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綜述 | 靶向蛋白降解技術、優勢及局限性

2021-03-05 iDRUGS

▉ 原文信息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篇有關靶向蛋白降解(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TPD)技術的綜述文章,原文信息如上圖。本綜述全面概述了化學生物學和藥物發現的各種TPD技術,並從藥物化學家的角度分析了它們的優勢和局限性

▉ 前言

1975年,美國科學家Gideon Goldstein和同事從胸腺中分離得到一種由76個胺基酸組成的小肽。起初他們誤以為這是一種胸腺激素,但隨後發現這種蛋白質廣泛存在於組織和真核生物中,「泛素」(ubiquitin, 來自拉丁文ubique: 處處,到處)由此得名。1977年,HarrisGoldknof和Ira Bush在細胞周期的研究中發現,在染色體的組蛋白H2A中與其異肽鏈共價結合的分子即是泛素。次年,受到Goldberg等人關於「ATP依賴性的蛋白分解系統」等相關論文的啟發,Avram Hershko、Aron Ciechanover與Irwin Rose等從網織紅細胞中分離得到活性組分APF-1 (active principle in fraction 1),後來經證實APF-1與之前發現的泛素是同一種物質

此後,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們逐漸了解了人體內經泛素介導的蛋白降解途徑(圖1-a),即泛素通過E1(泛素活化酶)、E2(泛素結合酶)、E3(泛素連接酶)的多級反應與底物蛋白共價結合,隨後含有泛素標記的蛋白被蛋白質水解酶體(Protease)識別並分解2004年,由於Avram Hershko、Aron Ciechanover與Irwin Rose三位科學家在「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領域的卓越貢獻,被授予了諾貝爾化學獎。

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靶向蛋白降解(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TPD)技術,並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在化學生物學和藥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研究與應用。

圖1. a) 泛素介導的蛋白降解途徑;b) 細胞內天然蛋白質的降解方式;c) E3泛素連接酶複合體的結構。

細胞內天然蛋白質的降解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和自噬-溶酶體途徑 (圖1-b)。在E1、E2、E3酶的作用下,通過共價結合的方式蛋白質被打上泛素標記,隨後被細胞內的溶酶體分解泛素包含七個用於形成多聚泛素鏈的賴氨酸殘基(Lys6、Lys11、Lys27、Lys29、Lys33、Lys48和Lys63)。其中Lys48和Lys11介導連結的泛素鏈主要被蛋白酶體降解,而Lys63介導連結的泛素鏈則更易於通過自噬途徑降解。26S蛋白酶體能夠有效降解短壽命、可溶性的未摺疊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和多肽,自噬-溶酶體途徑則負責降解長壽命的蛋白質、不溶的蛋白質聚集體和功能異常的細胞器(變性的線粒體)。

泛素化是蛋白酶體降解和自噬降解的核心機制,而E3泛素連接酶是泛素化級聯反應的核心部分。人體中有600多種基因可以編碼E3泛素連接酶,且E3酶具有嚴格的空間與底物特異性,這有助於泛素化系統的特異性和複雜性。根據組成結構的不同,E3酶主要包括以下幾類:RING (really interesting new gene)型、Cullin-RING型、U-Box型和HECT(homologous to the E6-AP carboxyl terminus)型,不同類型的E3酶發揮著不同的泛素連接機制。其中,數目最多的超家族是Cullin-RING型E3酶,它們由四個主要成分組成(圖1-c):發揮支架作用的Cullin蛋白、與E2酶結合的RING finger蛋白、識別靶標的受體蛋白和將受體與Cullin蛋白連接的銜接蛋白。迄今為止,僅有1%的E3連接酶被發現,且開發的主要是Cullin-RING型E3酶在目前已被開發的Cullin-RING型E3酶中,按受體蛋白的不同主要可分為Cereblon (CRBN)、von Hoppel Lindau (VHL)、inhibitor ofapoptosis protein (IAP)和mouse double minute 2 (MDM2)四種。在人體中,這些受體蛋白與相應的內源性底物特異性結合併誘導它們的降解,平衡相關底物在胞內的含量。綜上,通過人為地對目標蛋白(protein of interest, POI)進行修飾或設計雙功能小分子,使受體蛋白與POI結合,隨後利用泛素-蛋白質降解系統降解POI的過程就是TPD技術。

