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外商不會放棄中國市場,聰明的外資銀行在做什麼?

2020-12-22 億歐網

2018年7月6月,一艘滿載七萬噸大豆的貨輪成為了世界焦點,中美兩國的貿易摩擦也正式開始。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範圍持續擴大,中美貿易摩擦的發展態勢也不斷反覆。2020年4月,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呼籲中國的美國企業撤華,甚至允諾報銷企業100%的搬家費用。

不可否認,在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的歷程中,外資企業及資本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某些行業領域,外資企業在行業中佔據了領導的關鍵地位,同時掌握了許多市場優勢。但是從外資企業入華的初始目標來看,中國的市場機會和龐大用戶才是其想要在中國深耕布局的首要原因;幫助中國經濟實現發展只是部分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次要考量,並非所有。

因此,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表示:隨著中國環境的改善、經濟的發展、市場的擴大,聰明的外商一定不會放棄中國龐大的市場。

但是據億歐智庫統計,關閉在華業務、退出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並不在少數。通過對歷史外資銀行名單篩選的不完全統計信息,有58家曾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資銀行現已退出中國。除去來源國/地區母行破產、中外合資銀行改制等形式,有39家尚以獨立身份營業的外資銀行退出中國、關閉在華代表處

那麼聰明的外資銀行在做什麼?

依照國務院《外資銀行管理條例》規定,外商獨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分行在中國開展業務,區別僅體現在是否具有開展銀行卡業務的資質。但是通過各外資銀行申請及開展業務情況,反應出其業務特點不盡相同。

為了合理評價外資銀行在華開展業務的深度及產品布局情況,億歐智庫篩選了銀行經營業務相關的5類十二項相關資質,作為評估銀行業務豐富程度的指標。本文將摘取其中幾個指標進行分析。

1、QDII

中國2006年啟動QDII的申請,自此中國境內基金終於擁有了進入全球資本市場的機會,中國跨境資產投資市場也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相對於國內基金,QDII的投資風險相對分散,依賴單一市場導致的匯率風險也相應下降。外資銀行對國際化基金和對境外市場的了解具有天然優勢,因此QDII也是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的特色

在中國首批獲得QDII額度的外資銀行是花旗銀行(中國)和恒生銀行(中國)。截至2020年3月底,中國銀行類機構共獲得QDII額度148.4億美元,其中外商獨資銀行和分行的15家外資銀行獲得總計110億美元額度,佔比達到74%。但是近幾年外資銀行申請、獲批QDII的進程開始漸緩,從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已有五年時間沒有新的外資銀行獲得業務資格。

隨著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國家對QDII總額度給予了擴增,滬股通、深股通、港股通、深港通的額度也得以上調,不再被佔用的QDII額度可以用於全球化配置。

2、外匯做市商

銀行是外匯市場中最具分量的參與者。擁有外匯做市商資質意味著可以通過較低的門檻進行外匯交易,同時為外匯市場提供流動性,提高市場交易效率。

截至2019年5月,同時擁有即期做市商和遠掉做市商資質的外資銀行有7家,兩項資質均處於嘗試做市的外資銀行有2家。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沿線國家和地區貨幣兌換、投資交易等需求越發強烈。境內外匯主要做市商紛紛拓展自身的可交易幣種,開設新興市場幣種交易業務,以提升自身的做市能力

3、結售匯業務

結售匯業務是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主要收益來源,外資銀行開展此類業務具有較強競爭力。截至2019年底,共有518家銀行在中國獲得即期結售匯業務資格,其中有106家外資銀行分行、35家外商獨資銀行獲得資質。外資銀行名單中超六成銀行均獲得該項資質,說明該業務不僅是與中資銀行的競爭業務板塊,在外資銀行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

4、債券發行及承銷資格

商業銀行債券發行及承銷業務資質可以按照債券類型分為四大類:國債、銀行間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和金融債,下表為四類業務資質中外資銀行的獲批情況。

國債:2018年-2020年記帳式國債承銷團成員名單中,僅有四家外資銀行位列其中,均為乙類成員:滙豐銀行(中國)、摩根大通銀行(中國)、渣打銀行(中國)和花旗銀行(中國)。其中渣打銀行(中國)也是上海市政府債券承銷團成員。銀行間債券:參與銀行間債券承銷的外資銀行還有:德意志銀行(中國)、星展銀行(中國)、東亞銀行(中國)和富邦華一銀行。其中富邦華一銀行所獲資質最多,同時是國家開發銀行上海證券交易所金融債券承銷團、國家開發銀行深圳證券交易所金融債券承銷團、重慶市政府債券承銷團、寧波市政府債券承銷團和江蘇省政府債券承銷團成員。非金融企業債務:僅有德意志銀行(中國)和法國巴黎銀行(中國)獲得A類承銷商資格;滙豐銀行(中國)和渣打銀行(中國)獲得B類承銷商資格;摩根大通銀行(中國)、花旗銀行(中國)、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和瑞穗銀行(中國)獲得承銷商資格。金融債:在中國發行金融債且仍在續的外資銀行有7家,規模總計622億人民幣;曾經發行過金融債、到期未再申請的外資銀行有5家: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瑞穗銀行(中國)、星展銀行(中國)、三井住友銀行(中國)和渣打銀行(中國),曾發行總計150億人民幣規模的金融債。值得關注的是,在所有已發行的金融債中,滙豐銀行(中國)的兩次發行規模最大,均超過100億人民幣,且未被限制債券到期日5、基金銷售資格

