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誇誇這位37歲的社區中醫師 連續4個月上門為我偏癱母親看診

2020-12-20 杭州日報

掃一掃下載「快抱」App

昨天是第3個中國醫師節,讀者王女士給快報85100000熱線打電話:前段時間我本想給社區醫生過生日,但他出門看診婉拒了我,所以想打電話來報社向你們誇誇他。

「我是浙江大學醫學院的問診課老師,認識的醫生其實並不少,但陳醫生真的讓我很感動很佩服。」

王女士想誇的這位醫生,是杭州西溪街道社區醫院醫生陳回春。7月9日是陳醫生的生日,王女士連夜做了一打粽子,還有一個自製的號脈枕,準備趕在生日當天午休時送給陳醫生。

「陳醫生病人比較多,上午看診一般都會延時看到12點,為了不影響他看病,我那天特地趕在11點50分到,誰知他已經不在了,我還想今天結束得早,只好打電話問他人在哪兒,他說他出診去了。」

「陳醫生經常上門出診,還總是用休息時間去,他說這樣既不影響工作也可以幫患者免去一筆幾十元的出診費。」

記者 章貝佳

同事推薦認識了陳醫生 初印象:醫術好 人實在

王女士第一次知道陳醫生,是從同事那裡。

去年5月初的時候,大清早一個相熟的同事微信我,激動地讓我看一張中醫處方,並且考問我說,這處方什麼效果?主攻什麼?我粗略看了看方子,回復她:「補血活血熱血,帶一定的熱性,誰吃?」

同事說,這是一個社區醫院的醫生給她開的,她自己即將進入更年期,但去年七月份以後就沒來過月經,而她只有46歲,按道理還不該現在就絕經,女人一停經,缺鈣、雌激素問題、腰痛等狀況就都來了,所以她最近看了好幾個醫生,後來去家附近的社區醫院配藥時,醫生向她推薦了同院的中醫師陳回春,下面是我同事的原話:

「我起初並不太相信這位年輕的醫生,只是覺得來都來了,試試吧,誰知這個小夥子還特別自信地和我說:三天以後注意看有沒有來月經;結果,兩天後真的恢復月經了,量也正常,而且這個醫生的掛號費用了醫保後是1塊錢,開的藥也特別便宜,醫保一扣只有9元,看病一共才花了10元,還堅持只開了7天的藥,他說吃完應該會有月經,到時候得調整方子,拿藥的時候我真的是不信的。」

後來,同事想帶自己老公去找陳醫生看慢性腎炎,結果陳醫生特別實在,說中醫看腎還是市中醫院更有經驗些。

「門診時遇到小伢兒不舒服,被抱來看病,陳醫生看了就說不用吃藥,喝點藿香正氣水就可以;好多的腸胃病老患者來複診,陳醫生直接給了個食療方,沒開藥,教他們吃飯要慢,左嚼十下,右嚼十下,飲食習慣改了,慢慢就調理好了。」

王女士同事激動地說:「醫術好,人實在,這個醫生令人佩服。」

真正感動到我的

是陳醫生對我母親發自內心的關心

「聽完同事的誇獎,我自己過幾天也去找陳醫生看了病,那段時間連續四個月照顧生病臥床的父母,我整個人身體狀況都欠佳,臉嚴重浮腫,有時候我自己摸都摸不到脈。」

王女士的老父親已經92歲了,去年做了腸癌手術,身體比較弱;母親76歲,七八年前突發腦梗,然後就偏癱臥床了,最近兩年還有些老年痴呆,需要每日在旁照顧。

「我是獨生女,我不放心陌生人來照顧我媽媽,也不想把她送進老年醫院靠導尿管生活,所以我一直自己照顧,每天給母親換七八次尿片,這個情況陳醫生是知道的,因為看診時他問起過怎麼會把身體累得這麼虛。」

今年3月,王女士的媽媽發燒了,持續低燒37.8℃,王女士趕緊把母親送進了一家三甲醫院的急診病房。

「我當時很著急,因為我媽媽情況比較特殊,第一她長期臥床,現在年紀也大了,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狀況;第二是低熱時間久了擔心是肺炎。」

醫院檢查後,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雖然排除了嚴重的肺部炎症,但癌胚抗原指數特別高,20多,且大便帶血,化驗結果也不好,於是又擔心是胃腸道癌症。

