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當地,有這麼一句話,外孫就是一條狗,吃了就走,這句話聽起來像是罵人的,其實細想一下,也不無道理,外孫,畢竟在孫子的前面加了一個外字,這就代表他就是一個外人。
其實,孩子們最能夠感受到情意的真假,他們不喜歡去姥姥家,一定在心裡沒有感受到被喜愛的成分,因此才會不喜歡去。
我先說說我們家的故事吧,每當大年初二的時候,我都會帶著孩子去我媽家,到了我媽家之後,我媽會給每個孩子100塊錢。而我哥家的孩子,我爸和我媽兩人每人都給100塊錢,而我的孩子就只有我媽給。不要說孩子了,其實大人的心裡也會覺得很不舒服,但是這種事情又不好意思說出去,或許也許是心虛,覺得自己是外人,更不想去追究這樣的事情。
孩子們爭奪玩具的時候,姥姥總是會第一時間或者孫子,或許他也是擔心自己的兒媳會數落他吧,從此,孩子們得不到公平的對待,他們的內心是有數的,以後再次提到去姥姥家的時候或許就會產生排斥的心理。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都已經潑出去了,更何況是孩子呢?對於很多農村的家庭來說,女兒的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也是看著女兒的面子,才會照顧一下孩子,當然是和自己的孫子們不能相提並論的。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我姥爺在集市上買了好吃的,裝在自己的包裡,到了我家之後,即使我看到了,他也不會拿出來讓我吃,他要把這些食物帶回去給他的孫子們吃。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被別人偏愛,即使那麼一點點,也會想要靠近對方,而當你發現自己只是那個可有可無的人是必然,會產生遠離的情緒,而不想要去姥姥家,也就情有可原了。
當然了,有這種思想也不是老人的錯,畢竟這是幾千年的傳承,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姥姥們也在儘自己的能力對女兒們好,對外孫外孫女們好,可是能力有限,也只能做到這裡,我們也無需去苛責他們。
即使孩子們不喜歡去姥姥,但是等到姥姥需要用人生病的時候,孩子們還是會看在媽媽的份上對姥姥好,因為這個人是媽媽的母親,也是對他們有恩的人也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因此即使孩子們不喜歡去姥姥家,也不需要小題大做。
把它當成一種自然現象吧,努力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不要去追究這些事情,以免傷了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