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關於家庭教育的八個理念
相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扮演者著更為基礎和重要的作用。
今天,給大家分享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關於家庭教育的觀點。
1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其一,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訓練。父母不同的語言、行為、教育會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父母們難免會出錯。
其二,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期望於孩子來完成,難免不切實際。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教育職責。由於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
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2
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後,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
同樣,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找到充滿衝突和矛盾的因素。
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甚至是相互影響的。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
父母的成長和孩子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父母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其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3
品德重於學問,狀態大於方法
1.家庭教育重要的任務是建築人格長城。
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醜。有了高分數、好成績被就看作好孩子。事實上,影響終生發展的因素中,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
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
不少父母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麼要求都答應,而品德低下卻不被關注。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2.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
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新教育實驗有句口號:「狀態大於方法,方法大於苦幹。」現實情況恰好相反,是「苦幹大於方法,方法大於狀態」。
實際上,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狀態。有了狀態就有了方法,有了狀態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4
把童年還給孩子
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
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為什麼不讓孩子在遊戲、活動、玩耍中學習呢?為什麼關在書房才叫學習呢?
5
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
1.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2.孩子的潛力恆大於已經實現的一切。
現代科學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巨大的。讓我們無限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吧!
6
讓孩子有一樣屬於自己的東西
父母在培養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的培養,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
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學,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
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一個人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7
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讀書,是孩子們淨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於孩子成長而言,主要任務是讀書。
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
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沒有關係,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
寧靜才能致遠。讀書人的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
8
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
寫日記是好習慣。通過寫日記,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綜和深化思考;
可以鍛鍊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可以讓子女傾訴自己的情感,調節自己的情緒;
可以培養獨立的個性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
可以鍛鍊他的意志,開闊他的心胸,淨化他的心靈。
因為要想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來源 | 《廣西教育》雜誌
聲明:本號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青島市市北區民辦教育協會」公眾號平臺將是教育部門政策方針的「傳達器」、連接各會員單位學習交流的「橋梁紐帶」、青島市市北區各優秀民辦學校的「展示平臺」。歡迎與我們互動交流。
感謝您的關注,
期待您的來稿!
投稿郵箱:
sbqmbjyx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