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3 20:40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 劉振清 王悅 陳祥勝
走進位於溫嶺市太湖水庫東岸大太公路兩側的大寨地果業有限公司,你會發現果園裡整齊擺放著數十個直徑50釐米、高1.2米左右的塑料桶。打開密封的塑料桶蓋,從三四米遠外就能聞到一股散發著帶有酒精香味的特殊氣味。大寨地果業負責人林方軍說,塑料桶裡盛放的是近年非常流行的環保酵素,是用來做肥料的。
大寨地果業建園十幾年來,特別重視綠色栽培,注重果品品質。2009年,由於發生果實日灼病,部分柑橘果實可食率下降,為防止品質受影響的日灼果流入市場,林方軍將十多噸即將上市的柑橘埋入地下當肥料。果園深埋柑橘的做法被媒體報導後,消費者對果農這種不讓次品流入市場的做法廣為好評。
然而,果園發生落果、次果、爛果是不可避免的,採用傳統的深埋處理或堆積漚肥,既浪費資源,又影響環境。尤其太湖水庫作為我市主要飲用水水源地之一,其周邊有1000畝果園,雖然果農積極響應「五水共治」號召,實施「肥藥雙控」,但傳統生產方式或多或少在影響著太湖水庫的水質。
2014年4月,國家農業部正式批覆支持浙江開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建設,浙江成為全國唯一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藉助試點優勢,2014年6月,在市農林局特產站、市植物檢疫站技術指導下,大寨地果業開始研究《爛果等植物殘體在現代生態循環果園中的應用》。
「爛果等植物殘體在現代生態循環果園中的應用,用直白語言說,就是環保酵素。收集落果、次果、爛果,加入糖和水,裝入密封的容器,經厭氧發酵,產生的棕色液體,是一種很好的有機肥料。同時,還有淨化空氣等很好的環保效果。」林方軍說。
市特產站副站長金偉是《爛果等植物殘體在現代生態循環果園中的應用》項目的主持人,他告訴記者,他們試驗的發酵法處理植物殘體具體做法是,事先準備一個清洗乾淨的250公斤容量大桶,然後把殘次果等收集起來,按照3:1:10的比例加入紅糖和水,放進大桶,第一個月每天打開桶蓋放氣,攪拌一下,第二個月封閉不動。3個月後,提取落果發酵肥即環保酵素做葉面噴施試驗,進行應用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從營養角度看,果樹葉面噴施500至1000比1不同濃度的落果發酵肥,比單一使用磷酸二氫鉀或尿素做葉面肥和濃縮的沼液都要好,均能顯著提高果實可溶性固形物濃度。
金偉說,從生態角度看,落果發酵制肥是以「園區中循環」的生態循環農業體系,把農業生產廢棄物實現資源化利用或無害化處理,做到產前節約集約、產中清潔控汙、產後廢物利用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達到減少越冬蟲量和菌源,減少生長期病蟲害的發生,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和使用量,從而實現「肥藥雙控」,助力「五水共治」的目的。符合十九大提出的「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連結」精神,從果園深埋爛果當肥料到使用環保酵素,為促進我市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開創了實踐基礎。
上海溫嶺商會常務副會長蔣衛兵是溫嶺市城東街道瓦窯頭村人,現在上海浦東新區從事倉儲物流。蔣衛兵非常喜歡溫嶺高橙等家鄉農產品,前段時間,他回溫嶺考察投資環境,聽說溫嶺種植的葡萄柚很好吃,又聽說我國著名園藝學家、原浙江農業大學吳耕民教授曾撰文推定溫嶺高橙是葡萄柚的原生種消息後,特意驅車至大溪,到大寨地果業有限公司購買了數箱葡萄柚。他品嘗了大溪產的葡萄柚後發覺,這裡的葡萄柚除了皮薄、可食率高外,香氣更加濃鬱,口感更加清新。
市農業林業局相關技術專家說,大寨地果業出產的葡萄柚香氣更加濃鬱、口感更加清新,正是得益於產地位於太湖水庫邊上這一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生產中主要使用有機肥料、環保酵素這一「獨門絕技」。
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
市經信局副局長 孔連軍
「十二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綠色發展和節能目標責任制為抓手,以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節能管理為目標,以推廣節能技術、提高能效水平為途徑,大力推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15年,全市萬元GDP能耗降至0.358噸標準煤,比2010年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了18.45%,比上級下達指標多完成5.45個百分點,順利完成了「十二五」能源規劃確定的目標,為綠色發展、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作出了貢獻。
