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病恥感」和「自我汙名化」

2021-03-03 上海山丘心理諮詢工作室

一直以來,

精神與心理問題的汙名化現象十分嚴重。

媒體容易粗暴地將一些行為歸因於當事人的精神與心理問題,

而忽視背後更錯綜複雜的因素。

大眾也容易對精神與心理類問題以偏概全。

最可怕之處在於,

無論那猜疑、嫌棄、不信任的目光是來自他人還是自己的內心,

對精神和心理問題的歧視、偏見與汙名,

都會阻礙我們直面問題,

使我們被傷害的更久。

 如影隨形的病恥感 

生活中,人們普遍在內心深處都更能「原諒」自己生理上的疾病,因為身體好像並不完全應該是受自己控制的;而心理上的「疾病」則不然,人們常認為心理應該是可以被調控的:我應該能掌控我自己的心理、情緒、想法等。

因而,心理疾病的患者往往有很強的「病恥感」,覺得自己生病就是一種「恥辱」,一種無法對外界言說的東西。這種「病恥感」繼而影響著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求助之路。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不同領域的學者開始了對精神疾病病恥感現象的研究,病恥感的概念變得多樣化,內容也更加豐富。

Corrigan和Link對精神疾病病恥感概念的研究應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研究。

Corrigan對病恥感概念的研究主要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去開展的,認為作為精神疾病病恥感的核心表現,其認知和行為特徵包括三個方面:社會刻板印象、偏見以及歧視。社會刻板印象是指整個社會對精神疾病的一種固化的認知,而偏見則是社會刻板印象在認知和情感上表現出的結果,歧視則是偏見在行為上表現出的結果。

Link則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去描述精神疾病的病恥感,「當被貼上標籤,刻板印象、孤立、地位喪失和歧視這些過程發生時,羞恥感就出現了」,這也可以理解為Link對病恥感概念定義的五個元素。

Yang LH(2007)在西方國家現有的精神疾病病恥感理論基礎上,首次闡述了病恥感理論在華人社會文化中的發展,Yang先描述了三種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產生病恥感的機制:直接對個人的歧視、患者對負性的刻板印象的內化及社會制度上的歧視。在此基礎上,作者探討了孔子學說,「面子」以及中國傳統的對精神疾病輕蔑的態度對病恥感的影響,揭示了在華人社會患者的病恥感體驗可能更加強烈。

 求助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汙名化源於對某一群體的某一特徵,進行偏負面的抽象處理,而遮蔽他們的其餘特徵。久而久之,這種「標籤」就變成了該群體的對應物。我們對心理疾病往往比對生理疾病,就有著更強的汙名化。

「汙名化」難以改變的基礎是人對死亡以及任何帶有疾病色彩的事物的恐懼,但經過更多的溝通、教育和了解,可以減少人們以偏概全,或者說錯誤的汙名化認識。

「自我汙名化」就是一個人認同了社會上對這個群體的偏見,真的認為自己具有某些消極的特點。抑鬱者的主要特徵是:情緒低落,對自己的評價很低。這種自我評價偏低和自我汙名化是有密切聯繫的,同時,這也體現了抑鬱者對自己的不接納。

抑鬱者會想:「我現在情緒如此地低落,是我調控自己、管理自己的失敗;我不能夠讓自己有效地工作學習是我管理自己的失敗。」這種自責,其實是「過多地賦予自己責任」,這與自我汙名化有密切聯繫。它會導致更加情緒低落,更不希望被別人知道自己的情況,從而阻礙了求助之路。

一項研究顯示,在抑鬱的患者中只有30%多的人願意求助。而事實上,求助的意願和抑鬱的程度是有關的,抑鬱的程度越嚴重,一個人越不願意去求助,這就是更大的風險。還有追蹤研究顯示,病恥感越嚴重,抑鬱的狀態也會發展得更嚴重。

從某個角度來說,病恥感本身就和抑鬱症狀緊密結合,幾乎可以說是症狀裡的一組特徵。當一個人處在抑鬱狀態中,人際交往上會比較退縮,不太願意見人,不太喜歡參加各種活動等。這時,他會覺得更孤獨、更缺乏支持,然後情緒可能更低落。同樣,當一個人感受到病恥感,他會較少地吐露自己的問題,無論是找親友還是專業人員的可能性就比較低。

