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萬名幹部下鄉—民情日記:鄉親們叫我「阿娘」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2月29日多雲 

  我在單位上被人喊「小董」,可自從2月中旬到平安縣古城回族鄉總門村下鄉以來,被鄉親們起了個新的名字叫「阿娘」。

  古城鄉總門村是一個有106戶、436人的純回族村,按照大家的風俗習慣,凡是已婚女子,都可以稱呼為「阿娘」,剛開始有一點不習慣,但是我很快發現,有了這樣一個「身份」,在互相親切的稱呼和每天的接觸中,和鄉親們的距離近了,聊天的話題漸漸多了,我的工作也很快進入狀態了。

  還沒有到春播時間,勤勞的鄉親們已經開始提前做準備了。我了解到,這兩年,縣上在總門村大力推廣蠶豆種植,因為種植蠶豆比洋芋輕鬆,加上價值高,蠶豆的草還可以用來養牛羊和兔子,鄉親們都希望多種一點,全村耕地面積699畝,蠶豆佔到80%。其次就是種植小麥、油菜,相對而言,因為去年的洋芋價格一直很低,鄉親們種植洋芋的積極性就沒那麼高了。我在幫助村黨支部書記米成海登記、整理每家每戶購買種子數量、數目的過程中,以及後面去縣種子管理站購買種子時,都格外細緻和認真,唯恐弄錯了影響鄉親們的春播計劃。

  和很多高原山村一樣,如何致富是總門村鄉親們一直琢磨的問題。總門村鄉親們的主要收入是種植業,其次是養殖業,春播過後家裡的男主人就出去打工。隨著這些年拉麵經濟的發展,村裡現在有13戶出去開拉麵館,目前在上海、安徽、山西、山東以及西寧和平安縣都有總門村人開的拉麵館。在走訪群眾中,我了解到目前鄉親們最渴盼、最憧憬的事情有以下幾件:一是希望就業部門給村裡的富餘勞動力尋找一些收入有保證的打工單位;二是隨著拉麵經濟的發展,看著走出去的人掙了錢,精神面貌好,一些農民也想多渠道增加收入,但是自己資金短缺,希望縣上有關部門給予貸款支持,想通過開拉麵館、購買汽車、發展養殖業等增加收入;三是希望縣上多安排一些拉麵、汽車駕駛、科學種植和養殖的技術培訓,有了一技之長,增加收入就有了保證。

  了解了鄉親們的這些所想所盼,我心裡很是高興。我一定儘快將這些情況反映給縣上有關部門,春天是希望的季節,祝願鄉親們播下的種子,在秋天裡有沉甸甸的收穫。

  駐村幹部 平安縣文體廣電局幹部董梅(忠良屈 學民 整理)

