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嶺南大學發布粵港澳大灣區港資製造業研究報告

2020-12-14 人民網

人民網香港6月17日電(記者 陳然)由香港特區政府工業貿易署資助、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委託、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帶頭撰寫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資製造業經營情況、對灣區經濟貢獻與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策略顧問研究報告》近日完成。有關報告發布會暨香港工業發展路向高峰論壇17日在港舉行。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介紹,報告聚焦總部設於香港、同時在大灣區9市從事生產型業務的港資製造企業,通過問卷調查、深入訪談、焦點小組等方式,了解其具體經營情況和對兩地經濟的貢獻;並借鑑美國、德國、以色列、新加坡等11個國家和地區推行新工業政策的經驗,有的放矢地提出協助港資廠商應對工業4.0發展需要、實現轉型升級的對策與建議。

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引用最新數據稱,近5年來,粵港澳大灣區9市含港資成分的在營製造業企業數目呈平穩上升趨勢,2018年共有21345家,累計註冊資本達人民幣3177億元,從業人數逾271萬。然而,這些在大灣區從事製造業務的港商往往在香港本地的統計中被歸為貿易商,其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亦被歸入服務業,導致以「延外發展」為主的香港製造業的實際範圍、規模和貢獻被低估。

報告還向400家港資製造業企業進行調研,受訪企業大多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42.8%),其中製造「鐘錶」及「電子產品」的比率較高;隨著經營環境不斷改變,不少港商已由出口主導轉投內銷市場,營商策略亦逐漸向內外需兼顧的結構轉型。

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分析說,多項數據均表明港資製造業在「延外發展」模式經營下對香港整體經濟起到重要的提振作用,值得特區政府大力支持,例如成立更高層次的跨界別專責部門,共同建設可持續的工業4.0生態系統,推動工業及科技創新相輔相成;主動了解企業需求,制訂協助產業轉型升級藍圖;全面檢討大學教育及資助撥款機制,牽頭成立「傳統產業創新聯盟」;積極採納扶助政策措施,為廠商提供適切的稅務優惠及補貼;搭建有效的銷售渠道及網絡,提高港商集體進入內地市場的競爭力等。

