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視頻 | 海口這位「很火」的社區醫生:問診幽默 開藥便宜 還是一名歸僑

2020-12-05 南海網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4日消息(記者 王洪旭 實習生 陳逸航)「有個靠譜的醫生,是大家的福氣」「別說排隊久,阿公能幫寶寶把病看好就是值」……12月2日,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報導了海口市這位「很火」的72歲社區醫生餘有機,為了找他看病,市民早早排隊取號。報導刊發後,引起網友和讀者廣泛關注,紛紛詢問老醫生的坐診時間及位置。【此前報導】

12月4日,記者再次探訪海口市秀英區金環衛生站(以下簡稱「金環衛生站」),現場見證了餘醫生看病全過程:問診幽默、和藹可親,看完病的人都說阿公開藥便宜、很少打針。經了解,餘醫生還是一名歸國華僑。

市民排隊不容易 坐診時間提前半小時

12月4日早上6點30分,海口的街頭能感受到明顯的寒意,手機上氣溫顯示15℃。金環衛生站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隊,大部分是海口的居民,也有來自澄邁、臨高等地的居民。

12月4日上午6點45分,海口市秀英區金環衛生站門前排著長隊,等待取號就診。記者 曹志 攝

4日上午7點前,工作人員就來到診所,相比之前提前了半小時發號。餘有機醫生的坐診時間也提前了半小時,上午7點開始坐診。

「有的人抱著孩子排隊等,不容易,風吹著太冷了,別把病情加重了。」餘有機醫生說,他自己給金環衛生站領導提出,坐診時間提前半小時,可讓市民減少排隊時間,同時也爭取多看幾個病人。

以前,餘有機醫生在海口市金鼎社區名為「海南省農墾金鼎實業發展總公司衛生所」坐診,已經很多年了。「以前早上6點半就上班了。」餘有機醫生說,當時市民早晨6點鐘就來排隊,他不下來也不好,天氣冷,患者在外面等著也不容易。

為了配合餘醫生坐診,護士黃佳苗也要提前來到衛生站發號碼,她說:「現在早上要早起有點難,但老人家都來了,我也必須早點到,晚上早點睡。」

12月4日上午7點,衛生站一開門,黃佳苗就發出去80多個號,到了上午11點,已經取了130個號。當天,餘有機醫生一共看了71名患者,有的人拿了號覺得等不到就選擇別的醫生看,也有的人要等第二天再看。

問診幽默 小孩由哭變笑

12月4日上午,記者在餘有機的診室外,見證了他為患者看診的全過程,一些哭著來的患兒,看完病都笑著走出診室。

12月4日上午,餘有機醫生給孩子看診。記者 王洪旭 攝

「一天吃三次,知道怎麼吃嗎?」「飯後吃」「不對,間隔8個小時吃一次,不到時間不要吃。」餘有機反覆叮囑患兒家長,不到時間不要餵藥,多喝白開水,2天來看診一次。

經了解,這位媽媽帶著1歲半的孩子,從澄邁來海口找餘醫生看診。她希望醫生給他開4天的藥,來一次海口不容易,最後餘醫生又給開了2天的藥。

接著,另外一位家長帶著1歲3個月的孩子進來了,孩子還不停哭泣。「來,坐這兒,不哭哈,咳嗽多少天了?」餘醫生耐心詢問,家長稱孩子咳嗽吃藥已經10天了,氣管炎還沒好。

小孩哭聲不停,餘醫生一邊用手摸孩子的腳板心,一邊叮囑家長,晚上要為孩子蓋好被子,特別是腳部。很快,小朋友由哭變笑,家長都覺得奇怪,「看別的醫生哭,在這裡卻笑。」

「不怕,2天後再來,來多幾次就熟了。」餘醫生囑咐家長,一天吃三次,不是一日三餐前吃,而是每間隔8小時吃一次。

「你多大了,叫什麼名字?」餘醫生問。女孩的媽媽回復,「3歲3個月,叫xxx,後面那個字碗筷的碗,石字旁換成『女』字旁。」「碗筷,你吃飯用什麼碗筷?」餘醫生幽默的追問,小朋友笑著回答,「有好幾個碗呢」。

就診過程中,餘醫生像爺爺一樣,跟患兒家長聊天,在聊天中告訴家長關於孩子餵養、照顧的一些醫學常識,「晚上睡覺要蓋住孩子的腳,多喝熱水,按時按量餵藥,不要想起來就餵一次。家裡有大人咳嗽的話,要戴好口罩,不要傳給了小孩子。」

