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外資股比全面鬆綁外資在觀望

2020-12-20 東方財富網

「目前還沒有境外機構溝通接洽入股銀行的股份。」蘇州銀行董事會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日前,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自2018年7月28日起施行。新版負面清單取消銀行業外資股比限制,此舉被稱作是「超乎想像的開放措施」。

不過本報記者調查發現,新版負面清單發布一周後,境外投行和機構表現相對冷靜,目前尚沒有公開表示準備增持和參股的外資機構。

浙江一家城商行的高管對本報記者說:「目前該行的外資股東沒有表示增持銀行股份的願望。」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對外資參股和增持中資銀行股份持謹慎的態度。董登新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A股市場上銀行股的價格比較便宜,甚至出現破淨潮。在新版負面清單的加持下,這時候確實是外資參股和增持中資銀行的好時機,但外資進來不是為了短炒一把就跑,一般都是作為全球戰略布局,因此外資進來不會一蹴而就,而且外資根據自身的戰略布局也不可能一窩蜂似的衝進來。」

德意志銀行(中國)行長朱彤此前公開表示,經歷過去10年探索,德銀中國的戰略逐漸清晰——要做什麼,在哪裡投入,是有選擇的,而不是鋪攤子。

中小銀行或成外資標的

近日,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發布《外資銀行發展及政策評估》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在新一輪銀行業開放政策下,外資銀行將進一步增持中資機構以實現綜合化經營架構,但受其投資決策和監管政策的影響,外資銀行擴張節奏不會過快。

《報告》披露,從入股情況來看,2004年以來,大量外資投資者開始投資中資銀行,2007年末共有25家中資銀行引入33家境外機構投資者。而2008年至2017年,外資持股行為發生切換,至少有10家大型銀行(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遭外資股東撤資或減持;而入股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的外資銀行有所增加,至少有16家外資銀行入股17家中小銀行。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在A股26家上市銀行中,有8家銀行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存在外資銀行股東的身影。滙豐銀行及其子公司截至今年一度末合計持有交通銀行141.38億股H股;荷蘭商業銀行(ING BANK N.V。)持有北京銀行27.55億股股份;法國巴黎銀行持有南京銀行12.61億股股份;新加坡華僑銀行(含QFII)持有寧波銀行10.14億股;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持有杭州銀行6.59億股股份;馬來西亞豐隆銀行(HONG LEONG BANK BERHAD)持有成都銀行6.5億股股份;三菱UFJ銀行(MUFG Bank, Ltd。)持有中國銀行5.2億股H股;西班牙桑坦德銀行(BANCOSANTANDER,S.A。)持有上海銀行5.06億股股份。

這些銀行中,除中國銀行和上海銀行外,其餘上市銀行的外資銀行股東持股比例均在10%以上,且部分接近監管規定的20%的持股比例上限,有的外資銀行已成為中資銀行的單一第一大股東或第二大股東。如新加坡華僑銀行(含QFII)持股比例為20%,滙豐銀行及其子公司合計持股比例為19.04%、澳洲聯邦銀行與馬來西亞豐隆銀行對各自中資銀行的持股例也均達到了18%。

隨著20%比例上限的打破,外資入股中資銀行無法取得控股權等顧慮或將被打消,未來是否重新掀起一輪外資銀行增持、參股中資銀行潮,也將成為銀行業外資股比鬆綁後的一大看點。

本報記者注意到,從銀行類型看,上述8家外資參股的銀行中,除了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外,其餘6家都是中小銀行。

為什麼外資會青睞中小銀行?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境外機構大規模持股國內大型銀行的可能性不大,但逐步提高對中小型銀行的持股力度的可能性會相對更大一些。

另外,外資對大型銀行實現控股難度較大,相對而言,外資持股或控股國內中小銀行更便於操作。同時,中小銀行通常都專注經營某一個特定的地區或某一個細分市場,也更符合外資銀行的戰略架構。

外資仍在觀望

這次向外資進一步開放銀行領域,被業界稱之為「超乎想像的開放措施」。然而市場反應卻有些不溫不火,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多家外資參股的中小銀行均表示,目前沒有聽說外資股東準備增持。

外資按兵不動、仍在觀望,也許可以從中國銀行業十幾年發展歷程找到答案。

開放銀行領域在我國銀行業發展歷史上並不是第一次。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加快放開了銀行業對外資的限制,允許外資銀行在全國範圍、對中國企業和中國居民經營人民幣業務,取消外資銀行人民幣負債不得超外匯負債50%的限制、放寬其在華吸收外匯存款的比例限制,降低對外資行營運資金要求等。同時,允許外資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入股中資銀行,並允許入股比例至20%。