周文港續表示,報告也同時向中央人民政府相關部委、廣東省人民政府等提出一些建議,包括建立跨區域政府管理和協調製度,結合區內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力量,協助企業採用新的生產銷售方式,真正達至「官產學研」結合的目標;建立稅費項目清單,就行政事業訂定統一收費項目;推出降低港商在內地借貸融資成本的措施,逐步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在大灣區周邊城市建設「加工貿易園區」及「協同創新產業園區」,降低企業發展工業4.0的成本;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相關制度等。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何俊志、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原主任雷鼎鳴等也出席高峰論壇並參與討論。與會嘉賓均表示,此次研究重新發現了港資製造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經濟貢獻和地位,對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等極具功用,建議特區政府與大灣區有關部門加強多方合作,進一步挖掘港資製造業的發展潛力。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即將發布,前言摘要先睹為快
    編者語: 為持續跟蹤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發展進展,由巴曙松教授擔任課題主持人開展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研究項目,並由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作為學術支持單位
  • 《粵港澳大灣區專題——2021佛山產業園投資前景研究報告》發布
    原標題:中商產業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專題——2021佛山產業園投資前景研究報告》發布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比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 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也宜遊
    利好大灣區旅遊一體化  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概念首次亮相,在2017年7月1日。當天,國家發改委會同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籤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拉開大幕。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彥鋒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規劃能為區域內的旅遊發展提供足夠的保障和動力。
  • 觀察| 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小馬哥的抱負和騰訊人的野心
    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名義上由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辦,廣東省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指導,騰訊公司雖只是承辦方,卻是真正的幕後推手。他說,「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從想法到落地只有兩三個月時間,香港發展創新科技不是沒有機會,粵港澳大灣區抓了幾副好牌,軟、硬體和雲服務三方面優勢兼具,比如大疆無人機全球市場份額90%,順豐是服務業典範,格力是製造業典範。
  • 粵港澳大灣區彰顯先進位造業特色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鍾國斌在「強化國際產業協同,致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議題環節,暨南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胡軍、深交所副總經理李鳴鐘作了主題演講。嘉賓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彰顯先進位造業特色。據介紹,儘管在今年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仍呈現出十足韌性。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9600多億美元,增速比全國整體水平高0.8個百分點。
  • 專訪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希望能建立一所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學
    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為深港兩地在教育和科創資源上的合作提供了歷史性機遇,而一些制度上的障礙,有望在深港兩地政府準備聯手開發的河套地區打破。港科大和內地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粵港澳大灣區第一財經:雖然港科大非常年輕,只有26年的歷史,但近年來的發展卻一路突飛猛進。港科大是如何做到的?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揭曉 區域主題蘊含機遇
    2月12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例行見記者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望在日內公布。香港特區政府計劃聯同廣東省及澳門政府,於2月21日在香港舉行有關規劃綱要的宣講會,共同探討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在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列為今年首個重點工作。
  •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譚銳:大灣區戰略是香港經濟轉型...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譚銳。   人民網廣州11月11日電(陳育柱)11月11日,由人民網主辦,人民網廣東頻道承辦的2019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在論壇主旨發言環節,華南理工大學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譚銳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是香港經濟轉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   以下內容根據嘉賓現場發言實錄整理,有刪節。   我們知道香港從二戰以來經濟結構是一直處於變動之中的,第一次比較大的轉型是在1950年到1970年代的轉口貿易到港產品出口,第二次轉型是1980年到1990年代由製造業為主轉向服務業為主。
  • GDP直逼紐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來臨
    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意味著粵港澳合作新篇章的開啟,世界級大灣區即將強勢崛起!
  • 對標世界三大著名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成全球新的經濟增長極?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已在制定當中,很快會公布。這預示著,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一流灣區的政策靴子即將落地。  實際上,粵港澳大灣區在多個經濟指標上已經超過或者接近世界三大灣區,其2016年的經濟增速更是其他三個灣區的2~3倍。對標世界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有哪些優勢和短板?離世界一流灣區還有多遠?
  • 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公益年會在中山舉行
    人民網中山1月20日電(記者毛磊)為培育公益精神,促進公益合作,1月18日至19日,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廣東省宋慶齡基金會、香港洛士文基金、澳門基金會共同舉辦的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公益年會在廣東中山市舉行。
  • 滙豐首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獎學金
    >發布日期:2020-12-14 21:57   12月14日,滙豐銀行宣布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獎學金,鼓勵香港大學生探索未來在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通過推動區內的人才流動,促進大灣區經濟與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 香港嶺南大學在哪裡?
    嶺南大學,誕生於1888年的廣州,現為香港八大公立大學之一,世界博雅院校聯盟成員、亞洲博雅大學聯盟創始成員、京港大學聯盟及粵港澳大學聯盟成員
  • 啟德發布中國香港留學報告,內地學生赴港求學意向回暖
    藍鯨教育8月15日訊,今日,啟德教育發布《中國香港求學錄取分析報告》。報告中指出,受相關政策實施利好影響,內地學生赴港求學意向也在回暖,啟德教育客戶諮詢數據顯示,自今年4月起,香港求學諮詢的數量開始逐步回升,進入7月,香港求學諮詢數量較上月環比增長了21.98%,明確赴港求學意向的諮詢較上月環比增長30.77%。
  •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 粵港澳大灣區龍頭是誰
    政策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上升到國家級戰略的層面,同時也是國內最具潛力的灣區城市群。那麼,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早在上世紀末,就出現了「灣區經濟」的概念。一般指的是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
  • 五邑大學「牽手」香港嶺南大學,未來將幹這些大事!
    今日聚焦9月20日,五邑大學與香港嶺南大學在香港籤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合作共建「五邑大學—嶺南大學居家養老聯合研究創新中心」「智能居家養老示範實驗室」,兩校教育交流合作邁出實質性一步。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大中心...
    具體提到,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臺。廣州、深圳、香港、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重要的城市,產業經濟發展各具優勢,不論是金融、貿易、科創、旅遊等多方面共同推進大灣區發展。
  • ...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可能會有多...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它需要核心城市,但跟世界三大灣區的區別在於,不一定只有一個城市核心,可能是多個核心。核心城市的作用是,與其他城市形成產業與產業、空間與空間的互補。「這是一個有個性的、獨特的、精彩的灣區。」張光南表示,灣區經濟一般包括四個發展歷程: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而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四個階段同時發生。
  • 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就粵港澳大灣區提出「五通」建議
    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就粵港澳大灣區向香港特區政府提交建議書,並於17日召開記者招待會(攝影:辜雨晴) 人民網香港1月18日電 (辜雨晴)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於本月12日就粵港澳大灣區向香港特區政府提交政策建議書
  •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與香港嶺南大學商學院合作發布儀式暨「國際...
    清華新聞網5月6日電 4月29日下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與香港嶺南大學商學院合作發布儀式暨「國際新格局與全球數字治理」研討會在線上舉辦。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劉濤雄教授、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出席活動並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