開藥便宜少打針 家長說「藥費便宜10倍」

記者在現場觀察到,餘醫生看診很少打針,都是開藥多,也很便宜。藥量一般是2至4天,藥費一般是10元至50元左右。

12月4日上午,餘有機醫生給患兒開的藥共46元。記者 王洪旭 攝

4日上午,李女士帶5歲的孩子前來就診,孩子反覆出現乾咳,已經有1周多了。李女士說,她之前帶孩子在別的醫院就診,開了很多藥,還要做霧化,一共花了500多元,本來都好轉了,一到幼兒園沒兩天又開始咳嗽了。而這一次,李女士帶孩子來找餘醫生看診,「開了46元的藥,感覺很便宜,比別的醫院便宜10倍,回去看一下效果,2天後再來複診。」

帶孩子從萬寧來看病的黎女士也稱,餘醫生開的藥很便宜,只花了40元。因為小孩在萬寧上學,但父親在海口工作,這次將在海口待兩天,看好病再回去。

對於開藥便宜一事,餘有機說:「老百姓掙錢不容易,不能『榨』別人的錢,醫生要講道德。除了開藥,還要告訴他們如何防病,不然讓他們來了又來,病卻好不了。」

因此,在坐診過程中,餘醫生都是一邊看診一邊給患者及家屬科普,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做好疾病預防很重要。對於年輕醫生,餘有機建議,「學好醫術,為老百姓著想,就行了。」

他是一名印尼歸僑 從事醫學臨床工作50年

餘醫生祖籍海南瓊海,是一名歸僑。1960年,他從印度尼西亞回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那時他才10多歲,在南寧當地讀初中。後來,他先後學了中醫和西醫,留在廣西來賓市的一家醫院工作。

兩鬢斑白,仁心不改。從事醫學臨床工作50多年,餘有機經驗豐富,擅長看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小兒消化不良等兒科常見病,對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也有經驗。

「我們有時也回瓊海老家看看,我的叔叔在新加坡,家裡由我照顧。」餘有機說,他1990年來海南工作,長期生活在海口。

12月4日上午11點30分,餘有機下班,上午4個半小時,一共看了71個患者。他住在離醫院不遠的小區,老伴已經做好了飯,正等著他回家。

金環衛生站護士長黃女士說,餘醫生對待同事和病人都很熱情,為人和藹可親,且有多年工作經驗,患者也非常認同他看病的效果。對於「每天排隊的人多,是否考慮排隊取號,換作手機預約掛號?」黃女士表示,社區醫院有很多老年人來看病,手機掛號對老人不方便,所以還是堅持現場排隊取號,取號後市民就不用排隊了,可以等快到時間了再來就診。此外,金環衛生站肖站長表示,餘老在百姓中的口碑很好,除了附近居民,有很多患者從其它市縣來找他看病,衛生站會為餘醫生做好保障,配備導診護士和藥師,方便前來就醫的百姓。

「只要病人有需要,我都會盡心盡責。」餘有機說,以前上午下午都看,但現在身體吃不消了,只能儘量在上午多看一些病人,至於工資多少他無所謂,「我老了要那麼多錢也花不掉,就想給老百姓看看病。能多做一點,就多做一點,這讓我感覺很快樂。」