只好住在急診室開始全身CT排查,又排期做了胃腸鏡檢查,都沒有問題。

「其間其實我非常焦慮。陳醫生了解到我母親的情況後,從住院開始,每周都主動來看望一次,並給我提一些食補和補充西洋參的建議。」

母親排除了癌症就出院了,之後陳醫生依舊利用自己中午的休息時間,上門看診,到現在已經堅持了4個月,有時還會帶老人愛吃的甜食和冰淇淋,好跟她溝通。

「先用藥調體溫,花了半個月的時間,體溫穩定後其實我媽媽每周的藥都差不多,但陳醫生堅持每周都來,他擔心我媽媽身子弱,隨時可能出現突發問題,不敢一帖藥開超過一周。」

陳醫生解釋,老人家的疾病風險在於心和腎,但現在首要的是先調理脾胃,因為體虛怕峻補,而要溫補,且直接用溫補的藥是下策,就像打仗的時候請外援,仗一時是打贏了,外援撤了以後弱兵還是原來的弱兵——調脾胃,溫補少陽,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要先幫自己的身體機能匡扶正氣,用西醫的話說,就是增強自身免疫力。

「現在吃藥不只是調現有的症狀,還要防未病,所以真的不敢不過來開藥,你也不用勸我,等到你媽媽吃得下、拉得出時,我就可以比較放心了,到時可以再調方。」

陳回春醫生:在老中醫時代

上門看診再正常不過

「上門看診在傳統的中醫時代是很正常的事,在我兒時記憶裡,家裡長輩經常出診,因為很多患者確實不方便出門。」

陳回春醫生是麗水龍泉人,家裡五代中醫世家,太爺爺是個遊方醫生,奶奶開了家婦科中醫診所,陳醫生從小就是在醫館裡長大的,叔叔嬸嬸也都是中醫師,現在在國外開診所。

「其實社區醫院本來就是有出診服務的,但平時門診比較忙,所以就休息時間去了。」

現在,陳醫生每周都會出診四五次,有些是附近社區的,有些是很遠的,只要患者確實有需求,三墩、蕭山,他也都會去。

「有些是我主動要求上門去看的,有些奇怪的病症與家庭環境因素是有關係的,需要家訪綜合判斷——這也是我的私心,我喜歡看一些怪病。」

有一位患者讓陳醫生印象深刻,家住蕭山,50多歲的餘先生託朋友過來問,自己已經連續三十多年拉肚子,做了很多次胃鏡、腸鏡都沒有問題,到底是什麼毛病?

陳醫生跟患者通了個電話,感覺他特別焦慮,語氣急促,情志明顯不佳,就主動提出來可以上門看診,餘先生一開始拒絕了,說他可以自己過來,但陳醫生堅持,表示腸胃病上門看效果更好。

「其實我是想看看他的家庭環境,很多人拉肚子都是家庭環境因素,飲食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家庭關係,用中醫的話來說是肝鬱脾虛,結果一到門口,就聽到妻子在罵餘先生,我進去後,妻子也不停打斷問診,反覆強調他根本沒有病,就是自己嚇自己,十足的暴脾氣;開了調和肝脾的藥,吃了半個月後餘先生表示症狀有所緩解,就自己來醫院了。我跟他私下細細聊了,他的病真是心病,要注意家庭和諧,病慢慢就會自愈。」

「選擇社區醫院

是因為我想做個古風的中醫師」

「你看我的名字,我爸媽自我出生就希望我做醫生了。」

在陳醫生的家庭觀念中,中醫是一個小縣城裡有文化、有名望的職業,用自己的醫術救治鄰裡,是一個很依靠知識和口碑的職業,也很有成就感。

「社區醫生是最接近我的理想的,最像我小時候記憶中的中醫,很有古代中醫的氣質。」

2011年,陳回春從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研究生畢業,「當時也有一個去省級醫院工作的機會,但要分科,去婦科,我就選擇了社區醫院。」

陳醫生坦陳,在大醫院工作,要從住院醫師做起,從西醫基礎開始,他覺得這樣不符合中醫氣質;而且中醫的學術體系本就是全科醫學,一個人的各個身體機能是相互影響的,他希望中醫,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臨床中都能看,學以致用。

「雖然我們中醫師是沒有籤約制度的,但我還是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社區全科家庭醫生,作為一個社區醫院醫生,這本就是我們的職責,護衛一個社區的人的健康。」