人是社會的動物,來自於親人朋友,還有專業資源的支持,對心理健康作用是非常大的。「我擔心別人會恥笑我」、「我覺得和人打交道好累」,這些負面的人際期待都不利於抑鬱的好轉。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患上抑鬱是一件丟人的事情時,TA會覺得無論是去看精神科的醫生,還是服用藥物,還是看心理醫生都是反過來證明自己有病……這些治療過程就被理解成是負面的確認:我在治療,所以我有病。

必須強調說這種邏輯是錯的,很多研究顯示,很多人病得越重越不求助。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人能求助,治療的時候能聽醫生的話,這是一種能力。但是如果一個人把這種治療的過程當作是證明我有病的過程,治療得越久證明我越有病。那麼這種心態會極大地損害治療的效果。所以說自我汙名化影響治療療效。

有些人會藉口說:我覺得自己可以處理好自己的問題。這其實是一種藉口,內心深處覺得心理問題不能依靠別人來處理,如果依靠別人來處理就證明自己很失敗。

有些人的求助障礙不在自己身上,而在於社會汙名,在於家庭。有時候,父母可能堅定地認為抑鬱症的孩子沒什麼問題,一旦縱容和誇張其問題,會讓孩子藉機更嬌氣等。家屬否認抑鬱,一部分是因為恐懼擔憂,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生活得比較簡單,很少去多想煩心的事,對自己和他人的負面情緒比較遲鈍。

在求助障礙方面,一個人的教育程度越高,越願意開放性地接受一些新事物,越願意廣泛地利用有效資源。

在性別上,女性會更樂於求助,男性會更拒絕求助。這可能和社會上對於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有關,男人需要像硬漢,有淚不輕彈。所以更多的男性接受了這種社會刻板印象的暗示,他們更難以放下自己的面子來面對困擾。

同時,汙名化在社會層面上會造成一種廣泛性的壓力。有時候,如果身邊有一些狹隘缺乏同情心的人,確實會給抑鬱者帶來很大的人際壓力。

 走出沉默,擺脫歧視 

一位曾經被精神疾病折磨長達七年時間,經歷了對外沉默,強顏歡笑,再到住院、找諮詢師、藥物使用、在中國治療和美國治療等歷程的患者,從自身經歷出發,談到自己多年的沉默是如何影響了自己的治療和恢復,自己如何在潛意識層面自我歧視,而他在走出來後,又是如何意識到這種歧視的。

他說:「一個人得病,已經夠糟了。可能因為從前家裡不好的過去,加上生活的壓力種種,得病了。但是得病之後再給自己扣一個」不堅強,丟人「 的帽子,就更慘了。然後我們開始讓自己堅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由自主的會去逃避這種疾病所帶來的汙名。難道不是嗎?痛苦本身非常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對痛苦的逃避。

這位朋友提出了自己的暢想:「我堅信,一個更好的社會會到來。在那裡,將不會有家長因為孩子有病而說她,將不會有老師因為學生有精神病而排斥他。在那裡,不會有孩子再像我一樣每天晚上撞牆然後第二天裝快樂。在那裡,所有患者不會因為害怕有色眼鏡而保持沉默。在那裡,精神病將不會再是一個罵人話。在那裡,那些患有嚴重精神病的人將會被社會所接受,從而過上一個有尊嚴的生活。在那裡,一個孩子會因為開放的環境而得到儘快的治療,不會像我一樣,因為偏見而丟失最好的年華。

 重新找到自我價值的過程 

一個人處於抑鬱狀態時,會覺得自己非常失敗,那麼他就需要問自己:你真的很失敗嗎?有哪些證據證明我工作很失敗、做人很失敗?有哪些證據證明我其實做人還有可取之處等?