公開數據顯示,2004年8月,滙豐銀行入股交通銀行,邁出了外資銀行入股大型國有中資銀行的第一步。接下來的幾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相繼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外資。據統計,截至2007年末,我國共有25家中資銀行引入33家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總額達212.5億美元。

連平坦言,開放銀行業吸引外資進入,是因為當時國內銀行業面臨多個短板需要彌補。那時候中國市場上資本是稀缺品,銀行改制時能夠滿足一次性資本缺口的境內股東很少;銀行本身缺少流程管理和風險控制的經驗,內資股東不具備為銀行提供這些管理經驗的能力;市場知名度低,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的初期,一個可靠的外資戰略股東無疑具有多重意義。

15年後的今天,銀行再度面臨對外開放的時候,這些難題和缺口都已不復存在。目前在中國,資本早已不是稀缺品,理想的投資標的才是稀罕物。經過10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國內銀行不僅資產負債表急劇膨脹,也經歷了一輪完整的經濟周期考驗,其流程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早已大幅度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資管市場的飛速發展,國內銀行的業務複雜程度已經堪比甚至超過國外同業。

連平認為,如今在同等條件和情況下,外資還能為中資銀行帶來什麼呢?事實上,從農行回歸A股開始,外資就已經不在是中資全國性銀行戰略股東的首選目標。近年,一些銀行在引入戰略股東時,更多注重其產業背景和資源整合的互補能力,是不是外資已不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另外,中小銀行在改造自身短板時,更注重引入市場化的專業團隊,股東結構成了次要問題。

「從現在中國銀行的現狀看,留給外資的空間並不多,這是外資按兵不動、仍在觀望的真正原因。」董登新說,「另外,大多外資銀行和機構自身財務狀況並不樂觀,也阻礙了外資大幅擴張」。