▉靶向蛋白降解技術(TPD)的分類

圖2. 靶向蛋白降解技術的種類

如上所述,TPD技術主要分為兩大類(圖2):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POI進行定向修飾的降解標記蛋白(degradation of taggedtarget proteins)類,和設計雙功能小分子的降解非標記蛋白(degradation ofuntagged target proteins)類。

由於需要基因編輯技術的參與,這使得降解標記蛋白技術目前只能作為工具用於生化或醫學等領域的研究。與之相反,降解非標記蛋白技術僅通過雙功能分子連接受體蛋白與POI形成複合物即可使POI泛素化並隨之被降解,因此該類技術具有廣大的藥物開發的前景。本綜述評估了不同蛋白降解技術的特點,並歸納得到如上表格。

如表所示,目前最具發展潛力的TPD技術為PROTACs(Proteolysis-targetingchimeras) 和分子膠水(Molecular Glue)。

PROTACs,即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是所有的TPD技術中是最具有成藥可能性的。PROTACs一般由三部分組成:POI結合部分、Linker和E3酶受體蛋白結合部分(如上圖)。目前,靶向不同POI的PROTACs已被廣泛報導,如BRD4、BTK、BCR-ABL、PDEδ等。這些PROTACs主要使用沙利度胺類小分子(CRBN targeting)和羥脯酸類擬肽(VHL targeting)作為受體蛋白結合部分。

圖3. a) 100 nM的dBET1在18小時內能將MV4-11細胞中87%的BRD4降解掉,而差向異構體dBET1(R)則沒有活性;b) ARV-825在結構上與dBET1類似,就誘導BRD4降解而言,其效力比dBET1高10倍[1]。

基於PROTACs介導的蛋白質降解的巨大成功,由Arvinas®開發的兩種PROTAC,ARV-110和ARV-471已於2019年進入臨床試驗,分別針對雄激素受體和雌激素受體。由Arvinas®發表的人體內PK數據的結果顯示,它們的半衰期長達24小時甚至數天之久,預計將於2020年發布臨床療效數據。儘管PROTACs已表現出顯著的有效性,但是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解決。

1. PROTACs分子量一般在700~1200之間,這使得它們的透膜能力與(口服)生物利用度較差,且缺少如適用於小分子藥物的「類藥五原則」的預測模型,這使得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僅僅證明了所設計的PROTAC在細胞水平上對靶蛋白降解的有效性與抗增殖活性。

2. 與傳統小分子藥物不同,目前尚無有效的高通量篩選技術用於快速、大量地評估PROTAC降解POI的能力,只能通過細胞活性篩選或免疫印跡實驗等方法實現,這大大降低了開發PROTAC的速度與成功率。

3. 有文獻報導,僅僅改變linker的長度或結構就會對PROTAC的降解能力有巨大影響(圖 3),這或許是由於在泛素化過程中不同的E3酶和POI之間所需的空間距離不同引起的。鑑於目前仍沒有POI-Protac-E3酶複合物的晶體結構被解析得到,因此對linker部分的改造缺少指導方向。

4. 發現與E3酶受體蛋白特異性結合的底物具有偶然性,目前報導的PROTAC主要靶向CRBN與VHL,儘管CRBN與VHL是否會發生突變以及突變後是否對PROTAC有影響還是未知,但了解新的E3酶並開發相應的PROTAC具有重要意義,也面臨巨大挑戰

圖4. PROTAC研發過程所需的測試與篩選流程

此外,本綜述歸納並建議了PROTACs研發過程中需要進行的測試與篩選流程,如圖4所示。

分子膠水的原理其實與PROTAC相同(如上圖)。與PROTAC相比,分子膠水具有更小的分子量也更像目前常用的小分子藥物,但是分子膠水的發現也更具有偶然性,目前僅有少量分子膠水介導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被報導。