證監會對外資銀行的基金銷售資質審核門檻較高,因此很多外資銀行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類業務代銷資格的申請。自2013年第一批外資銀行獲得基金銷售資質,到目前僅有十家銀行獲批,進展相對緩慢。

上文分析了幾類外資銀行主要業務資質的獲批情況,通過匯總外資銀行在華申請業務資質情況,以獲得資質的數量多少作為業務豐富度的評比標準,並列出排名第一至第十一位的銀行名單。

由此可見,在與中資銀行的競爭中,外商獨資銀行也迫切的追求豐富的業務範圍,因此對於牌照資質的申請也更加積極,渣打銀行(中國)是中國業務覆蓋最廣泛的外資銀行,成為外資銀行中的隱形冠軍

外資銀行分行業務豐富度不足,相比之下,美國銀行在外資銀行分行中表現最佳,已經獲批四類業務資質

關於外資銀行更多觀點及詳細數據、名單,可以閱讀報告上篇原文獲取。

相關焦點

  • 【外商投資】第59期:中國仍是吸引全球外資的熱土
    高盛集團已完成100%持股高盛高華證券的協議籤署】  12月8日了解到,高盛集團已完成100%持股高盛高華證券的協議籤署,成為國內首家外商獨資券商。與大多數中國合資企業不同,高盛對合資企業的運營具有控制權,並提供投資銀行服務,例如股票、債券承銷和交易建議,即使在擁有少數股權時也是如此。
  • 聰明的外企一定不會離開中國!不好意思,又讓美國失望了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跨國公司更不會選擇退出中國市場。《華爾街日報》稱,在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的情況下,中國是第一個脫身的國家,中國第二季度的經濟復甦抵消了外企在美國的損失,又讓美國失望了。明智的外企不會退出中國市場最近,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表示,明智的跨國企業不會退出中國市場。的確,從中國的經濟和市場情形來看,對外企具有很好的吸引力。近幾個月來,外資金額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寶馬、豐田等跨國企業不斷加大在華投資。
  • 外資進入中國證券市場升溫,花旗銀行高管詳解QFII新機遇
    對於密集出臺的QFII新政,花旗銀行中國區證券服務部負責人蔡美智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監管層的方向是讓QFII、RQFII更具吸引力。中國監管越來越強調準入容易,同時後面的監管越來越嚴,這是很好的,這和全球監管趨勢是一致的。作為首批申請QFII託管資格的外資銀行,按QFII客戶的數量來算,花旗銀行的市場份額約佔17%。
  • 如何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商務部部長鐘山答每經問:給予財稅金融多...
    據鐘山介紹,在穩外貿方面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深入調研並出臺政策,在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等方面給予支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穩外資主要是做好擴增量和穩存量兩方面工作。
  • 又一家外資銀行獲基金託管資格
    來源:中國基金報作者:陸慧婧證監會網站顯示,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申請已於12月初獲證監會批覆,德意志銀行也成為繼渣打銀行、花旗銀行之後,第三家獲得基金託管牌照的外商全資金融機構
  • 官方:在華外資銀行可與母行集團開展境內外業務協作
    中新網3月17日電 中國銀監會辦公廳17日發布《關於外資銀行開展部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依法開展國債承銷業務,不需獲得銀監會的行政許可,但應在開展業務後5日內向監管部門報告等。
  • ...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_2014年第33號國務院...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外資銀行包括: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和外國銀行代表處。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統稱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外國銀行代表處是指受銀監會監管的銀行類代表處。
  • 中國信達旗下南商銀行:助力外資外貿企業復工復產
    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內給外商投資帶來了一定衝擊,人員流動限制、物流受阻、延遲復工等因素也對外資外貿企業的經營造成了一定影響。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攜手旗下各機構,在疫情防控不放鬆的同時,採取多項舉措支持外貿企業克服疫情影響,提供多樣化金融服務,助力外資外貿企業復工復產。  上海某公司是一家香港人士全資控股、管理的外商獨資醫療器械批發企業。
  • 外資跨過疫情「築巢」 各類市場主體「逆勢飛揚」
    更開放:外資跨過疫情「築巢」企業的「準生」,往往與一部法律甚至一條政策緊密相關。徐進至今還記得去年1月1日那天收到的最大「新年紅包」——和美國朋友一起投資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營業執照,這也是上海頒出的首張中國自然人出資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營業執照。   去年伊始,《外商投資法》正式實施。
  • 國泰世華銀行在滬開業,上海外資法人銀行數量佔全國半壁江山
    來源:原創藍鯨銀行今日,又一家外商獨資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在上海正式開業,在滬外資法人銀行數量由此增至21家,在全國佔比超過一半。據悉,國泰世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於今年6月正式獲銀保監會批准開業,註冊資本為30億元,註冊地為上海。據悉,該行是在原先的國泰世華銀行上海分行的基礎上升級成為法人銀行,該行也是近十年來首家由外資分行升級成為法人銀行的外商獨資銀行。
  • 瑞穗銀行: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 對外資金融機構是重大利好
