溯到2018年,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清退趨勢的脈絡清晰可辯。
今年以來,山東大學女學伴、福建農林大學留學生推搡交警等事件引起社會爭議,積怨已久的在華留學生的規範管理問題集中爆發。
矛盾教育要面向未來。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超過50%,專家表示,中國大學已經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時期,一定的淘汰機制是完全必要的。
學生若在學校規定的學習年限內未完成學業,學校可予退學處理,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三十條給予肯定。
按照《廣州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細則》第二十條規定,研究生在校基本修業年限(學制)為:碩士生最長不超過5年,博士生不超過7年。
然而,從嚴要求大學生,不能僅僅清退了事,大學生就學的種種問題,更需要旁觀者認清。
毋庸置疑,淘汰部分大學生勢在必行,讓學生、家長接受這個事實,改革更需要說服力。
所謂的淘汰,我們怎樣來定義?淘汰是怎麼個淘汰法,規矩怎麼定?淘汰本身如何跟我們的教學改革結合起來?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未來釐清。
結語身處清退潮的漩渦中心,大學生第一要義是要努力學習。如果連象牙塔都不能打通關,那麼進入社會後的成人法則,能分分鐘把你們虐哭。
說真的,誰還沒個艱難的時候。
原標題:《清退2019,中國大學生已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高校清退,大學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