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自我評價四則

2020-12-13 黨史頻道

聲明:本文原載於《湘潮》2016年第10期,系《湘潮》雜誌社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1937年7月,毛澤東撰寫的《實踐論》。

毛澤東一生讀了許多文史哲經書籍,寫了大量批語,提出精闢獨到的見解。這是他寫的部分批語。

1970年10月1日,毛澤東和斯諾及夫人在天安門城樓上。同年12月,在和斯諾的談話中,表示歡迎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改善中美兩國關係。

作為改變中國人民命運的一代偉人,毛澤東如何評價自己和自己的著作,是一個有趣而耐人尋味的話題。這裡,筆者挑選了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對自己和自己著作的評價四則,以饗讀者。

《毛選》四卷是「血的著作」,「是群眾教給我們的」

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同薄一波、李先念、譚震林等談話。在談到全國正在掀起一個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熱潮時,他說:「那都是以前的著作了。現在也很想寫一些東西,但是老了,精神不夠了。《毛選》,什麼是我的?這是血的著作。《毛選》裡的這些東西,是群眾教給我們的,是付出了流血犧牲的代價的。」

所謂「血的著作」,即是說,《毛澤東選集》是鬥爭的產物,是被逼出來的。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在同外賓談話時多次說,自己原來是個小學教員,只是因為形勢的變化和責任感使然,被逼上革命道路的。面對強大殘酷的敵人,要取得革命勝利,就逼迫著我們要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形成正確的理論。在此過程中要流血犧牲,因而是「血的著作」。

所謂「是群眾教給我們的」,即是說,《毛澤東選集》不是憑空產生的,是人民革命戰爭實踐的經驗總結,是在不斷學習特別是不斷向群眾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說過,自己並沒有什麼偉大,不過是從群眾那裡學了點東西。

在其他談話中,毛澤東也多次表達過上述兩層意思。

1962年9月29日,毛澤東會見錫蘭(今斯裡蘭卡)駐中國大使佩雷拉。當佩雷拉說,他學生時代就讀過毛主席的著作,並通讀了《毛澤東選集》第四卷時,毛澤東在回顧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後說:「我們經過了28年的鬥爭,其中22年是武裝鬥爭。當中也經歷過好幾次失敗,幾起幾落。我寫的文章就是反映這幾十年鬥爭的過程,是人民革命鬥爭的產物,不是憑自己的腦子空想出來的。先要有人民的革命鬥爭,然後反映在我們這些人的腦子裡。既然有人民革命鬥爭,就產生要採取什麼政策、策略、理論、戰略戰術的問題,栽了跟頭,遭到失敗,受過壓迫,這才懂得並能夠寫出些東西來。」

1963年9月9日,毛澤東在會見紐西蘭共產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威廉斯時說:「我認識中國經過很長的時間,走過很長的道路,有勝利,也有失敗。」「我向馬克思學習,向列寧、史達林學習,向敵人學習,最重要的是向群眾學習。」

1964年5月17日,毛澤東會見義大利東方出版社代表團和奧地利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刊物《紅旗》代表團,談到打仗問題時說:「我打了25年仗。由於偶然性,我沒有被敵人打死。在1927年以前,我是沒有準備打仗的。在城市中工作的人,知識分子,留戀城市,捨不得離開城市跑到鄉村中去,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人們說我怎麼英明,那是假的,是帝國主義和蔣介石使我在城市中存在不下去。他們用恐怖的殺人辦法,逼得我和許多同志向敵人學習,蔣介石可以拿槍殺傷我們,我們也可以拿槍殺傷他們。我講一點經驗。解決土地問題,調查農村階級情況和國家情況,提出完整的土地綱領,對我來說,前後經過10年時間,最後是在戰爭中、在農民中學會的。」