當一個好醫生

幫更多的人,看更多有趣的病

陳回春的理想很簡單:當一個好醫生,幫更多的人,看更多有趣的病。

9年前,他一個月只有幾個病人,現在一個月要看1000多位,1/3是新診患者,一周五天半的工作時長,依舊每次都要延長時間才能看完門診。

打進熱線電話的王女士說,陳醫生有個口頭禪,就是「五帖就夠了,不用多吃藥」。

「我自己是教問診的,我知道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醫生十年如一日,靜下心來細細號脈看氣色是不簡單的;他也打破了我過去以為的中醫療程長的偏見,他總勸病人開五帖藥,這其實代表了中醫也能治急症,也能見效快。」

雖然生日沒過成,王女士還是找機會把禮物送給了陳醫生:「他現在的號脈枕是木頭的,有點硬,我聽別的病人說放著不舒服,我就做了個棉枕;還有一份禮物,是我朋友讓我代轉交的,她女兒在陳醫生這裡看子宮多囊卵巢,朋友的哥哥是個雕刻家,就親手做了個木掛件,正反面刻了屬豬人的祝福圖像,禮物都是我們的心意,希望給醫生送去祝福。」

王女士還手寫了一封感謝信:醫生治療患者,患者有求醫生;你是醫生,我是老師,我們都是為大家的美好生活服務的,今天是你37歲的生日,希望你能達成你的心願,到73歲時依然能為病人服務。

浙江優秀中青年中醫師推選活動來啦 歡迎踴躍自薦或他薦

都市快報聯合浙江中醫藥大學等,共同推出「點讚浙江省優秀中青年中醫師」活動,挖掘、梳理浙江省內各級醫院及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科室中那些兢兢業業的優秀中青年中醫師,歡迎廣大市民積極推薦,也歡迎醫院及醫生同行積極推薦。

初選條件:任職於我省各醫院、醫館的優秀中青年中醫師,年齡50周歲以下(1970年8月19日後出生),中醫藥大學或中醫中藥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符合條件的中藥師,也歡迎參加。

