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大家都喜歡說這句話,但是如何實施就不知道了。
有些人認真,比較剛毅。這就容易受到挫折。十個人有十個意見,不一定是根本錯誤。但是這就需要包容了。在中國很多的著作中,都有「以柔克剛」這種論述或者解釋。
「柔弱」一共在《道德經》出現5次,排69名。「柔弱」的意思是:柔弱,常指體弱,易感疲勞的;易得病的(身體柔弱),容易受疾病或其它災禍影響的。
「能柔能剛」是一種境界,不容易達到。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
《道德經》中談到「柔弱」,我們拿出來分享。
1.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2. 柔弱勝剛強。
3.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來源於:《第七十六章》。全文如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翻譯如下:
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道德經》對水有很深的偏好。柔弱是一種境界,上善若水,但水滴石穿。我們也欣賞一下,柔弱,其實也是很溫情的存在。「今朝端午新梳掠。錦絲圍腕花柔弱。人生只有尊前樂。前度劉郎,莫負重來約。」說了這麼多,但是我還是比較欣賞這一句:「寄言立身者,不得全柔弱。」人該剛的時候也不能太柔弱了,你說不是嗎?
明天談:順時而謀,從《古籍》品「智者」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讚,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寒窗,空守安寧。
專注經典,另闢蹊徑。
金剛智慧,砥礪前行。
拋磚引玉,同為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