毛澤東說《毛選》不是「我的」,也包含著《毛澤東選集》是集體智慧結晶的意思,這其中當然也凝結著無數先烈「流血犧牲的代價」。1962年12月3日,毛澤東會見巴西客人拉格爾·柯索伊夫人和阿馬裡利奧。當阿馬裡利奧談到毛澤東的著作在巴西很受歡迎,毛澤東寫的詩也很受歡迎時,毛澤東說:《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這是1946年到1949年的革命的不完整的記錄,只是一個輪廓。要完全的記錄那就多了,我們的報上有許多文章,別的同志也發表了不少的言論」。當拉格爾談到相信巴西革命最後會勝利時,毛澤東說:「不是這些人勝利,就是那些人勝利。比如在我們中國,我們這些人留下來了,這只是偶然留下來沒有被打死的。總有人會取得勝利,這是必然的。至於什麼人領導,是張三還是李四,是帶有偶然性的。」可見,革命勝利了,但毛澤東並沒有忘記已經犧牲的先烈們,他認為,《毛澤東選集》不只屬於他毛澤東自己,更屬於那些為革命流血犧牲的人們。

我「對已發表過的東西,完全滿意的很少」,「只有一篇好的」

毛澤東不僅是一位政治大家,也是文章大家。那麼,對於自己的作品,毛澤東究竟是怎樣看待的呢?

1965年1月23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聽取餘秋裡匯報計劃工作革命問題和長期計劃的一些設想。當餘秋裡匯報到要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時,毛澤東說:「我的那些東西還有用?那些是歷史資料了,只能參考參考。」「我只有一篇好的——《實踐論》,還有點用。」1968年8月13日,他在會見由中央政治局委員貝契和迪尼組成的義大利共產黨(馬列)代表團時還說道:「我沒有什麼著作,只是些歷史事實的記錄。」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著作,反映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從這個角度看,「歷史資料」「歷史事實的記錄」的說法,倒也實事求是。但這裡,毛澤東主要是想說明自己的著作在現在看來是沒多大用了,這當然是自謙之詞。

那麼在之前的這些著作中,有沒有毛澤東現在還能看上眼的呢?有,那就是《實踐論》「還有點用」。1956年3月14日,毛澤東在會見越南勞動黨中央總書記長徵、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中央總書記艾地時還說過:「對已發表過的東西,完全滿意的很少。如《實踐論》就是比較滿意的,《矛盾論》就並不很滿意。」可見他對這兩篇著作的重視。

1959年5月15日,毛澤東會見智利政界人士。當客人談到他們當中有教哲學的大學教授時,他說:「我也喜歡哲學,但我是學哲學的學生。」1961年12月5日,他在杭州會見委內瑞拉加拉加斯市議會代表團。當代表團團長、加拉加斯市議會副議長談到他家裡掛了馬克思、列寧、史達林和毛澤東等人的畫像時,毛澤東說:「我的畫像不值得掛。馬克思寫過《資本論》,恩格斯寫過《反杜林論》,列寧寫過《談談辯證法問題》,他們的畫像是應該掛的。像《資本論》《反杜林論》這樣的作品我沒有寫出來,理論研究很差。人老了,也不知道是否還能寫出些什麼東西來。」

恩格斯的《反杜林論》是哲學著作,《資本論》雖不是哲學著作,但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和邏輯結構,令人嘆為觀止。毛澤東對這兩部著作的欣賞,很明顯反映出他對哲學的偏愛,這也就能夠理解,在《毛選》四卷中,他為何獨獨偏愛《實踐論》和《矛盾論》了。

毛澤東是一個從「此岸」思考「彼岸」的人,他不僅是一個政治家和革命家,也是一個思想者和哲人。在這樣的人眼中,一般性的、應用性的研究和著作都是等而下之的,真正的創造性體現在根本的哲學理論上。