王少萌等[2],在試圖優化基於CRBN的MDM2雙功能降解劑時,通過對分子結構進行微小的變化,得到了能夠選擇性降解翻譯終止因子GSPT1的分子膠水。Nomura等[3]在對聚酮類天然產物manumycin的研究中發現,manumycin A與anumycin可以通過共價結合E3泛素連接酶UBR7與蛋白TP53,從而發揮抗增殖活性(引自公眾號「王初課題組」2020年6月29日文)。Ebert等[4]通過篩選得到了CDK抑制劑(R)-CR8,結果表明CR8的嘧啶並咪唑母核能夠與CDK12-cyclin K特異性結合,末端苯連吡啶則能很好地結合DDB1蛋白(銜接蛋白),從而形成CUL4-RBX1-DDB1-CR8-CDK12-cyclinK複合物並誘導cyclin K的降解。該研究表明,修飾結合靶標的小分子的表面暴露區域是一種合理的策略,可用於開發特定蛋白質靶標的分子膠水降解劑(引自公眾號「王初課題組」2020年6月14日文)。

總之,由於分子膠水的小分子性質和類藥物特性,分子膠水在治療領域的應用具有巨大潛力,但距離廣泛開發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  總結與展望

以傳統的「佔據學說」(occupation theory)為指導策略發現小分子藥物已經獲得巨大成功,但是由於人體內大部分蛋白缺乏結合口袋,使得許多蛋白成為了「undruggable target」。靶向蛋白質降解(TPD)技術通過劫持內源蛋白質降解機制來誘導致病蛋白質的耗竭或減少,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治療方法。由於TPD僅需要以中等的結合能力募集POI,而非高親和力的小分子,即可通過循環催化降解的方式分解目標蛋白,因此理論上也能夠降解這些「undruggable target」(主要包括轉錄因子、僅發揮骨架功能的蛋白等),具有巨大的藥用潛力。除此以外,TPD還是有價值的化學生物學工具,可用於驗證靶標並加深對蛋白質功能和細胞途徑的了解。

「鑑於生物製劑的成功和基於核苷酸的療法的新興進展以及即將到來的基因療法,小分子藥物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解決方案,以解決「undruggable target」的問題。TPD技術有助於填補這一空白,它提供了一種基於藥物化學方法的解決途徑,該技術可與過去幾十年中出現的許多新模式競爭。在該行業內,形成了類似淘金熱的氛圍,TPD是否能夠實現其較高的期望尚待觀察。但是,這絕對是在TPD技術的基礎上開展工作並積極塑造下一代小分子藥物的絕佳時機。」

參考資料:

[1] Toure M.,Crews C. M. Small-Molecule PROTACS: New Approaches to Protein Degradation [J].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16, 55(6): 1966-73.

[2]    Yang J.,Li Y., Aguilar A., et al. Simple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Converting a Bona fide MDM2 PROTAC Degrader into aMolecular Glue Molecule: A Cautionary Tale in the Design of PROTAC Degraders[J]. J Med Chem, 2019, 62(21): 9471-87.

[3]    Isobe Y.,Okumura M., McGregor L. M., et al.Manumycin polyketides act as molecular glues between UBR7 and P53 [J]. Nat Chem Biol, 2020,

[4]    SlabickiM., Kozicka Z., Petzold G., et al.The CDK inhibitor CR8 acts as a molecular glue degrader that depletes cyclin K[J]. Nature, 2020, 

