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島一位心理科醫生性騷擾18歲抑鬱症女患者,上了新聞。
溺水的抑鬱症患者抓住了最後一顆「救命稻草」,結果碰到了全然不顧自己不適和病情,還語出齷齪、騷話連篇的心理科醫生,著實令人氣憤。
值得注意的是,新聞中的心理科醫生和大家普遍認知裡的心理諮詢師在工作單位、工作性質、相關權限和級別認證體系並不一樣,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
但是,不論這位醫生作為何種職業定位,在心理行業的範疇中,跨越與患者的邊界,也是一種違反職業倫理的不道德行為。
當行業裡出現渣渣,甚至新聞成為社會熱點事件的時候,總有網友對行業及從業群體嗤之以鼻。
所以,今天,我們想聊聊心理諮詢行業/從業群體為什麼被汙名化?
01
行業魚龍混雜,大眾印象負面化
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但如果這鍋湯裡出現了不止一顆老鼠屎,人們不用看,也會認為整鍋湯壞透了。
不可否認的是,行業裡存在一些敗類是客觀事實。
究其原因,還要從心理諮詢市場說起。
心理諮詢進入國內市場較為滯後,可以尋跡的歷史起點,在2001年。2001年4月,原勞動部(後併入人社部)推出《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並將心理諮詢正式列入《中國職業大典》。
將心理諮詢納入《中國職業大典》後的一年,全國統一的職業鑑定考試「國家二/三級心理諮詢師」正式啟動。
然而,直到6年後的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的半年內湧現出了各類心理疾病,心理諮詢才真正進入大眾視野;心理學、危機幹預、心理諮詢這些概念才漸漸被注意。
2001年至2008年這7年的時間裡,心理諮詢行業更像是處於被少數人熟悉的初級階段,行業仍未成熟。
準入門檻的單一,也使得進入行業的從業者良莠不齊。
良莠不齊是每個行業都存在的現象。但對於初生國內的心理諮詢行業來說,從良莠不齊衍生到魚龍混雜,存在諸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專業的心理諮詢需要受訪者支付較高的費用,受訪過程中亦需要給予心理諮詢師完全的信任,對於普遍對行業缺少了解的傳統大眾來說,這樣做無疑是「冒險」。所以,少有人去找價格高昂的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
但是,尋求幫助的需求沒有解決,就會有不少人選擇退而求其次,尋找價格低廉的心理諮詢師。
由於市場監管不嚴,心懷不軌的人們看到這個漏洞後,考取資格證,甚至用其他證書濫竽充數,本著少利多賺,只求「牟利」的宗旨為受訪者做諮詢,而他們實際能力不足,使得受訪者二次創傷或感覺被騙,從此對整個行業存有偏見。
在心理諮詢行業發展的十幾年間,各類培訓證書應運而生,但其中虛假宣傳、無法認證等問題,讓整個行業更加混亂,矛盾進一步加深,甚至可能劣幣驅良幣。
到2017年9月22日,人社部公布的最新《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中,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被正式取消。
準入通道雖被堵住,可因心理諮詢引起的糾紛依然因為沒有相關法律法規束縛的現狀而無法得到整頓。
行業的混亂和魚龍混雜,讓人們認為專業的諮詢師就像一些人遇到的行業渣渣一樣,就是「花錢陪聊」、「騙子神棍」,普遍負面印象再一次加深。
02
中外文化和認知差異,使大眾對心理問題存在偏見
對心理諮詢行業的普遍認知差異在於東西方文化和思想差異。
西方的科學和文明,多是基於實踐統計和實踐,其心理學的發展和完善,而中國文化,建立的初始都有一以貫之、形而上的思想基礎。
在思維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偏保守,是基於事實,憑藉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
這就導致了大眾對於新興事物認識不全面,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階段,不易接受。
除了思想基礎和思維方式的不同,社會認知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性騷擾新聞的微博討論區裡,一位網友這樣說:
以前心理有問題的人都不敢去看醫生總覺得這樣就不正常和周圍人感覺格格不入甚至現在也是,感覺去心理諮詢就特別...咋說...反正那種感覺 因為我就是好不容易現在人們對心理學理解了,而且人們需要它的時候更多了,結果...