順著這樣的思路,新中國成立後的著作,就更不會入毛澤東的法眼了。

1964年6月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當康生提到出版《毛澤東選集》第二版時,毛澤東說:「現在學這些東西,我很慚愧,那些都是古董了,應當把現在新的東西寫進去。」當陶鑄、李雪峰提出要出版《毛澤東選集》第五卷時,毛澤東說:「那沒有東西嘛!」一句「沒有東西」,鮮明地反映出他對自己新中國成立後著作的態度。

1966年3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當談到編輯《毛選》第五卷、第六卷時,毛澤東說:「我也沒有寫什麼,不如第四卷。」1969年5月26日,他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聽取中央軍委辦事組的工作匯報。談到編輯出版《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六卷時,他說:「我興趣不大,我也不看。」這些倒也不完全是自謙之說,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毛澤東的真實想法。對於他這樣的思想者來說,一般性的東西確實引起不了他在思想上的興奮。

然而,毛澤東畢竟是一位政治家,如果事涉政治,那就另當別論了。1965年11月15日,毛澤東在停靠蚌埠的專列上同安徽省委負責同志談話,當安徽省委負責同志匯報到「四清」運動中,運用主席著作很能解決問題,思想就通了時,毛澤東讓人拿出一本《毛主席語錄》給大家看,並說:「這本書共有33章,夠了,比孔夫子的著作還多,老子的文章也只有5000字,還沒有這個本子這麼多。這個本子不錯。」李葆華等說:群眾很歡迎這本書,最好一個生產隊發一本,我們已向中央辦公廳提出這個要求,這次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也提了。毛澤東說:「好嘛,向中央辦公廳要,提不通,到下次中央工作會議上再提。」《毛主席語錄》雖然是摘錄式,但都是毛澤東的原話原著。這一次,毛澤東對自己的著作發行持肯定態度了。

「我算賢人,是聖人的學生」

1971年11月20日,毛澤東接見來京參加武漢地區座談會的武漢軍區和湖北省黨、政負責人曾思玉、王六生、劉建勳等。在談到個人崇拜問題時,毛澤東說:「我勸同志們看看魯迅的雜文。魯迅是中國的第一個聖人。中國第一個聖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賢人,是聖人的學生。」

聖人,賢人,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概念。所謂聖人,大抵是才德兼備、止於至善之人。聖人的意義不僅在當下,更在於千秋萬代,是有限空間中的無限存在。中國古代有立功、立德、立言之說,被稱之為聖人的,可能現實中並沒有建立多大的功業。但是,他們必定有立德、立言之舉,而且不是一般的立德立言,必定是開風氣之先的,或只開風氣不為先的。因為聖人追求的是終極的東西,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人。

毛澤東崇拜聖人,這更加驗證了上面所說的,毛澤東是一個從「此岸」思考「彼岸」的人。作為政治家,毛澤東建立了名垂青史的卓越功勳;但是作為思想者,毛澤東更看重超越當前的長遠精神存在。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曾經在《講堂錄》中將人分為辦事之人、傳教之人、辦事而兼傳教之人3種,並認同「帝王一代帝王,聖賢百代帝王」的說法。在他看來,聖賢是傳教之人;帝王、王侯將相則是辦事之人,說得不好聽一點,是在思想上為聖賢「打工」的。而他自己的人格追求和榜樣,則是辦事而兼傳教之人,就是不僅有當下的功業,也有長遠的精神思想。

1970年12月18日,毛澤東會見斯諾。在談到個人崇拜問題,談到「文革」後對他本人「四個偉大」(偉大導師,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偉大舵手)的稱謂時,毛澤東說:「什麼『四個偉大』,『GreatTeacher,GreatLeader,GreatSupremeCommander,GreatHelmsman』,討嫌!總有一天要統統去掉,只剩下一個Teacher,就是教員。因為我歷來是當教員的,現在還是當教員。其他的一概辭去。」對「教員」「導師」稱謂的看重,再次表明了他超越塵世功名、縱橫歷史長河的精神追求。

