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柔弱」,從水滴石穿品味《道德經》

2020-12-11 寂寞寒窗空守

「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大家都喜歡說這句話,但是如何實施就不知道了。

有些人認真,比較剛毅。這就容易受到挫折。十個人有十個意見,不一定是根本錯誤。但是這就需要包容了。在中國很多的著作中,都有「以柔克剛」這種論述或者解釋。

「柔弱」一共在《道德經》出現5次,排69名。「柔弱」的意思是:柔弱,常指體弱,易感疲勞的;易得病的(身體柔弱),容易受疾病或其它災禍影響的。

「能柔能剛」是一種境界,不容易達到。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

《道德經》中談到「柔弱」,我們拿出來分享。

1.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2. 柔弱勝剛強。

3.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來源於:《第七十六章》。全文如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翻譯如下:

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道德經》對水有很深的偏好。柔弱是一種境界,上善若水,但水滴石穿。我們也欣賞一下,柔弱,其實也是很溫情的存在。「今朝端午新梳掠。錦絲圍腕花柔弱。人生只有尊前樂。前度劉郎,莫負重來約。」說了這麼多,但是我還是比較欣賞這一句:「寄言立身者,不得全柔弱。」人該剛的時候也不能太柔弱了,你說不是嗎?

明天談:順時而謀,從《古籍》品「智者」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讚,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寒窗,空守安寧。

專注經典,另闢蹊徑。

金剛智慧,砥礪前行。

拋磚引玉,同為精進。

相關焦點

  • 道德經 | 老子為什麼說」柔弱勝剛強「?
    老子的《道德經》以樸素辯證法展開論述,深刻的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譬如論「道」、「上善若水」、「福禍」、「柔弱勝剛強」等。其中「柔弱勝剛強」是老子《道德經》的根本思想之一,用之於為人處世、修行悟真都具有重大的意義。《道德經》第76章中描述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
  • 解密《道德經》:很難理解的一句話,讀懂了豁然開朗,終生受益
    好了,言歸正傳,咱們今天繼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今天的內容是老子道德經中,很難理解的一句話,讀懂了人生豁然開朗,必將終生受益!是哪一句話呢?——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這句話的結構應該是:道之用者弱。
  • 「正念祈禱文」《道德經》弱非軟弱,以柔克剛,外面柔弱,內藏剛強
    讓我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到,我知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
  • 《道德經》名言名句欣賞,領悟老子的智慧!
    《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直到現在,它依然對我們的社會人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影響到我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今天繼續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名言名句,共同學習。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德經》是怎樣一部書
    這個故事也許不是真的,但《道德經》所講的與此並無二致。先看一下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活的時候總是柔弱的,死後則是殭屍一個。充滿生機的草木柔的可以隨風搖曳,死後卻是難逃的枯槁。老子從中看到的是:堅強只會導致死亡,柔弱才是生命的法則。既然如此,人為什麼不放棄剛強呢?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道德經講解視頻全集
    聰明又受歡迎的人都在從《道德經》中取經他說,接觸《道德經》越早,吃的虧越少《道德經》究竟有何神奇之處?不管是馬雲還是白巖松,但凡讀過的人都對它評價極高:「《道德經》智慧終身受用」,「在逆境時一定要多看看《道德經》,很有幫助」。
  • 感悟《道德經》
    修道就是幫助人去掉不自然的私心妄欲,使人符合自然之道,即人心退位,道性當家。道之性,法於自然,「常清常靜,無為而無不為。」那麼如何才能與道的清靜、無為、自然相符呢?課誦《道德經》,可以曉自然之心,與清靜相感,明修道之路,得以復元陽之性。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
  • 《道德經》裡的「德育」思想,如此宏深廣大!
    司馬談稱讚道家「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2]說明道學涵化了儒墨名法各家的思想,這不是史學家的曲筆譽詞,而是道學家本身 的理論勇氣。儒道朝野之分十分明顯,但殊途同歸,都對中國社會道德影響很深。如果說儒家是教人以禮,釋家是勸人以善,那麼道家又是如何呢?今嘗試論之。
  • 俗語「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來源於此,知道它的來歷後,漲知識了
    而關於積累的俗語莫過於「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來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動。從字面意思來看,「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這在科技水平不發達的古代又怎麼會可能呢?拿一根柔軟的繩子去鋸一根木頭,想想都似乎不太容易實現,繩子難道不會斷開嗎?用水滴去衝擊石塊,水流動起來那麼隨意無形,找不到邊際。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你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釋義: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人們常說「蒼天有眼」、「皇天不負有心人」,說得好像老天是有仁愛之心一樣。其中,這些都是人類的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特別是儒家學者強加給老天的,用來駕馭普通老百姓的。
  • 【讀《道德經》1000遍心得體會】
  • 黃明哲道德經完整版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更把《道德經》作為生命之書,30歲後的處世參考;幹什麼成什麼,狀態越來越好的馬東,也是《道德經》的受益人。聰明又受歡迎的人都在從《道德經》中取經他說,接觸《道德經》越早,吃的虧越少《道德經》究竟有何神奇之處?不管是馬雲還是白巖松,但凡讀過的人都對它評價極高:「《道德經》智慧終身受用」,「在逆境時一定要多看看《道德經》,很有幫助」。
  • 《道德經》四十二、四十三
    《道德經》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道德經奧秘:醍醐灌頂的人生金句,提神醒腦
    這種觀念其實由來已久,在老子所寫的《道德經》中,早就有過醍醐灌頂的人生金句,讀來讓人提神醒腦。道德經原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青草生氣盎然之時都是柔軟的,當草被割下來時就變成枯萎幹硬的乾草。
  • 《道德經》中蘊涵天地至理的一句話,悟透了生命得以升華
    《道德經》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意:循環往復的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微妙、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道」的無中。
  • 《道德經》15條經典金句,句句入心,總有一句打動你,一起分享
    《道德經》常讀常新,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收穫,值得反覆品味。由於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很多人都無法全文去品味經典。所以,筆者精心選取了《道德經》經典的15條金句與大家分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享受經典大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