經過這種不斷地反覆核心訓練,他慢慢地就會更能比較客觀地看待現實,找到自己的自我價值,慢慢走出抑鬱。

這就是認知行為療法。它的核心是讓一個人學會去覺察自己在一些感受和行為背後的想法,然後形成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評估和檢驗的習慣。

除了認知行為療法外,我們還可以做的是在適度安全的範圍裡進行一些有勇氣的嘗試。事實上我們所做的行為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感受。當我們越是不敢去跟別人講自己的實際情況,我們就越暗示自己「真實的我,是別人無法接納的,也是我無法接納的」。但當你能夠向別人吐露自己的情況,特別是負面信息時,其實你在傳達「我雖然有缺點,但我仍然是有可愛之處的」,或者說我不擔心我的缺點會使我失去這個朋友,也不擔心這個缺點會使我無法接納自己。

建議可以在適度安全的範圍裡告知一些朋友或者親人自己的情況,表達一些內心的真實感受。也可以選擇心理諮詢師得到專業傾聽與反饋,你這樣做就是一個很有勇氣的嘗試,同時也在給自己積極的暗示。

從社會層面來講,降低汙名化,最主要有賴於信息的溝通,交流的積累,更多地接觸這個群體。

汙名化對應的群體都需要更多地被了解。這裡媒體會有很大的作用,更多深度真實的抑鬱者的故事,有利於大眾深入的了解抑鬱症,同時能減少刻板印象。比如說很多人都知道崔永元,他說出來自己曾患有抑鬱症,做了很多科普工作,降低了一些人對抑鬱的汙名化。再比如說趙向陽,他走出抑鬱後自己創辦公眾號,來宣傳抗擊抑鬱症等。

英國著名影星凱薩琳·澤塔-瓊斯就曾不堪負荷罹患躁鬱症。在2011年住院受治療的她,出院之後仍持續的服用藥物控制病情。向來注重隱私的凱薩琳麗塔瓊斯,卻意外地在接受治療的隔年,向外界公開她的病情,而她也希望藉由自己的例子,可以讓有類似精神狀況的人們可以不被誤解,並積極地去接受治療。

一些好的知識,甚至是好的比喻也有利於減輕汙名化的現象。有些人會把抑鬱比喻成像感冒,像一朵情緒的烏雲。這些比喻能夠讓人們覺得抑鬱更加平常,而不是洪水猛獸。確實抑鬱本身並不是洪水猛獸。

期待將來有更多體會過抑鬱的人拍出電影、寫出書、寫出散文,更多地分享自己的內心。這樣子是有利於社會把這件事情看得更加的日常。在做這些事時,需要抑鬱者的自我接納,做這件事本身也有利於自我接納。