毛澤東崇拜聖人,但他並不認為自己是聖人,而只認為自己是賢人。所謂賢人,就是聖人的學生,孔子作為聖人,其門下有七十二賢人。

值得說道說道的是,毛澤東認為,中國的第一聖人並不是孔子,而是魯迅。在千年的封建社會,孔子一直被尊稱為第一等的聖人,為什麼毛澤東偏偏認為魯迅是第一聖人呢?這就涉及到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和看法。

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將魯迅視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視為「空前的民族英雄」,視為無產階級文藝隊伍的「總司令」,給予其很高的評價。1949年12月,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在同工作人員談話時說:「我就是愛讀魯迅的書,魯迅的心和我們是息息相通的。我在延安,夜晚讀魯迅的書,常常忘記了睡覺。」

一句「息息相通」點明了毛澤東推崇魯迅的緣由。孔子是聖人,但那是封建文化的聖人。而魯迅,則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是無產階級文化的聖人,對於我們共產黨人來說,「魯迅的心和我們是息息相通的」,自然被毛澤東視為超越孔子的第一等聖人了。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提倡領導幹部讀點魯迅,特別是讀魯迅的雜文。他認為,魯迅的文章對中國國民性的把握和刻畫,很具深刻性和革命性,同時魯迅既解剖別人,又無情地解剖自己,並且解剖自己嚴過解剖別人,這一精神也是值得共產黨員學習的。

還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7月8日,毛澤東在寫給江青的那封令後人反覆揣摩研究的信中,也提到了魯迅。他說:「晉朝人阮籍反對劉邦,他從洛陽走到成皋,嘆道: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魯迅也曾對於他的雜文說過同樣的話。我跟魯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歡他那樣坦率。他說,解剖自己,往往嚴於解剖別人。在跌了幾跤之後,我亦往往如此。」

此時,「文化大革命」剛剛發動,毛澤東的內心一定不平靜。「文化大革命」發動了,但是,自己的這一決策正確嗎?他內心似乎並不十分肯定。此時的他想起魯迅,想起那個他心目中的聖人,想起那個與他「心是相通」的人,該有怎樣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呢?

「『萬壽無疆』,天大的唯心主義」

1956年9月13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七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談到中央領導機構的設立問題時說:「我說我們這些人,包括我一個,總司令一個,少奇同志半個(不包括恩來同志、陳雲同志跟小平同志,他們是少壯派),就是做跑龍套工作的。我們不能登臺演主角,沒有那個資格了,只能維持維持,幫助幫助,起這麼一個作用。你們不要以為我現在在打退堂鼓,不幹事了,的確是身體、年齡、精力各方面都不如別人了。」

此時,毛澤東年逾花甲,已感覺自己在「身體、年齡、經歷各方面都不如別人了」,所以他提出在適當的時候要辭去主席之職。

進入60年代後,古稀之年的毛澤東,談衰老、死亡之類的話題就更多了。

1963年11月2日,他在會見尼泊爾王國全國評議會代表團全體成員時,談到我國工業發展面貌幾十年後會起變化後說:「那時我已去見上帝了,我只有一個五年計劃,再多就沒有意思了,幹不了什麼工作。」12月12日他在會見秘魯共產黨左派代表何塞·索託馬約一行時,又說:「我年紀大了,能做點工作,看看同志們,就是幸福。雷聲大,雨點小,有名無實不好,我不喜歡做一個這樣的人。」

人生七十古來稀,1963年恰逢毛澤東的古稀之年。他上述這些話,反映了他對生命和人生價值的看法。他認為,人活著如果幹不了什麼工作,就「沒有意思」,人生就沒多大價值了。

1966年,毛澤東73歲。這年1月29日,他在給周世釗的覆信中說:「數接惠書及所附大作詩詞數十首,均已收讀,極為高興。」「看來你的興趣尚濃,我已衰落得多了,如之何,如之何?」周世釗比毛澤東小4歲,看到年近古稀的老朋友仍然「興趣尚濃」,創作不斷,毛澤東很是高興。而一句「我已衰落得多了」,感嘆之情溢於言表。連續兩個「如之何」,是嘆自己,還是嘆國家,還是兼而有之?

