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在《自嘲》中的一個詩句。
其大概的意思是,儘管面對著來自敵對方面的指責,自己也絕不會屈服於他們的淫威。魯迅在我國的革命事業和民眾思想教育中,都有著重大的影響,他認為:「醫術只能治療人的身體,卻救不了中國;能拯救中國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喚醒人們麻痺的精神」。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主動棄醫從文,挑起了喚醒國民精神的重任。據有關的統計顯示,他一生所寫的文章裡,就有近30篇被錄入到人教版的教材中,包括非常有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藤野先生》和《紀念劉和珍君》等。
為人們所不知的是,他的弟弟周作人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不過,由於種種原因,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周作人的名氣便逐漸消淡。兄弟倆雖然在文學方面走的是同一條道,但在現實的生活中卻鬧掰了。據周海嬰(魯迅之子)的回憶,這與叔叔周作人的妻子有很大關係。那麼,同是作家的兄弟倆為什麼會鬧掰呢?
一、失和信
1923年7月19日,魯迅突然收到弟弟周作人的一封信,其大概的內容如下:「魯迅先生…過去的事不必細究,我不是基督徒,卻幸而尚能擔受得起,誰也不要試圖去責備誰…我想訂正我的思想,重新生活。以後請不要到院子裡來了,如果沒有別的(事)話…自重」。
信的文筆雖然委婉,但不難看出,這是一封逐客令。在收到這封信之前,魯迅和周作人一家已經在八道灣的宅院住上了一段時間。
當時,周作人還算忙碌,他既是文壇中的領軍人物之一,也是北京大學的一名教授。因此,他經常由於一些事而在外面奔波。
而魯迅則不一樣,他先是放棄了從醫的工作,後又一直忙碌於各種生計,寫作的工作也被耽擱了一陣子。
早在1906年的時候,周作人便隨同著魯迅一起到日本留學,當時他攻讀的是海軍技術,後來又轉變為外國語的學習,主要研究一些希臘文章。
在這期間,他認識了自己後來的夫人羽太信子。他們於三年後的1909年正式結合,之後,她隨著他一同到中國來生活。
據說,這一次兄弟倆之間矛盾的爆發和決裂,與羽太信子有很大的關係。在魯迅的日記中,就可以找到一些隻言片語,而周作人也同樣地寫著相關的日記,不過一些頁紙被他撕掉了。
二、被撕掉的日記
在電影《邪不壓正》中,就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人們不會把真心話寫在日記裡的,如果真的那麼做,寫下的內容也將會被撕掉…」
在周作人給魯迅寫訣別信之後,魯迅很快就搬離了那裡,並且在北京的別處買下了一棟房子。據說,周作人對此事非常認真,儘管陸續在搬出去的10天以後回來取書,他也非常決絕地將之擋在門外。
這樣魯迅感到非常氣憤,他在自己的日記中,用寥寥幾筆記下了這一次事件,即「其妻述我罪狀,多穢語」。至於他們是怎麼罵的,又是怎麼將他擋在門外的?他沒有進行非常詳細的說明。
據說,周作人對於兄弟倆之間的矛盾也有一些記錄,不過後來卻將之撕掉了。從他留下的筆記來看,兄弟倆爆發矛盾的那些天的日記都沒了。
由於兄弟倆的這一系列操作,所以他們之間是如何爆發矛盾的?後來基本上都很難進行考證,就算從他們的後人那裡去了解這些事,可信度也將會大打折扣。
第一是他們的後人絕不會抹黑他們,將一些存在的事實說出來;第二是這件事已經過去很久,就算是他們的後人也不能完完全全的復原出來,除非是當事人敞開心扉地對此進行描述。
不過,魯迅在日記中的「其妻多穢語」也可以讓人們猜出個所以然。為了了解這件事的真相,許多人也去詢問了周海嬰,他大概的說了一下當時的情況。
三、周海嬰的說法
社會上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魯迅因為家庭矛盾才與自己的弟弟出現感情裂痕。
周海嬰對這種說法表示認可,但他還透露出一個驚人的消息。他說:「羽太信子到了中國以後,她在日本的一些生活習慣也被帶了過來…這樣魯迅有點難堪」。
在新文化運動爆發的時候,國民就進行了一次規模宏大的「抵制日本人」和「抵制日貨」。作為當時思想比較前衛的人物,魯迅也參加到了這場運動之中,並且成為了文化方面的領軍人物。
不過,這讓他陷入了兩難,因為在抵制日本人的同時,自己家裡面的弟妹就是日本人。只能說,於公,他是一個拿筆當槍使的戰士;於私,他這麼做了,就難免會與自己的弟妹產生矛盾。
據周海嬰對羽太信子在生活方面的描述,她花費大手大腳,一般都只逛日本的商店和去日本的餐館,有的時候,甚至也會請日本的醫生來給孩子治病。
都是居住在同一個宅院裡,魯迅也不可避免的天天與日本人接觸,這對於他來說,應該是一件相當難受的事。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而已,讓魯迅更為難受的是,羽太信子對孩子的教育,他經常看不慣她對孩子的一些做法。
周海嬰說:「嬸嬸經常與自己的孩子共浴,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也許,這是魯迅與羽太信子之間矛盾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日本,這種洗浴的方式,也許表達的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和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是在中國,它不僅僅嚴重地違背了傳統的價值觀,而且與中國的倫理道德也極其不符。
魯迅想要做到的是喚醒國民麻痺的思想,從而實現自強不息的目的,而弟妹從日本帶來的這一套教育方式,對他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如果兩家在這一點沒有達成共識,那麼分裂只不過是遲早的事而已。
結語
在新中國建立以前,周作人在我國的文壇上是非常有名的,他曾經一度蓋過自己的哥哥,是文壇「三周」最有名的一個。不過隨著世界的發展,他所作出的一系列行為不再被恭維,從而知名度也慢慢的淡下去。
比如,日本人佔領北平的時候,他不僅僅留在了北京,還擔任了汪偽政府的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成為漢奸中的一員。這給他的人生帶來極大影響,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們逐漸提倡魯迅的文章,將其納入人教版之中。至於周作人之前的那些著作,要麼就是很少有人閱讀,要麼就被刻意地埋沒。
總之,是沒有人樂意去讀漢奸的文章的。周家三兄弟對於中國的文學都有一定的影響,而魯迅和周作人的不和卻給文壇帶來了一地的遺憾。如果兄弟倆聯手研究中國文學,那麼得出的成果應該很震撼。
參考資料
《魯迅》
《知堂回想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