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一真 隨著準入門檻制度持續鬆綁,外資機構申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再度升溫。10月18日,證監會官網顯示,綠洲管理(香港)和範德堡大學兩家機構提交了QFII資格的申請,目前都處於接收材料階段。今年以來,共有9家外資機構申請QFII資格。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獲得QFII資格的機構已有292家,合計額度1113.76億美元。
證監會於今年1月底就修訂整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辦法》《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試點辦法》及相關配套規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外匯管理局於9月份取消額度限制,不再對單家合格境外投資者的投資額度進行備案和審批,同時取消RQFII試點國家和地區限制。對於密集出臺的QFII新政,花旗銀行中國區證券服務部負責人蔡美智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監管層的方向是讓QFII、RQFII更具吸引力。中國監管越來越強調準入容易,同時後面的監管越來越嚴,這是很好的,這和全球監管趨勢是一致的。
作為首批申請QFII託管資格的外資銀行,按QFII客戶的數量來算,花旗銀行的市場份額約佔17%。證監會日前宣布外資投行明年就可以申請全資牌照,包括資管、證券、期貨等,蔡美智表示, 「花旗將持續關注和評估新的業務機會,以期更好地服務客戶的金融需求。」
經濟觀察網:金融業對外開放是2018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的主線之一。針對QFII和RQFII,證監會今年1月份出臺了相關法規的徵求意見稿,您認為,對外資而言,最吸引投資者的修訂體現在哪?
蔡美智:外資進入中國的證券市場主要有5個渠道,包括直接渠道有三個——QFII、RQFII、CIBM,滬深港通和債券通我們一般稱為間接渠道。
在1月份證監會發布的關於QFII和RQFII法規修訂的徵求意見稿,最積極的變化就是QFII和RQFII會合併。以前和國外投資人交流,他們都覺得中國市場非常複雜,因為可以投資的渠道太多、開放的範圍也不斷加大很多投資人期望有個較為單一的渠道。 新規出臺,就能部分地滿足外國投資人的需求。除了單一的渠道, 在新規裡,我們也期待申請材料的簡化,讓投資人越來越便利就能投資中國市場。
第二個亮點就是投資範圍的擴展,新規會允許投資人不僅可以投A股,還可以投資新三板、債券回購、私募投資基金、金融衍生品等。其中私募基金這一點很吸引投資人。資產規模來看,中國的私募和公募是差不多的,私募基金的績效表現很多甚至大過公募基金。外國投資人越來越多會到私募基金公司做市場考察,而以前外國投資人進來還是只能投公募基金。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QFII/RQFII進來的資金希望投他們集團在中國設立的WOFE(外商獨資企業)發的私募基金產品。資管公司的 WOFE 一開始在中國只能做投顧,後來可以拿到發私募基金的牌照,他們在國外雖然排名靠前,可是進入中國,很難跟本地深根的基金公司競爭,因此銷售成本極高。所以QFII新規開放後,WOFE的集團公司可以買他們的產品,不需要完全倚靠本地的銷售渠道。
經濟觀察網:目前QFII/RQFII使用的額度大概是30%,市場未申請的額度還那麼多,取消額度的意義在哪裡?
蔡美智:我們路演了十幾年,很多投資機構知道中國的發展潛力非常好,可是進不來。因為以前有額度管制,雖然後來額度(或增加額度)的申請很快,可是還是要一個月的時間。另外,以前有匯出的限制,雖一直不斷地開放,可是最終卡在一條稅務規定-根據稅法規定,所有的外國投資人,只要是從中國獲益的這部分錢必須繳稅,這是很合理。可問題是要拿到完稅證明,得花很多時間。投資人匯一筆錢,本金還可以隨時匯出,但是要匯盈餘,可能一個禮拜或三個月,這對一個公募基金面對基金贖回是很挑戰的。所以外管局取消額度,同時也在改一些細則,因為A股投資的股利、股息已經就源扣繳了,交完稅證明是否還有必要性。外管局取消投資額度產生了兩個直接效果,第一個,有一些養老基金機構的資金從此可以進入到中國,第二個,匯出沒有限制,所以這個政策放鬆受到了全球投資者的歡迎。
經濟觀察網:現在滬深港通已經成為外資投資A股的主要渠道,QFII和RQFII渠道和滬深港通相比,有何利弊?
蔡美智:QFII/RQFII是ID制度,就好像實名制一樣,投資者有一個ID,下單就是從這個投資編號出去,每天收市的時候知道哪個投資者做了什麼交易,一目了然。相比之下,滬深港通就不容易監管,很多股票交易的時候,監管看不到誰在做這些交易。所以,監管一直在思考,怎麼樣讓QFII、RQFII更具吸引力。
早期取得一張QFII牌照要兩三年的時間,現在證監會縮短了審批的程序,只要材料預備好,市場準入的速度大約一個半月。如果能夠簡化投資材料,速度又加快,這個投資渠道就會倍受歡迎。滬深港通成為外資入場A股的主流通道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入市容易,只要大家有香港證券帳號,就可以直接交易A股,不用花時間提交申請材料再進來, 但兩個渠道投資的範圍是很不同的, 在QFII新規出臺後,這個差異性會更大,加上兩個市場節假日不同,這其中所產生的交易風險也是不可低估的。以前很多人問QFII、RQFII會不會像B股制度一樣消失,被滬深港通取代了?監管機構大多說不會。全世界的主要市場,大多是讓投資人直接入市的。所以監管層會讓QFII、RQFII制度越來越吸引人,讓海外投資人覺得這是最好的模式。因為這有利於投資人,也對監管有利,是雙贏的狀況。
經濟觀察網:期待QFII和RQFII制度有什麼更多改進的地方?
蔡美智:希望證監會的申請材料及法律文件能更簡化一些。央行的CIBM登記只要兩個材料,所以審批可以2天出來。證監會的20個工作日相比國際市場如,紐約、新加坡和倫敦, 日本比較,是比較長的。很多市場是登記制,註冊登記後拿一個ID就可以開始投資。我們希望讓外國投資人進來的速度可以再加快一點。
中國的資本市場要國際化一定要引進更多的外國投資人。現在外資佔中國證券市場的份額是3.3%,美國是15%,日本大概是20%,我們的空間還很大。外國投資人進入證券市場,對於整個市場發展是很良性的循環。我們引進良性的機構投資人,他們的投資相對穩定,且理性,當然大家也會聽到量化基金、Fintech,利用各式各樣的金融工具, 模式來算買點、賣點,跟著市場走而不是跟著消息走,所以中國需要引入這類的基金,我們的市場就會變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