如果說,在1956年毛澤東說自己精力衰落,要預備接班人之事,還是一種未雨綢繆的長遠打算;那麼到了20世紀60年代後,隨著自己的衰老,特別是隨著他對國內修正主義擔憂的加劇,他的這種政治上安排接班人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了。

1966年6月10日,他在杭州會見胡志明時說:「我是今年、明年就差不多了,因為我們中國常說七十三、八十四。我明年七十三了,這關難過,閻王爺不請我自己去。杜甫有首詩說:『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對立統一,事物總是有兩個對立面。如果只有完全的團結,沒有對立面,就不符合實際。全世界的黨都分裂嘛!馬克思、恩格斯沒有料到他們的接班人伯恩斯坦、考茨基成為反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創立和領導的黨——德國社會民主黨、法國社會黨等,在他們死後就成為資產階級的黨。這條不注意,要吃虧的。只要理解了,我們有準備,全黨大多數人有準備,不怕。我們都是七十以上的人了,總有一天被馬克思請去。接班人究竟是誰,是伯恩斯坦、考茨基,還是赫魯雪夫,不得而知。要準備,還來得及。總之,是一分為二,不要看現在都是喊『萬歲』的。」

說自己「今年、明年就差不多了」,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毛澤東的上述這段話,確實鮮明反映出已逾古稀之年的他,對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擔憂之情,也反映出他發動「文化大革命」的複雜心態。

毛澤東的初衷是要反對修正主義,但結果怎樣,他還不確定,無非好的、壞的,黨分裂或團結,兩種結果,總之「一分為二」。開展「文化大革命」,他要用那些喊「萬歲」的人,但這些人靠得住嗎?是否只是為了打鬼,而將他當作「鍾馗」呢?聯繫一個月後他給江青的那封著名的信,毛澤東對他古稀之年發動的這場革命的「自信而又不自信」的複雜心態,盡情流露。

進入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九一三事件後,耄耋之年的毛澤東進入壯士暮年。

1975年,因患眼疾不能讀書的毛澤東,多次聽讀南北朝文學家庾信的《枯樹賦》。當聽到其中「此樹婆娑,生意盡矣」「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等句時,不禁失聲慟哭。他自己十分看重的「文化大革命」已進行近10年,可結果好像並不如他最初想像的那麼如意,淚水中反映了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無奈之感。

1975年10月1日上午,毛澤東既沒有看書,也沒有睡覺,他靠在床頭沉思時自言自語地說:「這也許是我過的最後一個國慶節了,最後一個『十一』了。」隨即轉向身邊的工作人員,問:「這可能是我的最後一個『十一』了吧?」工作人員說:「怎麼會呢?主席,您可別這麼想。」毛澤東認真地說:「怎麼不會呢?哪有不死的人呢?死神面前,一律平等,毛澤東豈能例外?『萬壽無疆』,天大的唯心主義。」

毛澤東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儘管在「文革」期間被高唱「萬壽無疆」,可是他自己知道,自己在生理上是不可能萬歲的。晚年的他還曾多次對身邊人員戲稱,將來我死後你們要開慶祝會,慶祝辯證法的勝利。

晚年的毛澤東對自己的生死是看得很開的,但仍難免一種壯士暮年的孤獨蒼涼之感,而對於國家的命運,他則存有更多的擔憂和無力感、無奈感,甚至有些許的失望。但是,失望並不代表絕望。作為一位哲人,他相信,有些事當下不一定就要苦苦追尋答案,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作為一位辯證法大師,他相信,物極必反,一切矛盾終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他相信,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這個偉大國家和偉大人民繼續前進的步伐。