針對目前我市現有產業層次整體不高、引導自主節能舉措不多、生活用能剛性增長較快等實際,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建設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和全國清潔能源行動試點示範城市為目標,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導向,以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為手段,以提升基礎能力為支撐,保障合理用能、鼓勵節約用能、限制過度用能,堅持節能領跑、綠色發展,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倒逼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市制訂「十三五」節能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年末,全市萬元GDP能耗從2015年的0.358噸標準煤下降到0.304噸標準煤以下,單位GDP能耗「十三五」累計下降15%以上;建立比較完善的節能組織管理體系、政策法規體系、監督考核體系、宣傳培訓體系、技術支持體系和市場化服務體系。
為實現節能總體目標,將突出抓好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四大領域,積極做好五項重點任務,實施節能工程,確保完成台州市下達的能源消費強度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確保能源利用效率處於全市前列。其中工業領域重點要嚴格控制高耗能項目、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積極推進綠色工業發展;公共機構領域要實施公共機構綠色行動、開展節能節水示範創建、推廣可再生能源應用和開展能源緊缺體驗、每周少開一天車、嚴格控制室內空調溫度、使用節能環保購物袋、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全民節能行動工程。
綠色的生產方式才是可持續發展
箬橫糧食專業合作社 朱齊軍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這一段話,讓作為農民的我深有感觸。
對於我們普通農民來說,綠色發展就體現在我們平時的勞作裡,體現在我們的產品上,我們努力讓產品更加「綠色」。比如我們使用的農藥,都是低毒且高效的,嚴格按照相關標準來使用。此外,我們使用的有機肥料,也都是為了產品更安全、更加「綠色」。
綠色耕種,產品品質提升不少,但隨之而來的是成本的增加,售賣的價格自然會比同類產品高一點。有些顧客對此不理解,質疑所謂「綠色」是否名副其實。而對於我們農民來說,產品是否安全,要做到問心無愧。綠色的生產方式,才是可持續發展。
當好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力軍
環保工作者 孔王忠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全面總結和重點部署,15次提及「綠色」,4次提及「綠色發展」,論述了綠色生產、綠色金融、綠色發展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
綠色發展是我們建設「美麗溫嶺」的翅膀,人人有責、人人共享,需要我們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上實現全面刷新和深刻變革,身體力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要把踐行體現到認識上,面對環境汙染問題深惡痛絕,有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要把踐行體現到責任上,保護生態家園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要把踐行體現到行動上,把綠色意識轉化成行動,體現在學習中、生活中、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眼下,「美麗溫嶺」正持續推進中。身為環保工作者,我們要當好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力軍,全力以赴落實好各項環境保護的工作和任務,圍繞環境綜合整治、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城市管理「三大革命」等中心工作,全力推進水、氣、土汙染防治,改善環境質量,讓溫嶺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淨。
在點點滴滴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市民 劉駿
工作十幾年了,雖然家裡先後添置了電瓶車、小轎車,但平時上下班,我還是習慣騎公共自行車或步行。一方面是我家離單位近,也就兩公裡多一點的路程,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騎車或步行去上班有很多好處。
步行上下班的好處,網上說能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能增加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步行還能增強消化腺分泌,促進腸胃有規律地蠕動,增加食慾等。
我自己個人親身感受和體會最深的是,早晚上下班,騎車或行走在空氣新鮮的河邊樹下,大腦思維清晰、靈活,可消除大腦疲勞,提高工作效率。就我們溫嶺尤其是市區的交通狀況而言,在有些地段騎車,有時可能不比開車慢。當然,說點更實在的話,夏天的時候,汽車在太陽底下被曬至五六十攝氏度甚至更高,發動汽車、打開空調降溫就要好些時間,還未等車內溫度降下來,我自行車可能就已經到達終點了。出點小汗,節省不少汽油費,很值。
作為一個普通市民,我感覺,在學習貫徹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推進綠色發展中,需要從節約用水、用電和騎車、步行上下班等點點滴滴做起,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