來源: 青海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萬名幹部在一線 東灘六村來了個「阿娘書記」
    聯繫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為全村77戶貧困戶發放救濟麵粉5噸,並按照結對幫扶的要求,籌資1萬元購買了米、油等物資發放到貧困戶家中;  聯繫民生企業為村小學捐贈價值2萬多元的課桌凳50套,講桌2套,書包及學習用品50套;  聯繫市、縣殘聯為15戶殘疾人家庭發放價值1萬餘元的輪椅、拐杖、助聽器及慰問金2000元;  聯繫大病救治金
  • 12本民情日記 3年脫貧故事
    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鎮敦巴格村第一書記樊勇的辦公室,12本民情日記本十分顯眼。這些日記本,詳細記載了50歲的樊勇3年間與群眾共同奮鬥的魚水深情,以及敦巴格村在脫貧路上的發展與變化。翻開一冊日記,躍然眼前的是:白天走幹講,夜晚讀寫想。
  • 12本民情日記 3年脫貧故事_新華報業網
    12本民情日記 3年脫貧故事  ——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墨玉縣扎瓦鎮敦巴格村第一書記樊勇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鎮敦巴格村第一書記樊勇的辦公室,12本民情日記本十分顯眼。
  • 北侖小港街道386篇「民情日記」詮釋百姓情
    浙江在線04月17日訊2012年伊始,北侖區小港街道的機關幹部們就開始忙碌起來,每人手持一本輕便而厚重的民情日記,來往穿梭於農村基層和街道辦事處之間。  隨著基層組織建設年的深入開展,小港街道黨工委給每個機關黨員幹部下發了一本「民情日記」,用以記錄村民反映的大事小事,如實記錄群眾心聲,實實在在解決群眾所反映的難點問題。  通過「民情日記」解決群眾難題已成機關幹部的共識。群眾對違章建築意見大,該街道江南工作站站長潘志華在實地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向城管執法中隊進行了反映。
  • 第一書記風採:「阿娘書記」的為民情懷
    破敗落後村變為美麗鄉村  硬化路貫穿全村,統一綠色的鐵質大門、灰色的院牆,新建的村委會辦公樓和文化廣場,太陽能路燈照亮了腳下的路,自來水進了家家戶戶……這些無不凝結著東灘六村第一書記,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阿娘書記」的馬永華的心血。
  • 民情日記百餘本 社區自治心氣兒足
    只見這些民情日記每一本都被精心裝訂,封面的顏色紅紅綠綠的都有,書脊的位置安上了牢固的書夾。從2005年起,這些日記一直記到了現在。翻開日記的扉頁,上面印著民情日記的工作目錄、入戶承諾、工作承諾、分片包戶承諾、服務承諾。「上門入戶有心,了解問題用心,解決訴求耐心,服務居民熱心,對待居民誠心。」心裡裝著這些信條,九道灣社區居委會主任和社工們分片包戶,挨家挨戶入戶走訪了解社情民意。
  • 「網上民情日記」,打通幹群交流「腸梗阻」
    「您好,這裡是紹興市公安局民意感知中心,我是4號訪評員。」高小英戴著耳麥,坐在工位上時刻緊盯系統推送的「不滿意」信息,逐一去電把脈百姓心頭的「疙瘩」從何而來。一天下來,100多個電話是常態。特意打造新時期「網上民情日記」,讓一個個訪評員,通過一路路電話打撈市民群體中那些「沉沒的聲音」,這對服務好群眾,肯定是大有幫助的。「老百姓滿意不滿意是檢驗工作的重要標準,民意感知就是將公安工作的評判權交給群眾。」對於「網上民情日記」的優越性,紹興市公安局局長俞流江的評價可謂十分中肯。
  • 平涼崆峒:民情日誌裡的幫扶情
    走進崆峒區大秦鄉大張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的辦公室,4本民情日記本躍然入目,翻開一本記錄著這樣一句話。  這些日記本,詳細記載了幫扶工作隊兩年間與群眾共同奮鬥的魚水情和大張村在脫貧路上的變化與發展。  2019年6月9日,崆峒區融媒體中心幹部梁驍、馬興平、張瑩被派至大張村駐村幫扶。
  • 原標題:「小日記」解決大問題 幹部一線服務解民憂
    長城網滄州4月9日電(郭靜 記者 董傳輝)近日,河間市郭村鄉的張大爺來到鄉裡,找到鄉計生協的領導感激地說:「多虧了鄉幹部幫我解決了大難題,真是太感謝你們了!」為了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河間市郭村鄉計生協開展了帶「民情日記」走訪活動,活動緊緊圍繞「幹部在一線服務,政策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形象在一線樹立」這一目標,鄉裡為每一位進村入戶的幹部印製了「民情日記」。進村入戶的每一位幹部通過與困難群眾拉家常,詳細詢問他們的生產生活生育狀況和低保、新農合等民生政策落實情況,並把了解到的每家每戶的情況詳細記錄在民情日記上。
  • 阿娘是我記憶中的純金
    我上小學五年級時,正趕上1958年全民大煉鋼鐵,到處歌聲飛揚:「爐火放紅光,鐵錘響叮噹,叔叔阿姨日夜忙,一切為了鋼。1070萬噸鋼呀呼嗨……」學校緊跟形勢,動員學生放學後去撿廢鋼鐵,還要登記數量進行評比。
  • 「三下鄉」青海農民樂陶陶