相關焦點

  • 探索「在線問診」服務 | 春雨醫生產品分析報告
    最後,在問診結束後,醫生評價頁面,三者都是對評論做了關鍵字提取,有區別的地方在於好大夫在線和平安好醫生對醫生的評價都是只顯示好、中評,不顯示差評,而春雨醫生是將所有的評價,無論好壞都顯示,供患者參考。線上購藥:由於政策要求,必須有處方才可開處方藥,這個問題的解決,三個平臺各有特點。
  • 從春雨醫生用戶調研報告,看在線問診痛點與優化方案
    如果在其他APP線上就診完,醫生可以開處方並可以在平臺上直接購藥,您會買藥嗎?還是說只是在線問診不賣藥?有沒有不問診,直接購藥功能的情況?這時的處方單是哪裡的?何時選擇線上購藥?何時選擇線下購藥?線上購藥一般不能使用醫保,這對您線上買藥的決定印象大嗎?
  • 海口膚康醫院醫生開避孕藥給患者:可治療痤瘡
    「醫生開避孕藥給我治痤瘡」瓊海一女子:身體受到傷害,要求全額賠償;海口膚康醫院醫生:炔諾酮片可治痤瘡「我趕緊給蔣醫生打電話,對方讓我立刻停藥,本來11月5日應該來月經,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來。而且6次服用中藥後舌苔更厚了。」李女士焦急地說。「我的經期一向很準時,誤差也不超過3天。」李女士說,她向一名婦產科醫生諮詢後得知炔諾酮片是激素藥,服用後輕者會出現月經不調,重者會導致不能受孕。
  • 記者體驗零售藥店開電子處方 在線醫生開處方很謹慎
    一位顧客在開電子處方過去市民去藥店買處方藥,必須先到醫院開處方,現在,西安市食藥監局在零售藥店推行電子處方,市民可以通過藥店的電子處方共享平臺,讓在線醫生開具電子處方。昨天,記者體驗發現,在線醫生問診開處方很謹慎。
  • 21家在線問診APP便利度測評:平安好醫生位居首位
    測評中,有19家在線問診APP推薦的醫生都可查詢個人信息,而阿里健康、翼健康、左手醫生3家APP通過在線問診功能推薦的醫生,並未寫明其所駐醫院、主治擅長等。在問診中,能夠結合圖片、聲音以及具體症狀問詢的APP共有10家。除了嘟嘟醫生只能採用電話問診、七樂康醫生採用視頻問診之外,19家在線問診A PP均開啟了圖文問診功能。
  • 在線醫療發展飛速,線上醫療平臺問診開藥頻翻車,哪裡出了問題?
    一張照片卻在不同的醫生處得到各不相同的幾種結果,這不禁讓人懷疑,線上醫療平臺,是治病還是「致病」?其實,線上問診所得結果不同也並非是醫生的問題。有醫生說。除了線上問診,在網上下單購買「處方藥」也是不少人的習慣性操作,身體出了問題不去醫院先去網上查一查是當今年輕人的自然反應。但是與線上問診同樣,線上購藥也存在較大隱患。
  • 微問診:做真人語音視頻醫療O2O
    同樣看好微問診前景的合作方中,亦有上市公司的身影。今年5月下旬,三泰控股牽手富頓科技,共同打造社區藥品電商,利用「速遞易」完成1公裡30分鐘送藥上門的服務。同年6月份,信邦製藥與富頓科技攜手出資設立了貴州信邦富頓科技有限公司,與「貴醫雲」對接,致力於打造中國最大的免費藥學、醫學服務平臺。
  • 家庭醫生問診「線上多溝通,線下一分鐘」 400名居民享極簡取藥
    東四環慈雲寺橋西側,八裡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外的一個窗口上,掛著「一站式極簡取藥窗口」的牌子。籤約居民可以在家通過電話等方式與家庭醫生進行溝通,家庭醫生根據患者用藥需求,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為患者開具虛擬處方,發送至藥房,配藥後藥品集中送至診療區外的「一站式極簡取藥窗口」。
  • 國家衛健委定調:醫生可在線開處方,可遠程問診
    12月10日,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院長、全國著名心血管專家王建安,通過烏鎮網際網路醫院平臺,為他在杭州的複診患者開出了首張在線處方並於次日完成處方藥配送,一時引發市場巨大反響。這個標誌性場景還被搬上當年的央視網絡春晚,成為網際網路改變中國人生活的標誌性事件。顯然,網際網路醫院的出現為不溫不火的醫藥分開「撕」開了一道口子,巨大的市場機遇從中顯現。
  • 在線問診加速破局,你pick的醫生上線了嗎?
    今年上半年,不溫不火的在線問診迎來了新冠疫情這一催化劑,流量和政策"雙豐收"。新冠疫情突然來襲,不溫不火的線上問診一夜之間成為全民打call的抗疫"神器"。疫情之前,在線問診已有一定的用戶基礎,但大多數人使用頻率不高。
  • 越南歸僑讓「滴漏咖啡」香飄海口騎樓老街
    中新社海口7月4日電 題:越南歸僑讓「滴漏咖啡」香飄海口騎樓老街作者 吳侃在海口頗具南洋風情的騎樓老街,有一家充滿越南風味的「悅來老街坊」小吃店。廖美娟回憶說:「父親雖然身在南洋,但始終心繫故土,得知家鄉呼喚遊子開發建設的消息,他回到海口購置了三間騎樓開辦旅店。在抗日戰爭期間,父親還回到越南籌措資金,組建青年義勇軍歸國抗戰。」廖美娟1948年隨母親阮玉蘭從越南回到海口,至今已經在騎樓老街居住了60餘年,見證了老街的風風雨雨。