相關焦點

  • 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0 14:29:15 美國史丹福大學Carolyn R. Bertozzi課題組發現,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 輝瑞(PFE.US)、羅氏(RHHBY.US)等大型藥企追捧 資本青睞 蛋白降解...
    靶向蛋白降解劑的設計和優勢   人體內的「泛素/E3泛素連接酶」系統是維持蛋白生成和降解平衡的天然系統,負責啟動對調節功能異常、摺疊或合成錯誤蛋白的銷毀。通常小分子抑制劑想要發揮作用,需要阻斷催化位點或者與能夠影響蛋白功能的「口袋」相結合。與之不同的是,靶向蛋白降解劑理論上可以與蛋白上的任何角落結合來驅動對蛋白的降解。
  • Cell:首個激酶組圖譜為開發靶向癌症相關激酶的降解劑奠定基礎
    對於希望利用一種強大的新技術來降解稱為激酶的細胞酶的科學家們來說,選擇可能有點令人難以作出。約有514種不同的蛋白激酶在人體細胞中工作,佔整個人類基因組的2.5%。了解其中的哪些蛋白激酶可以被降解,以及哪些藥物分子可以最好地執行這種降解,可能會加快開發靶向攻擊癌症和其他疾病中的激酶的治療方法。
  • 股價飆升95%,Arvinas全球首款靶向蛋白降解療法再獲積極療效數據
    12 月 14 日,專注於開發蛋白降解療法的美國生物製藥公司 Arvinas(Nasdaq:ARVN)公布了其在研 PROTAC 蛋白降解劑 ARV-471 和 ARV-110
  • HSP70降解澱粉樣蛋白的分子機制
    HSP70降解澱粉樣蛋白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4:31 海德堡大學(ZMBH)和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Bernd Bukau及其團隊揭示了人
  • 研究人員利用PROTACs技術實現從小鼠到恆河猴蛋白水平的快速降解
    該論文通過化學設計蛋白降解分子(PROTACs),快速、可逆敲低動物體內FKBP12蛋白,並首次成功實現恆河猴體內蛋白快速敲降。動物的基因敲除是常見的研究手段之一,常見的敲除手段如TALEN,Cre-LoxP,CRISPR-Cas9等是從基因水平進行敲除,RNA幹擾的方式則是從轉錄水平進行敲降。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共同設立創新蛋白降解藥物研究中心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訊,麗珠醫藥(01513)公布,該集團於 2020 年 8 月 24 日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所)籤署了《技術合作框架協議書》,為了加強科研機構與企業的技術合作,促進科技創新,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 30年的謎題終獲解,兩篇Science,揭示miRNA靶向降解機制
    參與 miRNA 裝配;同時 AGO 蛋白是 RISC 效應器蛋白,介導 mRNA 降解、去穩定作用或者轉錄抑制。此外,上述結果還證實 3' miRNA 修飾不足以觸發 miRNA 降解。通過免疫共沉澱等實驗,證實 ZSWIM8 複合體與 AGO2 存在相互作用。ZSWIM8 泛素連接酶促進參與 TDMD 相互作用的 AGO 蛋白降解,導致靶向 miRNA 釋放並最終降解。
  • 蛋白降解、別構抑制:小分子藥物改頭換面
    新聞事件今天蛋白降解先驅Arvinas公布了其雌激素、雄激素受體降解藥物ARV-471和ARV-110在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一期臨床的進展。ARV-471在14位ER陽性、平均接受5種療法進展後的晚期患者產生1例確認PR、2例未確認PR和2例SD,平均降解62%的ER受體。
  • 獲密西根大學獨家許可 亞盛醫藥-B (06855)引進PROTAC技術賦能新藥...
    該技術通過應用小分子化合物招募細胞中的E3泛素連接酶,利用自身的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實現對靶向特定蛋白的降解。理論上,只需要小分子藥物短暫地與致癌蛋白結合,給致癌蛋白打上「泛素化」的標籤就可以實現高效特異性的蛋白降解。這一特質的發現,讓PROTAC技術在近年來迅速興起,並成為一種被全球業界認可的極具潛力的藥物研發方向。
  • CellPress|構建可降解激酶組圖譜為加速降解藥物開發提供資源
    靶向蛋白降解(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TPD)是利用小分子(降解劑)來誘導蛋白泛素依賴性降解。由於TPD可以處理先前無法訪問的靶標,因而引發了藥物研發者的興趣。然而,降解劑的發現與優化依舊是一個低效的過程,這是由於缺乏對誘導靶標降解關鍵分子事件相對重要性的理解。