社會上確實普遍存在對心理問題談病色變的負面刻板印象,甚至存在偏見和歧視。
例如,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很危險;厭惡、害怕心理疾病患者,認為他們是「神經病」;會躲著他們,並告訴別人離他們遠點。
社會給有心理問題的人打上了一個「變態、不正常」的烙印,被當成低人一等的存在,當患者自己也接受了這種設定時,便會產生病恥感。於是,羞於啟齒之下,更讓行騙者有機可乘。
社會觀念文化上的傳統認知,也讓更多潛在患者失去對心理諮詢和治療行業的信任,對心理諮詢行業失去理解。
03
媒體的汙名化傳播
媒體作為「第四種權力」,對新聞輿論的引導至關重要。然而,每一則新聞都具有天然的導向性。在報導客觀新聞時,由於編輯記者會無形中流露出自己的主觀傾向,發表出來的新聞便自然帶有傾向性,影響受眾對具體事實的評價,這樣就產生了對這個事件認識的導向。最近幾年,關於行業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精神失常、威脅、公開隱私、不堪入目、傾家蕩產等詞眼,讓大眾在閱讀新聞的同時,潛移默化的認可作者個人帶有的導向。
可以說,在負面曝光及大眾普遍認知下,行業「不靠譜」形象深入人心。
負面形象,也疊加了大眾內心的成見系統,於是,在一些熱點事件中,大眾表現出對當事人或當事群體不分青紅皂白地批駁譴責。
寫在最後
在社會學的研究中,「汙名化」被認為是一種社會風險,其造成的偏見和引起的民眾的憤怒會成為影響社會穩定、造成社會不公正的重要因素。
「汙名化」和社會的負面認知,對心理疾病患者來說,也會讓他們躊躇不前、錯失幹預最佳時機。
在負面新聞中,需要理性看待的是,不管在哪個行業,都有先驅者,也有敗類。不能一概而論。
目前,我國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和心理障礙的患者多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就有3000萬人,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
但是,我國經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心理諮詢專業人員數量非常匱乏,國內僅有6000多名,每100萬人口只有4.6個心理諮詢工作者。
在各類心理疾病導致抑鬱、自殺、弒父弒母等一系列悲劇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各界對大眾心理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專業心理諮詢人員的需求亦越來越強烈。
心理諮詢行業講究「助人自助」。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不但具有夯實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完善的溝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一顆熱忱、平和、善念助人的心。
行業的發展,不僅僅需要相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更需要每個從業者嚴格遵守底線。
缺乏基本的道德和責任,藉助職業角色之便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是一種非常惡劣的行為,會遭到全行業的鄙視和全社會的唾棄。回顧歷史,網際網路行業初生之際,也伴隨著魚龍混雜和良莠不齊。
然而,只要行業總體在向上發展,每個個體在規範自我,退潮之後總能發現誰在裸泳。科普1:如何找到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區分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
心理諮詢主要側重於諮詢,還沒有達到病理的程度。心理諮詢可以解決一些工作、生活中的煩惱,不會下診斷,也不會開藥。而且還會有些心理測試,幫助指定職業規劃等等。
尋找途徑
網際網路心理諮詢平臺,部分高校面向社會的公益諮詢,精神科醫院(如果你沒有達到精神性疾病的程度,醫生會幫你推薦心理諮詢),諮詢師的個人網站,當地諮詢機構。
判斷專業能力
合格的諮詢師至少受過1年的心理諮詢訓練。包括:諮詢項目,臨床心理學的碩博項目,心理諮詢的長程培訓項目。
資格認證
很多部門都會下發相關的證書,比較有參考價值的是: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註冊系統的認證,例如: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
接受督導情況
通常,從業不滿5年的諮詢師會和一名更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定期會談,以便對其諮詢工作進行指導。就診前,可以詢問諮詢師接受督導的情況。持續接受穩定的督導是諮詢師專業性的一種保證。
科普2:心理諮詢師職業道德準則
與來訪者的關係
[3]心理諮詢師要清楚的了解雙重(或多重)關係(例如與來訪者發展家庭的、社交的、經濟的、商業的或者親密的個人關係)對專業判斷力的不利影響及其傷害尋求專業服務的潛在危險性,避免與來訪者發生雙重(或多重)關係。在雙重(或多重)關係不可避免時,應採取一些專業上的預防措施,例如籤署正式的知情同意書、尋求專業督導、做好相關文件的記錄等,以確保雙重關係(或多重關係)不會損害自己的判斷並不會對來訪者造成危害;
[4]心理諮詢師不得與當前來訪者發生任何形式的性和親密關係,也不得給有過性和親密關係的人做心理諮詢。一旦業已建立的專業關係超越了專業界限(如發展了性關係或戀愛關係),應立即終止專業關係並採取適當措施(例如尋求督導、轉介等);
[5]心理諮詢師在與某個來訪者結束心理諮詢關係之後,至少三年內不得與來訪者發生任何親密或性關係。在三年後如果發生此類關係,要仔細考察關係的性質,確保此關係不存在任何給來訪者造成傷害的可能,同時要有合法的書面記錄備案;
本文作者:Carmen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壹心理學院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