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通過其他網站信息對微信的介紹,結合自己的產品體驗和網際網路思維,給出自己的一點看法。會著重說明自己想法的產生過程,可能的實現方式以及可用性評估。
一個最初面向用戶的即時通訊消息系統,經過團隊8年的精心打磨,成為了一個面向服務的日活用戶趨10億的國民級社交平臺。沒錯,我指的就是這款簡約內斂的產品:微信。
圖片來源:迭代的神話,一張圖看懂微信的成長
其實從微信的發展歷史來說,微信並不是從1.0版本就稱神了,反而當時只是滿足了通訊的最基本功能:發送消息,分享照片,設置頭像。功能簡單而普通,定位清楚而堅定。它的1.0時代是不起眼的,猶如沙漠裡的一粒沙子。漸漸的,實現語音對講功能的2.0時代,新增搖一搖和漂流瓶等功能的使得用戶量暴增的3.0時代,把社交方式轉向了陌生人社交。
在微信的4.0時代,已經積累了大量用戶的微信為用戶創建了基於好友鏈的內容分享平臺,4.2版本中增加了視頻聊天的功能,增加了好友聊天溝通的表現方式,這一次微信把社交方式再次轉向熟人社交。在其後的4.5版本中,推出了公眾號這樣的媒體平臺,推動了微信平臺化的發展。
在微信5.x時代,已經完成社交平臺的蛻變的微信加入了商業化的元素,如綁定銀行卡,遊戲購物等入口,因為其強大的用戶數量和較高的用戶粘性使得微信有足夠底氣去創建自身的盈利模式。通過推出優質豐富的場景服務,形成各個盈利模式的支付消費的流程閉環。
到了6.0時代,微信在不斷拓展盈利模式,積極構建用戶與服務的連接紐帶,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打造強勢微信支付。同時,微信在不斷打磨產品,牢牢把握用戶需求並且通過新增拍攝小視頻功能給用戶提供新的分享方式。
在18年底推出的7.0版本中,微信新增了視頻動態,記錄用戶眼前的世界;重新改版了界面,使得操作體驗更加直觀流暢;通過看一看分享好友認為好看的文章,加強了用戶間情感聯繫;給單聊設置強提醒,加強單向信息的傳遞。微信發展到這時,已經屬於一個完完全全成熟的產品。
從1.0版本到7.0版本,其實可以看出,微信在對人的把握是越來越精準。能感受到它越來越傾向於保護用戶,但在盡力保護用戶的同時不斷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它除了實現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外,也在不斷開拓晚上尊重需求的方式和盡力實現用戶的自我需求。
微信將努力成為一個完整的,健全的,能給用戶創造各種價值的社交生態,能讓用戶相信,微信,就是一個微世界。
那麼,今後的微信將如何發展?今後的社交通訊產品應該會往什麼方向邁進?
這是網際網路業內大家熱情探討的話題,寫到這裡,不禁想起張小龍笑談道每天有一億人教他做產品,確實,真正有底氣承認自己比張小龍更了解微信的又有幾人呢。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從自身的思維出發,做到有自己的想法。
長期以來,社交通訊類的產品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方便人與人的交流溝通。微信團隊既然想把微信做成一個生活方式,在不主動打用戶的情況下打造一個豐富的社交生態,那麼從思維的層面就要明確微信已經吸引到的用戶到底是什麼樣的用戶?他們在微信使用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從而影響用戶留存或用戶黏度?微信想要重新吸引什麼樣的用戶?這些用戶到底有什麼特性?到底如何能讓用戶死心塌地的使用?微信作為用戶的親密的朋友,如何能更好地協同進步不分手?