    」青海農民樂陶陶   元月4日,在青海省湟中縣多巴鎮丹麻寺小學的操場上,來自鄰近15個村的近萬名農民把這裡圍了個水洩不通。遠遠近近的農民們前兩天就得到消息:「省上的『三下鄉』工作隊要到村裡來活動了!」這一天,青海省2003年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正式啟動了,青海省科技廳、農業廳、精神文明辦等「三下鄉」活動12家成員單位都來到這裡,給農民送上一份關心與祝福。
  • 全國模範倪伯蒼:十年寫下60萬字「民情日記」
    近日,司法部決定評選表彰一批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和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倪伯蒼成為我市3名(擬)受表彰的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之一。他花了十年時間,寫下了60多萬字的「民情日記」。大到國家方針政策的實施、法律的頒布,小到村規民約、矛盾調處,倪伯蒼的「民情日記」裡包含了與村民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
  • 新民晚報數字報-阿娘
    小龍應該知道自己是領養的,因為阿娘對孫女和孫子的差別實在明顯。姐姐吃好的,弟弟吃剩的;姐姐穿新的,弟弟穿舊的;姐姐只要捧牢一本書便可以了,弟弟卻要幫著阿娘做家務,裡裡外外差得團團轉。背地裡大人們總是指指點點、話中有話,小孩吵架就會說「儂是領來的」。總之,小龍有點自卑。  我家與阿娘家樓上樓下,我家只要有人進出,盡在阿娘眼裡;樓上只要有點動靜樓下便會知道。
  • 我在基層這幾年——四位年輕幹部的日記選登
    (本報記者 桂從路整理)  「付出的,一定會有意義」 劉海寧(圖③左一),40歲,江蘇省教育廳援青幹部,現任江蘇省援青前方指揮部綜合組組長、青海省海南州教育局副局長,2016年7月來到青海 2017年10月8日 江蘇,青海,相隔四千裡,情融一江水。
  • 劉雙燕:鄉親們的期盼和信任讓我內心充滿了愛和正能量
    國家稅務總局亳州市稅務局副科長劉雙燕,是一名來自基層一線的扶貧幹部。從2012年開始駐村扶貧,已連續9年擔任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9年來,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產業扶貧力度,使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村民收入大幅提升。
  • 赫章縣坪子村第一書記梁勝:駐村4年寫下百萬字民情日記
    「苦和累我都不怕,就怕不能幫助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在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的赫章縣雙坪鄉坪子村,人們時常會見到一位頭戴小紅帽、身著迷彩服的年輕人,他日夜不停地奔波于田間地頭、百姓家中,向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梁勝(左)幫村民做農活。
  • ...機關青年幹部「下基層、知民情、轉作風」座談會青年幹部發言摘編
    同時,我也對伴隨農村人口和經濟社會變化出現的「空心村」、「空巢老人」等現象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加深了對「三農」問題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的認識。增進了對群眾的感情。我們一行30人抵達後,分別與10戶村民結對,和鄉親們一起住土窯、睡土炕,幹著農活聊天,圍著灶臺吃飯,氣氛親切融洽。
  • 青海去年立案查處35名廳局級幹部、150名縣處級幹部
    前不久,青海省召開省管領導幹部警示教育大會,5名嚴重違紀違法省管幹部的懺悔書,讓近千名省管幹部深受震撼,直抵心靈,再次認識到:對黨忠誠,絕不是一句口號,必須始終要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對違紀違法黨員領導幹部的嚴肅查處,彰顯了青海省紀檢監察機關對腐敗零容忍,有力削減存量、有效遏制增量的決心和力度。
  • 美國版數字報-阿娘
    我有兩個阿娘,她們是親姊妹,嫁給同一個丈夫,我叫阿丈,亦稱姑父。但我知道,爺爺、奶奶只有我父親一個,哪來的姑姑呢?阿娘的身世一直是個謎。爺爺和奶奶在世時從未說起這事,我也不想知道,覺得沒必要去問個究竟。  兩個阿娘,大的阿娘叫秀彩,小的阿娘叫秀月。她們年輕時,長得都很秀氣,穿著得體,頭髮梳理得一絲不苟,亮亮的直直的,給人的印象是大家閨秀,面相慈祥,說話總是和和氣氣的。
  • 當過「二奶」的阿娘
    我1949年生在上海,從小稱呼父親的母親叫「阿娘」。阿娘當過「二奶」,那是小輩在老人家去世後很久才搞明白的。依稀記得阿娘躺在老房子三層閣的板床上閉眼的那個夏天,恰逢中共、蘇共開始在報上論戰。這臥室我很熟,從我牙牙學語、會叫「姆媽」、「阿娘」時,我就與父母住那兒了。只放得下一張雙人床,床畔有一矮矮的鞋櫃,柜上疊著兩隻木箱,箱內塞滿棉被,一掀蓋,便有一屋子的樟腦味,微微有些刺鼻。抬眼是朝東的「老虎窗」,一米見方。窗是開在房頂上的,好像屋脊蹲著一頭老虎,故有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