推薦閱讀


習近平用「三個偉大」評價孫中山:倡導共築中國夢

毛澤東何時稱讚朱德「度量大如海」

紀念朱德誕辰130周年:追求真理,無限忠誠

汪建新: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

冒死營救秘密共產黨人的軍統女特工

彭德懷曾因對哪位將領發火當面道歉

劉華清將軍與鄧小平相識相交六十年

周恩來的政府管理智慧:謀定而後動

毛澤東選王震進疆:墾荒戍邊大生產

延安時期毛澤東解析名姓趣聞

王文王鳳岐夫婦:電視劇《潛伏》主角原型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詩詞中的境界和情懷

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三顧特園訪張瀾

哪位開國少將去世後如願「回黑山陪戰友」

相關焦點

  • 文章千古事——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對自己著述的評價
    翻檢自己的作品所生發的自我評論,是評論中最有意味的一種。寫作時的心路歷程、重讀時的現實境遇、放到歷史長河中的審視與反思,都構成了自我評論的豐富內涵。陳晉的這篇文章就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在編輯個人選集的過程中以及其他諸多場合對自己著述的評價與論述,生動地呈現文章大家和理論大家毛澤東的「得失寸心知」。
  •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探析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心揣願景,在探索契合新中國國情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促進了新中國的安定團結與恢復發展,亦為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啟示。 一、邊穩定邊發展:穩定新中國政權,發展新中國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 李正華:毛澤東與新中國的政治制度
    新中國的政治制度,是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從中外歷史經驗的比較以及中國人民的革命實踐和民主體驗中作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重大選擇,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獨創性成果。毛澤東是新中國政治制度的主要創建人和重要實踐者。
  • 姜廷玉:毛澤東與新中國人民軍隊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提出了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國防軍的歷史任務,並提出了一系列建軍的理論與原則,領導人民解放軍建設完成了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轉變、由單一軍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轉變,為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 毛澤東對新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十分重視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他認為戰爭的勝利離不開經濟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後,面對一窮二白的經濟現狀和嚴峻的內外形勢,毛澤東更加重視經濟發展,他不懈地思考和實踐,帶領黨和人民對中國經濟發展道路做了開創性的探索。
  • 羅瑞卿大將:毛澤東「親點」的新中國首任公安部長 被譽「曉衣旰食...
    他參加了第一、第二、第四次「反圍剿」戰爭、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任紅一方面軍保衛局長、抗大副校長、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新中國首任公安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秘書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書記處書記、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等職,是中共第八、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78年8月3日因病逝世。鄧小平評價他既是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又是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在內衛和國防兩個方面作出出色工作。
  • 正確評價毛澤東具有現實意義
    原標題:正確評價毛澤東具有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儘管《中國共產黨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同志的功過作了實事求是的評價,但隨著我國社會分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發展,隨著我國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在「如何評價毛澤東」的問題上一直爭議紛紛。
  • 新中國成立的世界歷史意義
    開啟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不論大小,幾乎都曾經欺侮、侵略過中國。而近代中國的反侵略戰爭,也多以中國失敗、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告結束。分析原因,毛澤東曾深刻指出:「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後。」
  • 新中國70年文化自信的表徵、成因與特質
    在醞釀「四個現代化」的過程中,文化現代化成為其中的重要方面。1957年3月,毛澤東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3]「現代科學文化」既表徵文化發展程度、發展水平,也是文化形態、文化性質的改變,成為後來「四個現代化」的內容之一,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毛澤東文化自信視域的拓展。