  • 光催化與生物降解直接耦合技術處理廢水的機制、進展和環境應用
    ICPB技術打破了必須在不同反應器中分別進行光催化反應和生物降解的傳統觀念,提高了汙水的淨化能力,並節省成本。這篇綜述總結了目前ICPB體系光催化劑、多孔載體和生物膜的最新進展,並著重探究了反應機理和反應器構造。此外,還對ICPB體系在環境和能源領域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
  • 【綜述】治療性CRISPR/cas9技術研究進展
    有目標性位點的靶向核酸酶被廣泛用於基因組編輯。2013 年第一次將 Crispr/cas9 技術用於基因組編輯以來,這個領域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最近的幾項研究,成功地應用 Crispr/cas9 糾正動物模型,體細胞和體外誘導的多能幹細胞中引起疾病的突變基因,這也對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於臨床燃起了希望。我們對近期應用 Crispr/cas9 技術用於基因治療研究做一綜述。
  • 亞盛醫藥-B(06855.HK)與密西根大學達成協議獲得基於PROTACs技術的...
    格隆匯 11 月 30日丨亞盛醫藥-B(06855.HK)發布公告,公司與密西根大學達成協議,將獲得一項基於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s, PROTACs)技術開發的MDM2蛋白降解劑的全球獨家權益。該臨床候選物已進入IND申報試驗階段。
  • Cell Press旗下Trends2017年度最佳綜述(2)~(4)
    我希望作者介紹的這種技術早日實現。例如,利用這項技術來鑑定那些已被廣泛研究的天然化合物的潛在醫學價值。 Devanjali Dutta,Inha Heo和Hans Clevers的這篇綜述描述了健康和疾病中類器官技術的最新突破。文章深入討論了各種組織的類器官在生物醫學應用,轉化醫學和個性化治療中的應用潛力。此外,本文還具了三個人工3D器官在腫瘤、遺傳性疾病以及微生物和宿主相互作用方面的應用實例,重點講述了這一令人興奮的方法的優勢和注意事項。3.
  • 靶向BCAT1蛋白逆轉白血病侵襲性
    通過阻斷一種被稱作BCAT1的蛋白,這些研究人員能夠阻止小鼠體內和來自白血病患者的人血液樣品中的癌細胞生長。BCAT1蛋白激活一組被稱作支鏈胺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BCAA)的胺基酸代謝。BCAA是所有細胞中的必需構成單元,因而是侵襲性白血病細胞生長所必需的。BCAT1也促進腦瘤和肺瘤產生。
  • Nature子刊-綜述巨著| 當腫瘤遇上耐藥,我們都採用了什麼策略?藥學...
    寫在前面分子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來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相比較傳統的化療藥物,靶向藥物不會波及正常組織細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療又被稱為
  • 研究發現可用於治療一種高度惡性肺腺癌亞型的蛋白靶點及候選藥物
    以EGFR抑制劑為代表的靶向治療及以PD1/PDL1靶向性抗體為代表的免疫治療極大地改善了肺腺癌病人的生存預後。然而,肺腺癌中惡性程度最高、以細胞快速增殖為主要特徵的PP(Proximal-Proliferative)分子亞型肺腺癌既無法使用靶向治療,也無法使用免疫治療,仍然主要使用療效有限且副作用大的化療。因此,尋找PP亞型肺腺癌的治療新靶點,開發特異性的靶向治療藥物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 科學家開發出新的誘導型蛋白降解系統
    科學家開發出新的誘導型蛋白降解系統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7 14:23:53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Elina Ikonen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Antibody Therapeutics綜述:小型藥物偶聯物治療實體瘤
    作者以藥物偶聯物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為切入點,深入分析藥物偶聯物的分子量、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綜合目前已知的臨床前結果和臨床試驗數據,指出小型藥物偶聯物具有穿透力強、有效荷載多等優勢。本文從靶點、偶聯物結構、藥代動力學、藥效學等方面對不斷出現的2KDa-80KDa小型藥物偶聯物進行了綜述,並指出了該領域未來的研究策略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