    瑞穗從1979年就開始與中國開展業務往來,作為改革開放後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之一,可以說瑞穗見證了包括金融業在內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光輝歷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四十年來,從1981年開設北京代表處,一直到2007年第一批獲準轉製成立了外資法人銀行——瑞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瑞穗在中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 王晨:制定外商投資法是實現內外資法制統一的實際舉措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貢獻、外商投資法、京津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教師隊伍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共建「一帶一路」,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增進互利合作、釋放發展潛力;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瞄準制約經濟發展痛點,助力互聯互通和地區經濟一體化建設;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促進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始終關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人民,幫助其增強發展能力。
  • 銀保監會: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可與母行集團開展境內外業務協作
    第六條 外國銀行已在中國境內設立外商獨資銀行或中外合資銀行的,在設立外國銀行分行時,除應當具備《條例》和本細則規定的相應條件外,其在中國境內已設外商獨資銀行或中外合資銀行應當具備銀保監會規定的審慎性條件。
  • 打造紮根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 瑞穗銀行助力中日金融合作發展
    人民網東京11月9日電(滕雪 李沐航)從1981年開設北京代表處開始,到2007年作為第一批獲準轉製成立的外資法人銀行,日本瑞穗銀行近四十年來積極開展面向中國市場的業務,助力中日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瑞穗銀行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後金融業等領域飛速發展的輝煌歷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滙豐花旗渣打三外資銀行已提出本地註冊開業申請
    滙豐中國業務總裁翁富澤日前向記者表示,「我們已完成本地註冊的內部籌備工作,並於3月2日獲得銀監會驗收通過。滙豐由此成為首批獲準向銀監會遞交正式成立外商獨資銀行申請的外資銀行之一。」     翁富澤說,「我們已於3月5日遞交了我們的申請,並已收到銀監會的受理通知。
  • 銀行業外資股比全面鬆綁外資在觀望
    在新版負面清單的加持下,這時候確實是外資參股和增持中資銀行的好時機,但外資進來不是為了短炒一把就跑,一般都是作為全球戰略布局,因此外資進來不會一蹴而就,而且外資根據自身的戰略布局也不可能一窩蜂似的衝進來。」德意志銀行(中國)行長朱彤此前公開表示,經歷過去10年探索,德銀中國的戰略逐漸清晰——要做什麼,在哪裡投入,是有選擇的,而不是鋪攤子。
  • 外資銀行:站上新起點 讓世界和中國更好「做生意」
    外資銀行在中國經營發展近40年,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不少貢獻,同時,外資銀行也藉助中國的高速發展,實現了自身版圖的擴張和穩健前行。不過,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行業的整體份額並不高。到2017年年底,外資銀行總資產僅佔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1.32%,同時,外資保險公司的總資產份額和保費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6.71%和5.85%,也維持在較低水平。
  • 又一家外資銀行獲基金託管資格 德意志銀行成渣打、花旗後第三家
    原標題:又一家外資銀行獲基金託管資格 來源:FUND部落中國基金報記者 陸慧婧證監會網站顯示,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申請已於12月初獲證監會批覆,德意志銀行也成為繼渣打銀行、花旗銀行之後
  • 穩外資政策有望繼續加碼 各地加快編制外商投資指引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穩外資政策有望繼續加碼 各地加快編制外商投資指引□本報記者 倪銘婭 中國證券報記者23日獲悉,為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和向外商投資提供服務和便利專家認為,針對目前形勢,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在建外資大項目政策傾斜力度,推出更多實質性開放措施,增強外資信心。外企復工復產加快針對當前外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商務部先後發布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穩定外商投資,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影響。
  • 持續擴大開放 中國仍是外商投資熱土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衝擊,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復甦,成為全球跨國投資的「穩定器」。專家認為,隨著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將不斷增強,仍將是外商投資熱土。吸收外資成績突出在全球直接投資大幅下降背景下,中國吸收外資成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