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性騷擾女患者,「汙名化」了多少從業者?

2020-12-20 壹心理

最近,青島一位心理科醫生性騷擾18歲抑鬱症女患者,上了新聞。

溺水的抑鬱症患者抓住了最後一顆「救命稻草」,結果碰到了全然不顧自己不適和病情,還語出齷齪、騷話連篇的心理科醫生,著實令人氣憤。

值得注意的是,新聞中的心理科醫生和大家普遍認知裡的心理諮詢師在工作單位、工作性質、相關權限和級別認證體系並不一樣,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

但是,不論這位醫生作為何種職業定位,在心理行業的範疇中,跨越與患者的邊界,也是一種違反職業倫理的不道德行為。

當行業裡出現渣渣,甚至新聞成為社會熱點事件的時候,總有網友行業及從業群體嗤之以鼻。

所以,今天,我們想聊聊心理諮詢行業/從業群體為什麼被汙名化

01

行業魚龍混雜,大眾印象負面化

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但如果這鍋湯裡出現了不止一顆老鼠屎,人們不用看,也會認為整鍋湯壞透了。

不可否認的是,行業裡存在一些敗類是客觀事實

究其原因,還要從心理諮詢市場說起。

心理諮詢進入國內市場較為滯後,可以尋跡的歷史起點,在2001年2001年4月,原勞動部(後併入人社部)推出《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並將心理諮詢正式列入《中國職業大典》。

將心理諮詢納入《中國職業大典》後的一年,全國統一的職業鑑定考試「國家二/三級心理諮詢師」正式啟動。

然而,直到6年後的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的半年內湧現出了各類心理疾病,心理諮詢才真正進入大眾視野;心理學、危機幹預、心理諮詢這些概念才漸漸被注意。

2001年至2008年這7年的時間裡,心理諮詢行業更像是處於被少數人熟悉的初級階段,行業仍未成熟

準入門檻的單一,也使得進入行業的從業者良莠不齊。

良莠不齊是每個行業都存在的現象。但對於初生國內的心理諮詢行業來說,從良莠不齊衍生到魚龍混雜,存在諸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專業的心理諮詢需要受訪者支付較高的費用,受訪過程中亦需要給予心理諮詢師完全的信任,對於普遍對行業缺少了解的傳統大眾來說,這樣做無疑是「冒險」。所以,少有人去找價格高昂的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

但是,尋求幫助的需求沒有解決,就會有不少人選擇退而求其次,尋找價格低廉的心理諮詢師。

由於市場監管不嚴,心懷不軌的人們看到這個漏洞後,考取資格證,甚至用其他證書濫竽充數,本著少利多賺,只求「牟利」的宗旨為受訪者做諮詢,而他們實際能力不足,使得受訪者二次創傷或感覺被騙,從此對整個行業存有偏見。

在心理諮詢行業發展的十幾年間,各類培訓證書應運而生但其中虛假宣傳、無法認證等問題讓整個行業更加混亂,矛盾進一步加深,甚至可能劣幣驅良幣。

到2017年9月22日,人社部公布的最新《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中,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被正式取消。

準入通道雖被堵住,可因心理諮詢引起的糾紛依然因為沒有相關法律法規束縛的現狀而無法得到整頓。

行業的混亂和魚龍混雜,讓人們認為專業的諮詢師就像一些人遇到的行業渣渣一樣,就是「花錢陪聊」、「騙子神棍」,普遍負面印象再一次加深。

02

外文化和認知差異,使大眾對心理問題存在偏見

對心理諮詢行業的普遍認知差異在於東西方文化和思想差異

西方的科學和文明,多是基於實踐統計和實踐,其心理學的發展和完善,而中國文化,建立的初始都有一以貫之、形而上的思想基礎。

在思維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偏保守,是基於事實,憑藉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

這就導致了大眾對於新興事物認識不全面,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階段,不易接受。

除了思想基礎和思維方式的不同,社會認知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性騷擾新聞的微博討論區裡,一位網友這樣說:

以前心理有問題的人都不敢去看醫生總覺得這樣就不正常和周圍人感覺格格不入甚至現在也是,感覺去心理諮詢就特別...咋說...反正那種感覺 因為我就是好不容易現在人們對心理學理解了,而且人們需要它的時候更多了,結果...