>

相關焦點

  • 銀行業對外開放再進一步 外資入股中資行股比限制正式取消
    上證報訊(記者 李丹丹)23日銀保監會公布《中國銀保監會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下稱《決定》),取消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資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這標誌著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 《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銀監會:在華外資法人銀行
    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記者 李延霞)中國銀監會17日發布通知,明確允許在華外資法人銀行依法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銀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2006年之前,在華外資銀行主要以分行形式經營,不具有投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主體資格。
  • 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在即 合資券商盈利難題待解
    原標題: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在即 合資券商盈利難題待解   4月1日起,證監會將提前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 |a股|外資|港股|港股通|滬股通|深股...
    2020年企業IPO和再融資全面放開,四季度A股迎來融資高峰期。IPO方面,假設2021年企業IPO數量略有回落,384家企業融資3,232億元。再融資方面,創業板和科創板審核流程全面提速,引入包括小額快速融資等方式,可參考2014年和2020年再融資平均水平。
  • 加大對重點外資企業金融支持力度
    日前,商務部辦公廳、銀保監會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給予重點外資企業金融支持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地商務主管部門和銀保監局做好《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的意見》落實工作,加大對重點外資企業金融支持力度。
  • 加油站對外資全面開放,外資加油站的油品質量怎樣?信得過嗎?
    加油站對外資全面開放,外資加油站的油品質量怎樣?信得過嗎?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進一步加快,連鎖加油站很快也將對外資開放。加油站對外資開放,BP集團便宣布在未來的5年內將會在中國新增加1000座加油站,外資加油站的油品質量怎麼樣?
  • 外資做大蛋糕 助力國內金融企業價值重估
    來源:紅刊財經紅刊財經 ice_招行穀子地編輯 何豔外資全面進駐,不只是會瓜分蛋糕,恰恰相反,在金融服務領域,外資金融機構具備成熟的投資體系,引入其先進經營理念,有助於共同做大蛋糕,實現多方共贏。11月7日,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
  • 外資的分量越來越重了……
    MSCI本次擴容之後,納入MSCI的A股標的總共有大盤股244隻,中盤股228隻。中國A股在MSCI中國指數和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將分別達到12.1%和4.1%。註:圖片來自wind;最近兩周大家很直觀的感受就是儘管大盤不溫不火,但是外資一直在買買買。
  • 外資鯰魚進入中國券業限制正式放開!4月起,證監會明確取消券商外資...
    財聯社(深圳,記者 覃澤俊)訊,這個周末的券業重磅消息,當屬證監會宣布4月起取消外資券商股比限制。此次取消外資券商股比限制的政策,從2018年4月首次提出至今,跨度已有兩年。結合審批進度,首批開業的外資券商有兩家,分別是摩根大通證券(中國)與野村東方國際證券。
  • 外資銀行:站上新起點 讓世界和中國更好「做生意」
    外資銀行在中國經營發展近40年,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不少貢獻,同時,外資銀行也藉助中國的高速發展,實現了自身版圖的擴張和穩健前行。不過,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行業的整體份額並不高。到2017年年底,外資銀行總資產僅佔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1.32%,同時,外資保險公司的總資產份額和保費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6.71%和5.85%,也維持在較低水平。
  • 焦點分析|外資投行全面入華,這一次來的是鯊魚還是鯰魚?
    根據中國證監會給出的時間表,今年12月1日,外資證券公司在合資公司中的持股將從51%進一步提升到100%,相當於是取消了證券公司外商的股比限制。屆時,外資投行不僅可以實現控股,甚至完全有可能在中國設立獨資子公司。外資投行們已聞風而動。
  • 商務部、銀保監會發文明確這些外資企業支持政策
    商務部網站17日消息,商務部辦公廳、銀保監會辦公廳日前聯合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給予重點外資企業金融支持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加大對重點外資企業金融支持力度。製造業關鍵環節外資企業、商貿服務領域外資企業都涵蓋其中。
  • A股年報業績頻「變臉」市場謹慎 外資借道滬深股通趁機「撿便宜」
    與之對應的是,外資本周開啟掃貨模式,藉助滬港通與深港通渠道,北向資金連續買入A股。數據顯示,昨日北向資金再現大幅資金淨流入,全天共計淨流入12.69億元,可見外資對於A股節後「紅包」行情依舊樂觀。 ■新快報記者 塗波 商譽減值是預虧重要因素 截至昨日18:30,同花順數據顯示,昨日有257家公司發布年報預告,而今日還有123家將發布年報。
  • 「早知道1112」股權轉讓題材霸屏 關注5股 外資逆勢繼續買
    熱點前瞻:1、藍籌白馬,外資青睞的品種,尤其是趨勢仍保持完好的品種。2、股權轉讓,弱市中遊資比較偏愛的題材,但參與難度大,觀望為主。早 知道導讀1.★北上資金不認慫 連續13日淨買入 關注5隻QFII重倉股2.
  • 外資保險借開放契機:擬多途徑突破 活力將被重新激發
    外資保險公司增至56家 數量雖多市場份額卻不高  近日,在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外資銀行業和保險業機構在華蓬勃發展,外資機構數量穩步增長。
  • 外資再現瘋狂搶籌!半天逾95億流入創紀錄,最看重「價值」的機構在...
    在明年經濟較悲觀的預期中,A股市場默默在底部出現外資放量加速流入跡象。最看重"價值"的外資機構們究竟在打什麼算盤。 外資又來瘋狂搶籌了!
  • 首家外資法人銀行落戶 國泰世華銀行正式開業
    原標題:上海擴大開放100條:首家外資法人銀行正式開業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2個月前,上海下發了「擴大開放100條」。今天,新一輪對外開放下的首家外資法人銀行國泰世華銀行正式開業,在滬外資法人銀行數量增至21家,在全國佔比超過一半。  陸家嘴匯亞大廈的25樓,花團錦簇,開業志禧。
  • 外資持有國內債券超3萬億元 已連續3年淨買入國內股債
    來源:證券日報作者:吳曉璐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金融業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下一步,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切實轉變開放理念,推動系統化、制度化開放。進一步完善金融領域各項配套制度,促進監管模式和制度體系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
  • 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 滬成外資銀行在華總部聚集地
    11日起,中國銀行業將全面開放。中國銀監會10日表示,11日將首批受理8家外資銀行的轉制申請。這一天,外資銀行整整等了5年,轉制為法人銀行,它們將被允許經營全面的外匯和人民幣業務。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天,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同樣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8家首批提出申請的外資銀行,無一例外地將法人銀行「落子」上海。
  • ​巨豐視角:外資重大利好來襲 節前最後三天 會不會有紅包行情?
    短期看,多板塊回升以及資金面回籠之際,市場調整接近尾聲,但雙節臨近,市場成交萎縮,節前或難有較大的變盤,建議持倉觀望的同時,逢低適當進行低吸和加倉。周末消息上,對外資和外資機構有個重大的利好。我們注意到,無論是準入門檻的降低,還是投資範圍的擴圍,都給外資以及外資機構進入國內市場提供了便利。如此,既有利於資本市場不斷吸引外資,同時也有利於外資進入提升資本市場活躍。統計顯示,目前共有336家QFII機構投資1162.6億美元,276家RQFII機構投資7225.72億元,兩者共計使用投資額度約為1.5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