  • 在家問診,送藥上門!禪醫網際網路+醫療助力抗擊疫情
    在家問診,送藥上門!您是禪醫的老朋友了,我們現在可以預約視頻複診,診斷後,如果沒有特殊變化,可以給您開藥,藥物隨後快遞到家,您可以安心宅家了。近500位專家坐鎮一天訪問量4萬+27日起,復星醫藥旗下復星醫療集團全面啟動「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開展為期3天的線上免費義診活動,包括禪醫在內的10多家醫院近500位醫生上線。
  • 花上百塊問診,醫生就回了個你好……網上看病,靠譜嗎?
    但在不少人看來,網上看病現在這麼火,都是疫情造成的,等疫情結束,醫院重新全面開放,大家還是會優先去醫院,網上看病又會回到原來不溫不火的狀態。果真如此?為什麼網上看病此前未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現在上網看病,到底能看什麼?靠不靠譜?還有哪些短板和障礙?
  • 移動一體機讓家庭醫生輕裝上陣 問診隨時請「外援」
    南報網訊(記者顧小萍)一臺機器就能搞定血壓、血糖測定和尿液分析,檢查數據打開手機隨時查看;家庭醫生解決不了的疑難病情,視頻求助遠程會診中心……隨著智慧醫療的推進,讓六合區百姓基層就診模式得到了全面刷新。
  • 同一病例問診不同平臺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靠譜之惑:同一病例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五花八門但在線醫療大幅發展的同時,網絡問診、開藥過程仍存制度漏洞,導致公眾「體驗」不太如意。比如,安徽一名患者將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得出了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
  • 海南省資訊|到海口旅遊,推薦哪裡吃海鮮便宜又美味?
    海南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到海口旅遊,推薦哪裡吃海鮮便宜又美味?到海南島不管是旅行度假還是探親訪友,肯定少不了要搓一頓海鮮大餐,然而要價值公道、海鮮種類豐富可選,還能新鮮地道烹製的話,花花推薦去海口丁村火車頭萬人海鮮廣場。海鮮廣場位於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昆南路延長線的迎賓大道,交通便捷,自駕或者市內搭乘計程車都可以方便到達。
  • 「網上問診」陷阱多 醫生難辨真假 監管缺失維權難
    重慶黔江區某發展銀行職員方雲告訴記者,她和身邊的朋友經常上"百度"查症狀,然後按網上"醫師"開的"處方"到藥店買藥,"上個月脖子長水泡,不知是水痘還是天氣燥熱上火引起的,上網查看比對後,按網友的意見去藥店買了牛黃解毒片,很快就治好了。"
  • 社區醫生入「網格」 守住防控「第一線」|曲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遇到流動人口或發熱及疑似病例時,醫生們還會問清住址和接觸人群、問清近期出行軌跡、問清有無不適症狀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格化劃分,進行拉網式摸排,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對摸排的重點人員做到實時檢測查體溫、動態檢測查檔案、智慧檢測查狀態(通過視頻方式,可發現隱瞞病情案例)、跟蹤檢測查心理。
  • 就在你小區裡的社區醫生 你真的了解嗎?|社區|小區|醫生|張醫生|...
    如果遇到比較嚴重的疾病,一般還是會轉到附近的大醫院。張醫生坐診時,除了來看診的病人,還有專門來做健康諮詢的。一天下來,差不多有近20個問診的病人,對於一名全科醫生來說,這個數字並不高。在英國,全科醫生平均每天要問診接近50個病人。從事社區衛生服務十三年,談起自己的工作經歷,張醫生說問診並不是社區醫生工作的全部。
  • 我想誇誇這位37歲的社區中醫師 連續4個月上門為我偏癱母親看診
    同事說,這是一個社區醫院的醫生給她開的,她自己即將進入更年期,但去年七月份以後就沒來過月經,而她只有46歲,按道理還不該現在就絕經,女人一停經,缺鈣、雌激素問題、腰痛等狀況就都來了,所以她最近看了好幾個醫生,後來去家附近的社區醫院配藥時,醫生向她推薦了同院的中醫師陳回春,下面是我同事的原話: 「我起初並不太相信這位年輕的醫生,只是覺得來都來了,試試吧,誰知這個小夥子還特別自信地和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