如果思考這些,不禁容易引發這樣的思考:如果QQ不屬於騰訊,那微信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微信團隊的戰略發展布局又會是什麼樣的呢?這也是一個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我們所談論的要具備的網際網路思維是代表著在當今的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要有一個對市場、產品、用戶、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微信顯然是具備了這樣的思維,大部分(笑)。因為微信作為用戶最親密的朋友之一,也一定有能補充和完善的地方。畢竟,人都無完人。它仍然有能讓用戶更為之瘋狂的潛力,只是現在可能還沒發現,說不定早已經寫入微信團隊的漫長的戰略部署之中。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產品永遠有進步的空間。
接下來從場景分析和問題解決的方式是否可行的方向來談談我的看法。
(1)阿美在外省城裡工作,過年的時候回到自家村裡,阿美50歲的媽媽希望阿美能教教她如何用微信發朋友圈;第二年過年回家,媽媽希望阿美能教她如何使用微信零錢充話費;第三年回家……
問題分析:四五十歲以上居住在不發達地區的人是不太會使用網際網路產品的,甚至不太信任。子女常年在外工作,父母不太願意因為微信使用上的問題而去「麻煩打擾」忙碌的子女。加之遠程教授使用對她們來說,學習成本過高。
解決方式:打開微信,提示,您是否願意花上半分鐘的時間學會使用微信?學習最好能讓用戶獲得幾角錢的紅包以提高這類人群使用教程的接受度。用戶若選擇願意,則彈框列舉一項項傻瓜式操作指南。微信添加一個可以隨時查看教程的入口。用戶還可以選擇我已詳細了解或選擇稍後學習。
結果可能性分析:解決了大量,尤其以三四線不太發達的城市的年齡40+以上的,自己有一定的好友工作圈聯繫的,需要使用微信進行溝通的人群的基本微信功能使用問題。
思考:對比一下《刺激戰場》和《王者榮耀》這類比較複雜操作的遊戲產品來說,在進入遊戲的界面時,溫馨提示用戶是否熟悉規則,這主要是為了減少已經懂吃雞遊戲規則的用戶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微信如果想要打造更加龐大的社交生態,雖然它已經在表現層和框架層方面刻意簡化,以提高產品的易用性,但是在面臨龐大的用戶群體的時候,傻瓜式的操作指南是非常有必要的。
(2)小明想今天要組織歡樂谷一日遊,他有五個同事願意一起去,小明拉了一個群。第二天小明想組織聚會,又有幾個同事願意去,小明又建立了一個群。第三天,項目組要開會,小明要組建團隊開個會議,又拉了一些同事進群。
問題分析:這些群聊開設目的不同,但是成員重合度過高,對用戶來說過於累贅。刪除掉群對話框之後,忘記退群,又容易造成個人信息洩露。
解決方式:在同事群裡允許發起臨時小組會話,小組組長拉取人員進入小組會話,小組組長有刪除臨時小組的權利,小組成員可為小組設置存在的一定期限,到期後提示,可選擇繼續保留一段時間,小組成員有保存臨時會話數據或選擇放棄數據的權利。
思考:這樣的話,不用老是建立冗雜的群聊,也可及時清退沒有意義的沒有需要的群聊。也能更加保證用戶帳號的隱私。
微信和QQ不同,刪除群聊就刪除了聊天記錄。雖然現在支持能把聊天記錄導入到電腦,但是對於手機用戶來說還是不太方便,過期文件還有無法下載的問題。
解決方式:用戶進行可選擇性的存儲,微信主動向用戶提示是否可以清空無用群聊記錄。用戶接收到文件的時候,可以選擇是否標記文件,這樣過期文件就可以繼續下載。
評論為什麼暫不支持圖片,發布圖片為什麼暫不支持GIF動圖?
反思:微信追求用戶表達自己最真實的狀態和想法,但圖片和動圖主要加重了性格的標籤化,這顯然是與產品的預期不太吻合的,所以沒有出這些功能是比較能夠理解的。但如果想要讓微信的用戶更加年輕化,那這就是一個可以值得斟酌的地方。
既然微信使用動機中有了更多的工作元素,那麼微信可以給出一個新的入口,做好從學校-實習-職場之間的用戶角色場景轉換。如課程學習,如何操作電腦快捷鍵等趣味小視頻,如畢業小白的面試攻略。這些豐富的元素,是可以使得這一群體更加的去信賴使用微信。
反思:可能這些功能會覺得比較繁瑣,也可能不是現在的重點,但是我覺得精細化人群,是可以產生更多的用戶依賴的。而且微信並不是不想增加用戶的瀏覽廣度,而是在方式上面盡力克制產品的表現形式,從而減少打擾用戶的頻率。
(1)視頻時長為什麼不能設計的更長一點。
反思:可能不太願意讓用戶花更多的流量吧(笑)。但是我覺得微信可以讓用戶適當加以選擇,10s,20s,1min限制等,並在發布之後委婉提示觀看者視頻預估消耗流量。
(2)用戶發布的每條信息暫時都允許選擇給誰看或不給誰看,但是除了每次的分組可見和預先設置禁止訪問之外,每次發布的內容還是會選擇不同的人群,這個還是有發布操作不流暢的嫌疑。
解決方式:微信對發布的內容進行分類,用戶在表達好內容時選擇其中一種分類,如搞笑,這樣好友可以在朋友圈搞笑欄看到這條信息,在別的分類下是看不見的。在消息首頁,將好友進行分類。(類似QQ分組)
反思:可能微信認為沒有這樣的必要。原因類似於微信為什麼支持GIF圖,為什麼要讓贊和評論的功能多一操作步驟。微信可能是不想把朋友圈空間化,更支持用戶去真實表達自己的狀態,至於與他人的互動這一優先級是低於前者的。
許多人有各個不同種類社交平臺的帳號,比如主打熟人社交的微信QQ,主打陌生人社交的微博和陌陌,而且通常會在QQ和微博上同時開設多個帳號,俗稱大號小號。大量用戶比較排斥微博引入訪客記錄這個功能,更加排斥導入自己的通訊錄好友。當用戶想要發紅包給大家增進情感聯繫的時候,通常會選擇微信而非支付寶紅包轉帳。
我們理解微博和支付寶都想做熟人社交,但是在分析用戶的時候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要把握住用戶最深層次的需求,即狀態切換。
為什麼說是狀態切換呢?
