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東協郵報》官網報導稱,到2030年東協將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屆時將有越來越多精通科技的年輕人從中獲益。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東協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未來東協將建立更加完善的數字貿易體系,促進區域內中小企業快速發展與轉型,讓區域內民眾獲得更便利的服務與生活。針對當前東協數字貿易發展狀況以及還存在哪些發展障礙等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數字經濟增長速度加快
世界經濟論壇10月發布《推動亞洲數字貿易》報告,將數字貿易涉及的領域概括為四個方面:數字產品與服務,如應用程式、軟體和視頻服務;數位化的有形商品和服務,如網上購物、預訂旅行機票等;推動有形商品和服務貿易發展的數位化工具,如數字物流追蹤、數字支付和保險產品等;新興變革性數位技術,如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
報告認為,數字貿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正在快速革新與發展。目前,東協地區的數字貿易發展趨勢非常值得關注。數字生態系統已經與社區緊密相連,數字交易中的組成要素已經形成網絡化的發展模式。如在某一網絡應用平臺,用戶不但可以交流、購買遊戲,還能進行小額支付、分享照片、閱讀新聞等。東協區域內數位化獨角獸企業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它們更願意關注本區域內的貿易模式。東協地區在物理/數字通信接口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東協地區消費者個性化的訂閱服務傾向催生了網絡互動平臺、網絡直播平臺、網絡視頻會議等方面的爆炸式增長。
彭博社報導稱,東協地區商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未來10年創造的新經濟價值中,將有70%來自數位化平臺。東協地區的企業正在利用數位化技術改變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涉及的行業包括零售業、銀行業、製造業和運輸業等。目前,東協各國都加大了對數字創新研究的投入,並把數字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的關鍵優先事項。
儘管新技術削弱了傳統製造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但也有效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進而提升了勞動者收入。此外,新技術還為中小型企業帶來了更大發展空間,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東協數字經濟重心正從大城市向小城市和農村地區轉移。
目前在東協,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數字經濟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和菲律賓也達到了每年20%―30%的增長速度。但東協的數字經濟發展並不均衡,東協內7個大都市的人口僅佔其總人口的15%,但卻擁有該地區50%以上的數字經濟。
東協東亞經濟研究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東協數字經濟將達到1970億美元,是2015年的6.4倍,但這一數字還有待提高。因為微型、中小型企業佔東協所有企業的95%,它們的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的一半,卻只貢獻了東協國內生產總值的30%―53%。這些企業的數位化過程相對複雜,又缺少必要政策與資金支持,一旦這部分企業能夠突破數字發展瓶頸,融入數位化發展體系,將會激發數字經濟更大活力。
形成統一的數字貿易發展格局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人工智慧技術中心助理研究員西蒙尼·聖塔馬利亞(Simone Santamaria)對本報記者表示,東協普通民眾對數字服務的接受程度較高,但是企業和政府採用數字服務的增速普遍較慢,而且嚴厲的監管和對電子交易的不信任抑制了數字經濟的發展。他建議,東協應該將擴大數字支付作為區域內優先發展事項。因為據世界銀行統計,目前東協只有19%的金融帳戶持有人願意通過網際網路登錄帳戶、轉帳和支付日常開銷,而這一比例在世界中等收入國家達到27%,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達到24%。未來,東協各國只有出臺更多刺激性政策,提供更靈活可靠的數字支付環境,才能讓數字支付更加普及。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消費者行為方式的影響和改變,未來更多商品和食品服務商將提供非接觸式支付選擇,這將促使東協國家打通便利化的數位化金融渠道,擴大使用非接觸式支付需求。
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創始人黛博拉·埃爾姆斯(Deborah Elms)認為,決定數字貿易發展的根本是物流業是否健全完善。東協地區較高的物流成本、缺乏可靠的運輸和送達系統,已經嚴重阻礙東協數字貿易的深化。此外,東協內部還未形成統一的海關監管模式,商品快速通關以及跨國流動也面臨諸多障礙。在數據隱私、網絡安全和消費者保護等領域,東協不同國家持不同的態度。僅有一半的東協成員國國內擁有完善的數據保護法律,然而一旦遇到數據跨境流動時,東協層面根本沒有形成統一的政策制度。針對這些問題,儘管東協出臺了《2025年東協經濟共同體藍圖》《東協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等政策框架,但面對不斷變化的數位化市場,還需進行更多的研究與區域內協調。只有更加專注於解決數字貿易便利化、消費者權益保護、企業技術創新鼓勵、數字稅制定等問題,才能確保東協在全球數字貿易中處於更加有利的位置,從而釋放更多的數字經濟潛力。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