報名渠道:掃描二維碼下載「快抱」App,點擊進入「優秀中青年中醫師推薦通道」報名,根據表單要求填寫上傳相應資料和照片。

截止日期:8月26日12時

相關焦點

  • 誇誇我的媽媽作文
    媽媽在我的心裡是位好家人、好朋友、好老師,她辛辛苦苦把我養大,教我做人的道理,為我付出,透過媽媽我懂得了:母親的工作是我們該支付的,而且永久也付不清,因為她為我付出的太多了!  誇誇我的媽媽作文(16):  每個人都有媽媽。想明白我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嗎?請你聽我一一道來。
  • 這位女醫生當選石家莊「我最喜愛的社區醫生」
    在由石家莊市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燕趙都市報共同組織開展的石家莊市第三屆「我最喜愛的社區醫生、社區護士、家庭醫生團隊」評選活動中,李春娟醫生被評為「我最喜愛的社區醫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這位深受大家喜愛的醫生吧!
  • 94歲母親兩年前偏癱,66歲兒子每天背媽媽下樓曬太陽賞花
    4月17日,紅星新聞記者獲悉,老婆婆名叫譚永珍,已是94歲高齡,兩年前因腦梗出現偏癱。後來,66歲的二兒子吳國元承擔起背她上下樓的任務。據了解,譚婆婆共有8個兒女,現在已五世同堂,兒女們說「媽媽老了,我們就是媽媽的腿」!↑吳國元背母親出門。
  • 樂清這位老中醫網上建群義務給孩子看診,1300多名家長已加入
    日前,診室裡,一名3歲孩子的家長不停地向王建敏醫生道謝,她的孩子每到午夜12時便開始夜啼,這份痛苦深深折磨了家人一年半時間。通過王建敏的診治和中藥調理,孩子的夜啼兩天後就停止,一家人終於能睡上安穩覺。提起樂清市中醫院的王建敏,家有寶貝的家長們可能非常熟悉,他醫術高明,態度和藹,不僅是家長們眼中小兒病專家,也是孩子們眼中打敗病魔的厲害爺爺。
  • 給偏癱的婆婆洗腳洗屁股,我戴個手套洗,怎麼她還說我嫌棄她?
    婆婆偏癱,你沒有嫌棄,沒有找保姆或是置之不問,而是親自動手給她洗腳洗屁股,就這件事本身來說,你做得很對,你是個孝順的兒媳婦,你用行動證明了這點!我想你為婆婆做這些事,肯定不是一天兩天了,應該是從她偏癱開始,就每天如是,所以,在孝順老人這方面,你應該是問心無愧的!
  • 椰視頻 | 海口這位「很火」的社區醫生:問診幽默 開藥便宜 還是一名歸僑
    日消息(記者 王洪旭 實習生 陳逸航)「有個靠譜的醫生,是大家的福氣」「別說排隊久,阿公能幫寶寶把病看好就是值」……12月2日,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報導了海口市這位「很火」的72歲社區醫生餘有機,為了找他看病,市民早早排隊取號。
  • 37歲網紅癌症去世,遺下4歲女兒,曾悲嘆過:為何是我
    我是羅漢旭觀世界,每天帶領大家看最新的社會事件哦~喜歡請關注我呦!十二月十二日,有臺媒報導稱,著名的仿妝大師Yui因肺腺癌病逝,享年37歲。入院時,Yui不僅被發現肺部有問題,醫生還檢查到她的大腦中有5個小腫瘤,使她的身體飽受煎熬,還花費了高昂的醫療費用。堅韌的Yui曾經想用積極的情緒對抗癌症,但不斷地遭受著疾病的折磨,身體一天天地衰弱,這讓她禁不住想要趕快離開。
  • 連續兩個多月為一線做飯 99歲老母親上陣幫忙洗碗
    5月4日,劉小蘭第一次獻成分血。劉小蘭(中)給社區防疫值班人員送夜宵。「今天是五四青年節,我覺得自己還年輕!」5月4日上午,已經55歲的劉小蘭去往廣州血液中心天河獻血站獻血。「這是我第一次獻『成分血』,之前獻全血,都是每次400毫升,所以醫護人員準許我今天一次性獻兩個單位的血小板,我很高興。」除了愛心獻血,作為黃埔區魚珠社區義工的劉小蘭更在疫情期間,連續70多個深夜為一線防疫人員做飯送餐,儘管家裡還有中風的丈夫和年邁的母親需要照料,但在劉小蘭看來,身為共產黨員,在非常時期站出來「助人為樂」,是一份責任,也是一種幸福。
  • 37歲海歸女博士帶五個月的女兒跳樓:我命都丟了,你還說我是矯情
    0114月27,長沙某小區內,37歲的海歸女博士,帶著僅有5個月大的寶寶從27樓跳下,雙雙身亡。一名家屬稱,蘇女士的死可能與抑鬱症有關,但是這位家屬說:之前有一點症狀,但是沒想到是這麼嚴重。當看到蘇女士丈夫的這翻言語,我這個局外人也感受到寒心:「什麼都不要,只要他的女兒!凌晨4點回家,妻女不在家毫不知情,這抑鬱不是沒有原因的。
  • 女子皮膚瘙癢6年 看診後得知是安眠藥副作用
    中新網12月11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一名婦女皮膚瘙癢紅疹反覆發作6年,有時抓到破皮流血,看診後才知道是服用安眠藥後的副作用。  臺南市立醫院中醫師郭祐睿指出,這名47歲婦女長期為失眠和憂鬱症所苦,近10年來服用鎮靜安眠藥物,1年前雖自行停藥,偶爾還是會以安眠藥助眠。  婦女的痒疹暗紅溼腫,醫師確認是藥物引起的蕁麻疹,也就是安眠藥副作用造成的皮膚瘙癢,經過中藥和飲食調理,再配合針灸,6周後婦女止癢,連失眠問題一併解決。
  • 37歲、40歲竟然還問我要不要考稅務師?