社會上確實普遍存在對心理問題談病色變的負面刻板印象,甚至存在偏見和歧視。

例如,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很危險;厭惡、害怕心理疾病患者,認為他們是「神經病」;會躲著他們,並告訴別人離他們遠點

社會給有心理問題的人打上了一個「變態、不正常」的烙印,被當成低人一等的存在,當患者自己也接受了這種設定時,便會產生病恥感。於是,羞於啟齒之下,更讓行騙者有機可乘。

社會觀念文化上的傳統認知,讓更多潛在患者失去對心理諮詢和治療行業的信任,對心理諮詢行業失去理解。

03

媒體的汙名化傳播

媒體作為「第四種權力」,對新聞輿論的引導至關重要。然而,每一則新聞都具有天然的導向性。在報導客觀新聞時,由於編輯記者會無形中流露出自己的主觀傾向,發表出來的新聞便自然帶有傾向性,影響受眾對具體事實的評價,這樣就產生了對這個事件認識的導向。最近幾年,關於行業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精神失常、威脅、公開隱私、不堪入目、傾家蕩產等詞眼,讓大眾在閱讀新聞的同時,潛移默化的認可作者個人帶有的導向。

可以說,在負面曝光及大眾普遍認知下,行業「不靠譜」形象深入人心。

負面形象,也疊加了大眾內心的成見系統,於是,在一些熱點事件中,大眾表現出對當事人或當事群體不分青紅皂白地批駁譴責。

寫在最後

在社會學的研究中,「汙名化」被認為是一種社會風險,其造成的偏見和引起的民眾的憤怒會成為影響社會穩定、造成社會不公正的重要因素。

「汙名化」和社會的負面認知,對心理疾病患者來說,也會讓他們躊躇不前、錯失幹預最佳時機

在負面新聞中,需要理性看待的是,不管在哪個行業,都有先驅者,也有敗類。不能一概而論

目前,我國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和心理障礙的患者多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就有3000萬人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

但是,我國經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心理諮詢專業人員數量非常匱乏,國內僅有6000多名每100萬人口只有4.6個心理諮詢工作者

在各類心理疾病導致抑鬱、自殺、弒父弒母等一系列悲劇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各界對大眾心理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專業心理諮詢人員的需求亦越來越強烈。

心理諮詢行業講究「助人自助」。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不但具有夯實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完善的溝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一顆熱忱、平和、善念助人的心。

行業的發展,不僅僅需要相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更需要每個從業者嚴格遵守底線。

缺乏基本的道德和責任,藉助職業角色之便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是一種非常惡劣的行為,會遭到全行業的鄙視和全社會的唾棄回顧歷史,網際網路行業初生之際,也伴隨著魚龍混雜和良莠不齊。

然而,只要行業總體在向上發展,每個個體在規範自我,退潮之後總能發現誰在裸泳。科普1:如何找到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區分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

心理諮詢主要側重於諮詢,還沒有達到病理的程度。心理諮詢可以解決一些工作、生活中的煩惱,不會下診斷,也不會開藥。而且還會有些心理測試,幫助指定職業規劃等等。

尋找途徑

網際網路心理諮詢平臺,部分高校面向社會的公益諮詢,精神科醫院(如果你沒有達到精神性疾病的程度,醫生會幫你推薦心理諮詢),諮詢師的個人網站,當地諮詢機構。

判斷專業能力

合格的諮詢師至少受過1年的心理諮詢訓練。包括:諮詢項目,臨床心理學的碩博項目,心理諮詢的長程培訓項目。

資格認證

很多部門都會下發相關的證書,比較有參考價值的是: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註冊系統的認證,例如: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

接受督導情況

通常,從業不滿5年的諮詢師會和一名更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定期會談,以便對其諮詢工作進行指導。就診前,可以詢問諮詢師接受督導的情況。持續接受穩定的督導是諮詢師專業性的一種保證。

科普2:心理諮詢師職業道德準則

與來訪者的關係

[3]心理諮詢師要清楚的了解雙重(或多重)關係(例如與來訪者發展家庭的、社交的、經濟的、商業的或者親密的個人關係)對專業判斷力的不利影響及其傷害尋求專業服務的潛在危險性,避免與來訪者發生雙重(或多重)關係。在雙重(或多重)關係不可避免時,應採取一些專業上的預防措施,例如籤署正式的知情同意書、尋求專業督導、做好相關文件的記錄等,以確保雙重關係(或多重關係)不會損害自己的判斷並不會對來訪者造成危害;

[4]心理諮詢師不得與當前來訪者發生任何形式的性和親密關係,也不得給有過性和親密關係的人做心理諮詢。一旦業已建立的專業關係超越了專業界限(如發展了性關係或戀愛關係),應立即終止專業關係並採取適當措施(例如尋求督導、轉介等);

[5]心理諮詢師在與某個來訪者結束心理諮詢關係之後,至少三年內不得與來訪者發生任何親密或性關係。在三年後如果發生此類關係,要仔細考察關係的性質,確保此關係不存在任何給來訪者造成傷害的可能,同時要有合法的書面記錄備案;