用戶A微信工作一個號,娛樂一個號,這樣他會選擇帳號切換,但是由於微信還沒做到多個帳號同時在線或者關聯微信號,所以切換效率不高。團隊群聊裡,用戶溝通的內容有時是項目組工作的安排,資源的分享,有時是一群人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累積下來的大量的聊天記錄讓用戶在搜索關鍵資料時要花好久的時間才能找到。
甚至為了區分狀態,相同的群主或成員很有可能同時創建了兩個三個群。不僅是兩個帳號體現兩種狀態,連群聊內容也需要體現兩種狀態。
所以我認為未來的通訊社交軟體的發展發現可能是傾向狀態流打法。QQ目前準備上線銷號的功能,但如果當初實現了狀態流的戰略布局,用戶就不需要申請多個QQ號,一個號碼就可以用戶滿足。
解決方式:一個群組有狀態分類的模式,且用戶有資源選擇是否加入或退出某一狀態的權利,有建立小組討論的規模功能。
思考:試想,將一個群組的聊天狀態分解,簡言之工作狀態和玩笑狀態,這樣就極大的有利於用戶進行信息搜索和狀態轉變。工作狀態專門討論工作和群發有價值內容,玩樂狀態裡大多是吃喝玩樂的分享和其他比較沒有存儲意義的聊天內容,實現方式可以是左滑右滑進行切換。員工在玩笑狀態裡發出的消息,領導的接受認可度也會大一些。當然,他也可以選擇不接收玩笑狀態的無意義信息,這對他也是一種不打擾。
再者,我希望我作為用戶,既想探索世界,卻又不想被世界打擾。例如:我除了想去朋友圈查看我的好友今天發布了什麼樣的動態,但沒加張小龍微信的我又想去看看張小龍是否分享了什麼有趣的文章。
這樣的話,一個陌生人廣場就可以實現陌生人的社交動態分享了。但訪問這個廣場的次數要進行限制,比如:每天只能進入兩次,這樣可以避免一部分的沉迷,還可以通過可選擇隱藏自己微信號等方式,提高了陌生人添加自己方式的門檻,保證自己的部分隱私。
對在廣場裡願意公開發布自己動態的張小龍來說,又滿足了他想公開表達自己的想法。既保證了人人都在自己的舒適安全區,又能放心的去訪問這個世界。這與微信想做私密鏈朋友圈的初心是不違背的。後期再加入訂閱什麼的,儼然就是個小型新浪微博了。
(說到這裡插一句,為什麼現在許多網友搜索話題新聞會首選微博,搜索教程首選b站?除了與其強大的UGC模式以外,還與企業願意耐心培養用戶的習慣分不開。我相信,新浪微博如果能把搜索關鍵字引擎再優化一下,那麼它也可能成為具備社交屬性的「百度」了。)
所以說,一個成熟的好的產品仍然是可以有新的發展方向的,這需要產品人結合市場環境和企業環境,充分挖掘用戶的內心,了解用戶群體在這個時代下所展現的共性,創造出有利於社會,有利於用戶的產品來。
本文由 @小蛋殼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