  • 學者:正確評價毛澤東具有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儘管《中國共產黨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同志的功過作了實事求是的評價,但隨著我國社會分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發展,隨著我國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在「如何評價毛澤東」的問題上一直爭議紛紛。
  • 新中國成立前後黨中央遏制惡性通脹的鬥爭
    新中國成立前後,中國共產黨面對嚴峻的財經困難,經過艱苦鬥爭成功地遏制了困擾人民已久的惡性通貨膨脹,邁出了經濟恢復的堅實腳步。這一重大舉措和成就,堪稱新中國經濟史的奇蹟,在黨史國史上塗抹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黨史擷芳】航行燈塔 狂濤無畏——黨在新中國成立後基本路線的衍進
    【黨史擷芳】航行燈塔 狂濤無畏——黨在新中國成立後基本路線的衍進 2020-10-21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趙俊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人事制度回溯及評價
    運用長時段的研究方法,藉助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頒布的高等教育政策文件,系統回顧70年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歷史進程,總結其聚人、評人、聘人中呈現的從多元經本土到域外、從思想政治經教學科研至教學科研師德並重、從終身經約束至淘汰等基本特徵,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四對衝突提出未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構路徑,以助力我國「雙一流」建設。
  • 毛澤東和他的三位美國朋友:他們怎樣評價毛澤東
    因為毛澤東有晚上工作的習慣,談話常常從晚上9點開始,一直到次日凌晨兩點多才結束。   多日的長談中,毛澤東只談中國的革命等問題,對斯諾所提的個人經歷問題一直避而不談。斯諾不肯放棄,在冥思苦想後決定用一下激將法。他對毛澤東說:「因為國民黨四散流言,外界對您的傳言很多,有的人說您有三個老婆,那您能不能談談自己的真實經歷好讓外界了解您呢?」
  • 新中國成就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新中國成就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25 09:49 來源: 新華社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國旗、國歌、紀年的四項重要決議案,選出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新中國成立前夕,吳玉章曾就文字改革問題致信毛澤東:「根據文字應當力求科學化、國際化、大眾化的原則,中國文字應改成拼音文字,並以改成羅馬字的,也就是拉丁化的拼音為好。不要注音字母式拼音與日本假名式的拼音。」[3]在接到吳玉章的信後,毛澤東並沒有立即做出答覆。他將信轉發給郭沫若、馬敘倫和茅盾,並希望他們研究後提出意見。
  • 韓振峰,李辰洋:新中國成立70年人民觀發展歷程及基本經驗
    一、新中國成立70年人民觀發展的歷史必然性新中國成立後,面對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任務,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不動搖,推動黨的人民觀實現新的發展,展現出了其特殊的歷史必然性。1944年毛澤東提出中國共產黨要「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要求全黨不論何時都要做人民的「勤務兵」,並提出對待人民要盡心、用心、貼心的要求,歸根結底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三反」「五反」運動的開展,堅決懲治腐敗和官僚主義等不良作風,嚴肅了黨風,為黨在新中國成立後堅持群眾路線打下了基礎,進一步加深了黨與人民的情感。
  • 毛澤東在抗戰時期對陳獨秀的評價
    這些人受陳獨秀和他周圍一群人的影響很大,可以說是由他們集合起來,這才成立了黨。我說陳獨秀在某幾點上,好像俄國的普列漢諾夫,做了啟蒙運動的工作,創造了黨,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在俄國做過很好的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陳獨秀則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確的言論,但是他創造了黨,有功勞。普列漢諾夫以後變成了孟什維克,陳獨秀是中國的孟什維克。」 應該說, 這些評價是很客觀、很到位的。
  • 2019年國內毛澤東研究的議題與趨向
    其一,關於毛澤東處理中美關係的戰略思考及其啟示意義。2019年是中美正式建交40周年,也是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的一年。學界關於中美關係史的研究熱度有增無減。一方面,回顧新中國成立後30年間的中美關係歷程,考察毛澤東處理中美關係的戰略思考。
  • 毛澤東首次訪蘇和新中國的外交方針
    這一方針的提出,是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從當時整個國際戰略格局,主要是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採取敵視態度並實行包圍封鎖這個現實情況出發的。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毛澤東把出訪蘇聯看作是一件大事,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就付諸實現。 「一邊倒」,是指國際戰略態勢上的「一邊倒」,決不意味著處處事事都依從別國,跟著別國的指揮棒轉,更不是去作附屬國。恰恰相反,它是以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