本文作者:Carmen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壹心理學院Pro

相關焦點

  • 心理醫生涉嫌性騷擾,職業倫理都不要了嗎
    作者:西蒙  日前,一位山東18歲女高中生舉報心理醫生聊天「曖昧不堪」,很快成為輿論場上的熱點話題。不少網友在對涉事醫生強烈指責的同時,也十分關心受害者的心理狀況。
  • 青島市立醫院心理醫生騷擾18歲女患者被降職、降級
    7月9日下午,青島市立醫院發布通報,18歲女網友發微博舉報青島市立醫院醫生張某某向其發送不雅微信,情況屬實,決定處罰:張某某留黨察看兩年,專業技術職務由中級11降為初級13,調離臨床崗位。沒有像中山大學教師王某某一樣因教學中曝出不雅微信而被解聘,醫院本著治病救人的原則,希望這位年輕的醫生吸取教訓,在哪裡跌倒在哪裡爬起來。不過,微博網友昨晚23:08再次曝出更為露骨的當事醫生和18歲女患者的微信聊天內容,尺度之大,令人吃驚,有的字小編不得不打馬賽克。
  • 青島一名心理科醫生被女患者舉報!醫院通報:發送不雅信息屬實
    此前報導:山東18歲女高中生舉報心理醫生聊天「曖昧不堪」 醫院:涉事醫生已停職7月2日,一位女網友在抑鬱症超話裡發布微博稱「被心理醫生這樣算是流氓吧,想舉報他的話,該怎麼做??7月3日,紅星新聞記者聯繫到這位網友小雨(化名),得知其是一位高中生,因患有抑鬱症前往山東青島市市立醫院治療,卻沒想到接診心理醫生的聊天話題越來越「偏」,「會把話題往性上面聊」……事發後,山東青島市立醫院官方微博回應,關於網友微博反映我院心理科醫生張某某與患者微信交流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醫院高度重視,已責令當事醫生停職
  • 被已婚心理醫生性騷擾,自覺見不得人的抑鬱症患者,你為什麼羞愧
    一名網友發帖,稱自己被心理醫生「流氓」對待。她在微博上說:這名心理醫生32歲,已有家室,剛剛有了孩子,而自己今年才18歲。在兩人微信聊天過程中,醫生說了很多「齷齪的話」。當她明確表示不要聊相關話題時,卻不管用,她感覺到很噁心。女孩想向醫院舉報醫生的行為,又怕醫院袒護;如果報警,怕留下抑鬱症的檔案。
  • 漫·議 |心理醫生性騷擾患者,自身陰暗何以治病救人
    18歲青島市女中學生小雨因為感到心理抑鬱,前往青島市市立醫院心理科看醫生,誰知從此噩夢不斷,時常收到為她看病的心理科醫生發來的內容曖昧露骨、不堪入目的信息。7月9日,青島市市立醫院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布通報,對利用職務之便,向患者發送不雅信息的心理科醫生張某某,給予留黨察看二年、降低崗位等級、調離臨床工作崗位處分。  女中學生去醫院是向心理醫生求助的,需要醫生幫她解決心理上的困惑。結果病沒治成,反倒遭遇了心理醫生的騷擾,讓患者本來就很脆弱的心理雪上加霜。
  • 心理醫生真的有用嗎?
    《白皮書》數據顯示,目前,73.6%的城鎮居民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城鎮居民有 16.1%,心理完全健康的城鎮居民僅為 10.3%。同時,城鎮慢病人群心理問題伴發率極高,心理健康的僅有5.1%。回想看看,多少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的人,因為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分析和治療,從而演變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的呢?
  • 青島市市立醫院心理醫生騷擾抑鬱症女患者?官方回復來了
    魯網7月3日訊 7月3日早晨,青島市市立醫院官方微博發布消息,關於網友微博反映我院心理科醫生張某某與患者微信交流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醫院高度重視
  • 浙大醫學博士被指出軌多名女患者:作為醫生,能愛自己的患者嗎?
    醫生與患者,能戀愛嗎? 此次新聞所引發的更深層次的思考,是一個直擊眾多醫療從業者敏感神經的問題:作為醫生,愛上自己的患者,有錯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來看看影視作品之中是如何描繪這樣的感情的。
  • 青島市立醫院心理醫生騷擾女患者 醫院:留黨察看 降崗位等級並調離
    央廣網青島7月10日消息(記者王偉)7月9日,青島市市立醫院針對心理科醫生涉嫌騷擾女患者一事作出處理決定,該醫生被留黨察看二年;降低崗位等級並調離臨床工作崗位。7月2日,有微博網友發帖反映稱,青島市市立醫院一心理醫生向其患者發送不雅信息,患者多次對其表示方案但仍未能阻止該醫生言語騷擾。7月3日,青島市市立醫院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布消息,表示已責令當事醫生停職、配合調查。醫院已成立調查組,對有關情況進一步調查核實,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 抑鬱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病恥感」和「自我汙名化」
