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齊魯晚報學弈棋院進行了激烈的「吃子大賽」,比賽過程中學員們表現各異,嚴格的賽場規則下比賽結束,不得不面對輸贏時學員們的心態也不盡相同。
其實,在圍棋的教學過程中,這樣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孩子們為什麼會這樣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孩子們強烈的好勝心。
孩子們的好勝心是與生俱來的,即使以後長大成人,這樣的心態依然會存在。我們家長要告訴孩子的是:心態比輸贏這個結果更為重要,學會「輸」、「輸」得起。孩子輸棋,是人生中一次小小的挫折教育,也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劑良藥。
小時候,我們也曾因為考試失利而痛哭,更多的原因不是因為我們害怕家長的責備,而是過不了我們自己心裡的那道坎。但是在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做法。
有的人會感到羞愧,知恥後勇彌補自己的缺點,並且在下一次的考試中展現出自己的水平;有的人卻因此放棄。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是,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孩子正視自己的失敗,培養他們面對失敗的能力和心態。
圍棋作為中國的國粹,擁有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對於孩子來說,圍棋是什麼?是遊戲嗎?是玩具嗎?還是一種課程?
我想可能都是的,但是我想把圍棋當做人生的縮影,學習圍棋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柯潔在與AlphaGo的人機大戰中落敗,賽後採訪時忍不住掩面哭泣。在這之後,他用了42天的時間走出陰影,開始新的旅程。圍棋比賽有輸有贏,獲勝者品嘗勝利的喜悅,失敗者就要承擔失敗後的落寞。成人會通過其他方法來宣洩心中的情緒,但是孩子因為沒有足夠成熟的心智,為了防止孩子中途放棄或者造成心理壓力,家長就需要給孩子適當的引導。
一定不要這樣做
不要責備和質問孩子。例如:你怎麼輸了?你平時不都是能贏他的嗎?你真沒用!你看你做什麼都不行。以上的表達方式都是不恰當的,只能培養孩子的反感情緒,讓孩子越來越討厭失敗,討厭下棋。家長應當理智地看待孩子輸棋,不能隨著孩子的情緒失控,而自己也跟著落入情緒失控制的境地。
不要急著哄孩子。有的孩子學棋早,年紀也小,比較寶貝孩子的家長會著急地去哄孩子,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孩子越哭越大聲。這時孩子的情緒起伏大,要耐心地等他情緒平靜下來,理智地幫助他分析輸棋原因,安慰他,鼓勵他下好以後的棋。
一定要這樣做
要讓孩子知道,誰都會失敗,下的棋越多失敗的機率就越大,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家長可以給孩子講講偉人失敗的故事,勵志這件事情雖然老套卻永遠不會過時,而且對任何心存希望的人都適用。
讓孩子要敢於承認自己失敗。雖然輸了棋很傷自尊,但是可以引導孩子分析其中的原因,是粗心大意?還是知識點掌握得不牢固?還是輕敵了或者發揮失常?每次輸棋都這樣做一番自我總結,棋力想不漲起來都難。當然,涉及到圍棋理論知識和實戰方面,也需要圍棋老師一起來參與,幫助孩子進行分析失敗的技術原因,並研究對策。
繼續鼓勵孩子下棋、參加比賽,這個是對家長和孩子共同的希望,輸了、失敗了我們再來挑戰,不能因為怕打針就不去看病呀。孩子通過不斷地挑戰,收穫各種勝利和失敗。也就是在這個不斷重複的過程中,孩子會不斷交替喜悅和沮喪兩種情緒,這會讓他們逐漸在心理上成熟起來。
孩子通過圍棋的輸贏,能夠知道任何成功和失敗都是暫時的,一次的成功不能保證以後永遠成功,暫時的失敗也不能判定以後永遠失敗。這種情感上的韌性和毅力品質的培養,是圍棋教育特有的,比別的少兒培訓更加直觀、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