轉載自公眾號:psycexpress

抑鬱已經是非常普遍現象。

面對抑鬱,

我們要做的不是抗拒,

而是接納和轉化,

別再擔心自己「異於常人」,

更別因此耽誤了治療,

第一時間尋求專業的幫助總是沒錯的。

點擊此處

查看諮詢師列表

選擇山丘,

陪你共度一段人生旅程。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心理諮詢師詳情。

相關焦點

  • 抑鬱症不是「矯情病」,正確防治抑鬱症
    據央視報導,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有人認為抑鬱症是「矯情、抗壓能力差」的表現,無法與抑鬱症患者們的痛苦、孤獨感同身受。英國首相邱吉爾形容抑鬱症「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抑鬱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病恥感」和「自我汙名化」。
  • 抑鬱症本身不可怕,怕只怕用「抑鬱」畫地為牢
    其實抑鬱症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人「畫地為牢」,一個人單槍匹馬的作戰2.多出去走走,不要把自己悶在家裡,去外面舒展自己,吃點自己喜歡的食物,多和周圍的朋友和家人聊聊天,多交流,用新鮮的事情來充實現在的生活。3.多運動,適當的增加運動,做些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對我們緩解有大很大的幫助。
  • 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心理問題的恐懼
    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心理問題的恐懼 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心理問題的恐懼,現在人們生活質量提高了很多,很多心理追求也在變化,出現心理問題的逐漸增多,其實面對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恐懼心理,恐懼行為本身是正常的
  • 抑鬱症究竟有多可怕?
    悲劇發生了,女兒和父親最終都離開了人世。15歲的孩子為何會從高樓一躍而下?據悉,這個孩子患有抑鬱症,情緒低沉。在跳樓之前,家人也曾發現她胳膊上劃的傷痕。15歲的年紀,原本應該背著書包,上著學,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嚮往,卻無奈的深陷抑鬱症的困擾之中。抑鬱症不是身體疾病,但它是心理疾病,而且比普通的身體疾病更加可怕。
  • 抑鬱症,真的不可怕
    前段時間看了一篇關於抑鬱症的帖子,就是之前被航空公司拒載的那個女孩兒。2019年我「有幸」得過抑鬱症,因此我感同身受。我曾嘗試過去傾訴,但換來的卻是不理解。他們對我說:「我看你是我認識的人裡活的最瀟灑的那一個了,父母在外地,你幹什麼都可以,沒人管你。」我看了看他,然後笑了笑,那幾個字終究還是沒有說出口。抑鬱症有多難熬呢?
  • 關於抑鬱症,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自我調節和心理諮詢疏導是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抑鬱症失去生命,抑鬱症似乎變得可怕,但抑鬱症其實並不可怕。&34;秦靜主任指出,如果出現情緒低落、長期失眠、軀體不適、認知障礙、有自殺傾向等抑鬱症的危險信號,可以採取積極暗示、適當宣洩、轉移注意、和家人充分溝通、尋求專業幫助的方法給予解決。
  • 抑鬱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抑鬱打敗的你。抑鬱症的10個前兆,要看看
    抑鬱症,是真的很可怕。可怕到什麼程度?就是在外人看來,他有說有笑,嘻嘻哈哈,跟其他人沒有什麼區別,但是當他在夜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獨處的時候,他的情緒就開始了,難過、遲鈍、乏力等等一擁而上,甚至懷疑人生,懷疑自己,懷疑全世界。那麼,抑鬱症,應該怎麼判斷?十個前兆,你應該了解。
  • 青少年抑鬱症很可怕,但也沒有那麼可怕
    其中,與學生有關的有兩項:一是把抑鬱症情緒篩查加入了高中和高校的學生體檢項目,二是要求青少年教育,也就是學校教育配備心理健康老師、增設課程等。具體如下:應該說,青少年教育是預防青少年抑鬱症最好的措施。上邊方案中寫道:「每學期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授課,指導學生科學認識抑鬱症」。我讀到這句話,頭皮就發麻,這就類似於在高速公路上設置標誌牌,告訴你此處事故多發,或者水庫邊設置提示水深嚴禁下水。這種教育並不能在孩子的內心建立起真正自覺的防線,因為抑鬱症也不是孩子想要的,更不是他們想得就可以得,或者不想得就可以不得。
  • 抑鬱症可怕,不懂關懷更可怕
    活著還是死去,這是抑鬱症患者的終極問題。我接觸過2名抑鬱症患者,他們的症狀絕不僅僅是情緒低落這麼簡單。其中一個抑鬱症患者曾對我說,有一天早晨4點多,突然腦子就爆發了一個念頭,就是去死,然後他就瘋了一樣衝上窗臺,多虧同宿舍看護的同事及時拉回。之後他說,他極度害怕,非常恐懼,後來經過藥物加量,一定程度控制住這種死亡念頭。
  • 普通人對抑鬱的誤解,比抑鬱本身更可怕
    人的性格,我們普遍把它們分為內向和外向,其實不少人都在兩者之間,既不拒絕社交,也不過分積極。內向的人確實更容易患上抑鬱症,下面一些細節的之處是抑鬱症患者的共性。1.過於內向孤僻內向的人不善於表達,所以習慣將心事藏在心裡,積壓大量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絕望、焦慮、狂躁的表現。
  • 世界精神衛生日,抑鬱症並不可怕,暖心文案一直陪伴在你心裡!