    37歲、40歲竟然還問我要不要考稅務師? 2020年,一大批37歲、40歲左右的考生開始了「吐槽模式」,面對質疑,到底該何去何從,一起看下! 37歲、40歲還要不要考稅務師?
  • 專欄| 誇誇吉安的村婦女小組長——井岡山
    從12月14日起,吉安市婦聯微信公眾號特開闢「誇誇我們的村婦女小組長」專欄,宣傳我市各鄉鎮(街道)村婦女小組長在脫貧攻堅、鄉村治理、鄉風文明、環境整治、抗疫抗洪等工作中的成績和故事。映山紅社區劉慧劉慧,是井岡山市紅星街道辦映山紅社區的一位村婦女幹部,在疫情期間她一邊打電話,一邊登記錄入信息,忙來忙去似乎忘了自己是一個懷孕6個月的孕婦,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掌握春節假日外出人員數量,一個上午的時間,劉慧已經打了80多個電話。
  • 社區有位80歲的「防疫女超人」,連續執勤80多天不喊累
    現代快報訊(記者 呂潔)在南京市邁皋橋街道邁街社區的防疫點,常會看到一位步伐矯健,聲音清脆的老奶奶在忙碌著。她就是80歲高齡的「防疫超人」——梅秀珍。疫情期間,梅秀珍不怕自己是易感人群,主動報名參與防疫執勤工作,如今已有80多天。
  • 故事:父親偏癱後需要人照顧,結婚十年的丈夫卻向我提出兩個條件
    臨了臨了了……還拿我再當一回擋箭牌啊?」芸看了楓一眼,想擺個笑臉,一捂嘴,眼淚卻險些流出來。高中時,萍就坐在他倆前排。那時候,芸和楓偷摸地早戀,倆人去操場遛彎時,萍總是仗義地跟上,替他們遮人耳目。高中學習壓力大,課間他們仨也一起打羽毛球。
  • 廣州增城推出「虛擬日託」上門為老人服務
    在疫情暫緩開放日間託管服務近6個月的時間裡,中心的工作人員顯得憂心忡忡。一名負責老人日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發現日託長者在長期缺少專業人員照護的情況下,長者的身體機能、心理狀態相比在日間託管服務期間變化非常大。」
  • 2個月康復讓偏癱患者獨立行走
    病人正在康復鍛鍊 記者王靜靜 攝  時報1月11日訊 (記者王靜靜)近日,記者來到了濟陽縣回河衛生院記者了解到,濟陽縣康復中心於2016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接納城鎮近40名肢體和智力障礙的病人在此康復鍛鍊。  據悉,濟陽縣殘疾人康復中心於2015年開始建設,是政府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也是醫保報銷定點康復醫院。在濟陽縣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和濟陽縣殘聯、濟陽縣衛計局扶持管理下,濟陽縣康復中心已於2016年10月份正式投入使用。
  • 跟診倪師心得:誓把經方傳天下
    一方面學了在 DVD 上學不到的東西,另一方面看到病人一個個病情轉好,也不禁為他們高興。五天的時間很快的就過去了,到了最後一天的時候,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我不要回去!我還要留下來!但是想歸想,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把工作做好,希望以後有機會能再回來桃花島上。   老師剛從大陸回來,許多老病號都在這個星期來看診,這裡面包括了許多診療日記上面有名的案例。
  • 「我與母親的難忘瞬間」徵文愛意爆棚 看兩位老人深情曬母愛
    5月4日開始,南京晨報聯合愛南京推出了「我與母親的難忘瞬間」徵文活動。十天來,愛南京客戶端的「我的母親」活動專欄每一天都被濃濃的愛包圍著。母親的聰慧美麗,母親的善良正直,母親的勤勞辛苦……無一不鮮活在愛南京用戶的筆下心間。不少網友看到自己的文字在客戶端得到了其他網友的感動回應,甚至看到了文字和圖片被刊登在晨報上,都欣喜異常。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社區遠程醫療服務計劃,免費為1千人提供檢查
    這項徹底的倡議與社區,政府機構和公司發起人一起的成功,可以成為人與公私合作夥伴關係的一個典型例子。CTS有何功能這個名為社區遠程醫療服務的計劃由9名來自李光前醫學院以及跨學科研究生計劃的研究生負責,對象是滿50歲的國人,包括那些因為冠病疫情而被迫延遲定期身體檢查的人。南洋理工大學將推出免費為1000人提供檢查的計劃。
  • 「慈母手中心 遊子身上衣」面對這位白血病孩子的母親,我流淚了
    中年喪偶的董西風帶著兩個兒子艱難的生活著,十七歲的大兒子收拾了書包,開始在工地上打工。2016年3月,命運又一次將這個不完整的家推進了深淵,8歲的塗宏偉經常喊背痛,當地醫院檢查不出問題,董西風帶著塗宏偉到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最後確診宏偉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個消息讓董西風的世界完全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