    因而,心理疾病的患者往往有很強的「病恥感」,覺得自己生病就是一種「恥辱」,一種無法對外界言說的東西。這種「病恥感」繼而影響著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求助之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不同領域的學者開始了對精神疾病病恥感現象的研究,病恥感的概念變得多樣化,內容也更加豐富。
  • 南加大「狼醫」事件引眾怒 留學生如何自保防性騷擾?
    一位受學生信任的醫師竟然將魔爪伸向學生,借婦科醫生職務之便,對女患者進行性騷擾,其中受害的亞裔女生所佔比例最高。這位醫師在南加大校醫保健室從業近30年,惡行不斷,但東窗事發卻是在近日。過去多年來,有多少女生慘遭性侵,又有多少人在被傷害之後選擇沉默?屢見報端的海外留學生安全問題,在引人憤慨的同時,該如何防患於未然?
  • 南京看心理醫生多少錢
    如果你有見證過,你會知道沒有什麼是比心理疾病更折磨人的,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有了疾病就要去看醫生。看醫生肯定就很關心費用,那麼,南京看心理醫生多少錢?
  • 女患者稱麻醉過程中被男醫師猥褻,網友:為什麼沒有護士在場?
    因為不堪回首,小魚決定起訴,與性騷擾的不正之風鬥爭到底。然而在舉證的過程中卻發生了一系列問題。醫生到底有沒有性騷擾?事件的最大爭議在於,醫生到底有沒有對小魚進行性騷擾。對此,有不少網友和執業醫師表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需要聽心肺,男醫生都不應該單獨對女患者進行操作,即便是體檢,若對方是女性,男醫生也需要在家屬或者另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進行。
  • UNSW華人學生假冒醫生,不戴手套摸女病人下體!女性婦科檢查如何...
    因為它往往伴隨著性侵者的惡魔嘴臉和被性侵者的心理傷害,還有輿論的針對壓力。尤其在男性醫生對女性做婦科檢查時,有的觸摸是難以避免的,但這個觸摸,如何是檢查,如何是性侵,很多女生都分不太清楚。UNSW華人學生假冒醫生,被控不戴手套摸女病人下體! 近日,UNSW一個華裔醫學生,被控假冒醫生,未經同意就裸手給一個病人做侵入性婦科檢查。
  • 濟南性治療師:因「性」被誤讀 從業者九成多是女性
    她們大多形象甜美,聲音動人,或許這更有利於引導患者進入一個理想的情景中。在這裡,患者們的想像被最大限度寬容。  這是個備受爭議的行業。從業者遊走在法律與倫理的灰色地帶,挑戰著傳統和人們的眼球。一份高昂的收入是對她們的慰藉或褒獎。  每個療程費用最少3萬  袁汝紅所在的機構隱匿在杭州市區的僻靜街道,用刻意的低調為前來治療的患者們營造一種安全感。
  • 心理專家通過這3點助新冠肺炎患者走出心理焦慮。
    心理醫療隊隊員,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張燕介紹,大多數新冠肺炎患者的焦慮都反映在了軀體上,比如頭暈、血壓上升、肌肉抽搐等症狀。這時,心理醫生會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幫助新冠肺炎患者緩解:1、用藥物和心理危機幹預方法
  • 混亂的心理諮詢市場:「看完心理醫生後,我傾家蕩產了」
    很多科普文章都有講到,抑鬱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一般的情緒問題,身邊親友的安慰開導解決不了問題,應該及時看心理醫生。 殊不知,找心理醫生,也可能會把抑鬱症患者推入另一個火坑。
  • 網傳浙大女博士因教授性騷擾自殺,悲劇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8月17日,一位自稱是浙江大學博士生王曉蕾的母親在網上發文,稱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教授戴飛在2016年到2017年間,多次對自己的女兒王曉蕾進行性騷擾;王曉蕾不堪忍受,出現嚴重的精神心理症狀,並在2018年跳樓自殺。對於這名母親的說法,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一位負責人稱戴飛確實因為這件事接受過學校的處分。但至於是不是性騷擾,該負責人只說「缺乏確鑿的證據」。
  • 心理醫生另類開導女高中生,溝通時故意往性上聊,直言「想佔有你」
    7月6日,據紅星新聞報導,近日,山東青島一名18歲的女高中生在網上發文稱,自己被32歲心理醫生性騷擾。截圖顯示,該心理醫生對女生表示,"如果哪一天,我真控制不住佔有了你,事後,你會不會生氣,發火?",女生認為,醫生的行為對自己構成性騷擾,但該醫生解釋"可能我說話的方式不對。"
  • 地理答啦:都說醫者不能自醫,那心理醫生能夠發現並治癒自己的心理...
    作為一名受過職業訓練的心理諮詢從業人員,感知情緒和管理情緒,是心理從業者的基本素養,所以自己心理出了問題,自己出現心理疾病,自己應該是能夠意識到的。也可以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適當的自我調節,減輕或消除情緒或心理上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