    昨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一個你可能並沒有怎麼聽說過的日子,但是對於患有抑鬱症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可以讓世界上更多人認識自己的一個日子,也是自己認識自己的一個日子,這一天,我們需要給予他人關懷與溫暖,無論他過好與壞,但是我都希望你可以對你身邊你在意的人問候一聲:「最近,你還好嗎?」
  • 全球共有4億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可怕也可治
    在這半年內發生在我們身邊的4起悲劇令人痛心和惋惜。它們有一個共同點,皆涉及抑鬱症。好可怕的抑鬱症!短短的半年時間裡,記者所見所聞的就先後有4 人涉及抑鬱症而辭別人世,甚是惋惜!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抑鬱症到底是何種疾病,竟能讓人如此決絕。就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一探究竟。抑鬱症是何物?懷化市第四人民醫院的醫生伍建紅介紹,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屬精神科範疇。
  • 15歲女孩抑鬱症跳樓,42歲父親一塊離世:抑鬱症究竟有多可怕
    悲劇發生了,女兒和父親最終都離開了人世。15歲的孩子為何會從高樓一躍而下?據悉,這個孩子患有抑鬱症,情緒低沉。在跳樓之前,家人也曾發現她胳膊上劃的傷痕。15歲的年紀,原本應該背著書包,上著學,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嚮往,卻無奈的深陷抑鬱症的困擾之中。抑鬱症不是身體疾病,但它是心理疾病,而且比普通的身體疾病更加可怕。
  • 抑鬱症患者帶你了解,抑鬱症的可怕之處是什麼?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全世界大約有將近3.5億人患有抑鬱症,與此同時因為抑鬱症所自殺的人已達到了百萬之多,前段時間有一位網友問我:「抑鬱症這種疾病的可怕之處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我之前有給大家解答過,患上這種疾病的人非常的痛苦,疾病其實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這種疾病所帶來的痛苦,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位患者的自訴吧。
  • 對抑鬱症的汙名化還要持續多久?
    痛心的是仍然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抑鬱症患者,甚至為其貼上「無病呻吟」的標籤。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抑鬱症被汙名化的時代。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為初級階段,歸屬需求和尊重需求為中級階段,自我實現需求為高級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實現需求是人們畢生都在追求,卻難以實現的目標。
  • 另一種可怕的亞健康:輕度抑鬱症
    有些證據表明,抑鬱症和遺傳有關係。那麼有什麼能夠解釋為什麼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呢?所以更多的人認為,抑鬱症是一種可怕的亞健康,是一種心理疾病。 輕度抑鬱症以持續的心情低落為特徵。在情緒方面,心情壓抑、鬱悶、沮喪,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對前途悲觀失望,病前的精神創傷常盤踞在腦中,以致精神不振,腦力遲鈍,患者為此感到羞愧和內疚。
  • 抑鬱症離我們有多遠?
    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卻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社會對精神疾患的歧視是影響治療的因素之一。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已成人類第二大「殺手」…每年大約有100萬人因為抑鬱症自殺, 張國榮、陳琳、喬任梁……皆因抑鬱症而選擇結束了生命!還有更多抑鬱症患者選擇無差別殺人,嚴重危害社會公共安全。
  • 抑鬱症一定情緒低落?狂躁抑鬱症才是更可怕,警惕這幾個特徵
    在我們印象中抑鬱症就是情緒不好,心情低落。但是最近看了奇葩大會可樂女孩的故事才知道還有一種比抑鬱症更可怕的狂躁抑鬱症,為什麼說更可怕呢?因為抑鬱症作為精神方面的的一種疾病已經非常不容易被確診了,而狂躁抑鬱表現為短暫的興奮與低落交替更不容易被重視。
  • 防治青少年抑鬱症 從認識「糾偏」開始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同時,一項囊括38個項目,歷時18年的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鬱發病率在23.8%左右;抑鬱症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社會高度重視、廣泛關注和積極應對的時候了!
  • 抑鬱症,無感比無知更可怕
    最可怕的是在痛苦多年後,直接自殺的情況,因為他們都沒有給自己問診的機會,也沒有給專業人員幫助自己的機會。伴侶無感:人說一丈之內才算夫。丈夫和妻子是親子關係後人最重要的依戀形式。丈夫不知道什麼是抑鬱也沒關係。只要對妻子有感就肯定能覺察出她的變化:曾經溫柔文靜如她為什麼變得歇斯底裡,為什麼說重一句就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