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畔45公裡"1號綠道"還在"生長"_央廣網

2021-01-21 央廣網

  原標題:上海黃浦江畔,45公裡「1號綠道」還在「生長」5.5公裡!更重要的是……

  這些天的上海,春光乍洩。迎著和煦的陽光,到黃浦江邊跑個馬拉松,是現如今年輕人的「炫酷」生活。

  還記得一年多前的2017年12月31日嗎?那一天,黃浦江兩岸45公裡岸線公共空間全線貫通!從此,一幅更開放、美麗、人文、綠色、活力、舒適的江岸畫卷徐徐展開。

  此後的400多個晝夜裡,驚喜從未止步。作為上海的「1號綠道」,黃浦江的公共空間岸線仍在「生長」。

  最北端,從楊浦大橋向復興島延伸;最南邊,從徐浦大橋向吳涇地區行進……共計5.5公裡左右的全新公共岸線,有望在明年年底貫通。

  這意味著黃浦江兩岸的濱水綠道,長度上已經比肩紐約51公裡的曼哈頓濱水綠道。

  比長度更重要的是,上海將通過以黃浦江濱水空間為代表的綠道系統建設,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推動形成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上海生態廊道分布

  上海的標杆綠道

  上海的「1號綠道」,為何選擇黃浦江兩岸?

  黃浦江濱水空間的重要性,用一組數據便知曉。

  近年來,上海大手筆潑綠。上海綠道正是依託綠帶、林帶、水道河網、景觀道路、林蔭道,向人們提供生態休閒空間。

  自2016年起,每年推進200公裡綠道建設。預計到明年底,將建成1000公裡綠道。截至去年底,已建成671公裡綠道,包括外環綠道、環世紀公園綠道,當然還有黃浦江濱江綠道。

  之於上海人,黃浦江是母親河。城與人,因水而生,因水而興。

  之於上海城,黃浦江兩岸是城市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縮影。放眼全球,包括紐約、巴黎在內的多數全球一流城市,都有一條母親河。那是人們休憩遊玩之所,也是活力地標,更是一座城市人性化的體現。

  「1號綠道」黃浦江濱水空間,無疑具有標杆意義。「地處核心區位、串聯各轄區的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正在按照建設世界級濱水區的目標,發揮更高能級的生態效應。」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朱劍豪說。

  地處核心區位、串聯各轄區的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

  道變綠:減少過度幹預

  「綠道」,「綠」即生態,「道」蘊含著公共空間、開發開放的含義。

  生態,是衡量濱水空間優劣的重要指標。著名的巴黎塞納河畔,「地標」凱布朗利碼頭博物館草木蔥鬱,水生植物茁壯成長,幾乎沒有人工修剪的痕跡。日本京都的30公裡鴨川步道,以自然、野趣聚集了超高人氣。

  位於塞納河畔的凱布朗利博物館附近「野趣橫生」

  「在國際上,濱水空間生態塑造的常用手法是減少人工幹預。」相關專家總結道。而上海有自己的解讀:將減少人工幹預,擴大到減少環境幹預。

  漫步濱江,人們會發現,除了綠地、廣場、步道,幾乎找不到顯眼的、嶄新的標誌性建築。「開發黃浦江兩岸,一定要杜絕大拆大建、刻意雕琢,在貫通和安全的基礎上,把原來的底子慢慢『著色』。」朱劍豪說。

  在紐約市城市規劃局城市設計專業顧問塗平子看來,這是一種「敏感看待」。與紐約濱水空間規劃相同,對待既有的自然環境和建築,上海「一視同仁」:去其糟粕,其餘因地制宜,能修復的修復,能保留的保留。

  「1號綠道」因此留下了眾多佳話:

  黃浦濱江段在開發過程中,保留下幾棵「原住民」老香樟。

  浦東濱江後灘公園,保留並改善了原4公頃江灘溼地,原沿江水泥護岸和碼頭同時進行生態化改造,恢復自然植被,塑造出生態淨化水系統。

  楊浦濱江雨水花園,雨水經滲透、儲蓄、滯留、淨化、再利用,體現「海綿城市」理念……

  黃浦濱江段兩棵被保留的香樟樹

  春光之下,後灘公園綠意萌動

  楊浦濱江雨水花園

  「高冷」的工業遺存,在濱江開發的過程中同樣被「溫柔」對待。建於19世紀的南市發電廠,被改造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楊浦濱江的船錨、徐匯濱江龍美術館內的煤漏鬥,以及原龍華機場的廢棄油罐,不僅被保留,還要和現代功能結合。

  「有些工業遺存連建築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構築物。但它們就像是一個個觸發點,連接著現在的人們,和過去的歲月。」一名設計師說。

  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在全球一流城市濱水空間開發中頗為常見,這是一種尊重歷史的經濟性開發方式。著名的案例是泰晤士河南岸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它是以火力發電廠改建而成。

  上海「1號綠道」的理念,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

  道變活:塑造造血機制

  無論是出於接軌國際一流,還是尊重城市歷史的目的,塑造濱水空間的最終落點都是「人」。

  一項研究表明,紐約曼哈頓濱水空間、巴黎塞納河畔、英國泰晤士河岸、多倫多中央濱水區,都具有明顯相似點:具有活力帶動的公共設施,以及豐富的公眾參與活動。

  「只有塑造吸引人的軟硬體設施,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才具有造血機制,能不斷聚集人氣、重煥新生。」上海市住建委浦江兩岸開發協調處副處長趙炅說。

  基於人的需求,上海去年發布了黃浦江濱江空間的新三年行動計劃,優化服務功能。22座浦東「望江驛」陸續建成,向人們提供休憩空間和公共衛生間。即便是資源緊缺的浦西,服務站點也悄聲密集起來。

  遊人可在此看書休憩的浦東「望江驛」

  楊浦濱江秦皇島路碼頭輪渡站二層的黨建服務站

  比如楊浦濱江。這裡是結合城市更新、利用現有設施進行改造的典型區域。在一處位於秦皇島路碼頭輪渡站二層的黨建服務站,室內以船艙為原型,經過改造,闢出公共休憩空間,配備多種便民設施。

  一批老建築改造開放同時進行,包括永安棧房、菸草倉庫、毛麻倉庫、明華糖廠、上海船廠修船分廠。改造完成的工業遺產植入新功能,剛剛開放的上海油罐藝術中心,便是在老建築中注入了藝術場所新功能。

  剛剛開放的上海油罐藝術中心

  在基本需求供給之外,圍繞精神生活需求的供應不斷產生:

  未來,濱江兩岸將做大體育文化旅遊功能的產業化,開展「水上」特色運動。依託濱水沿河資源,推動體育設施、特色體育項目和賽事活動的集聚,圍繞帆船、F1摩託艇、遊艇等水上運動項目,打造以「水上」運動為特色的黃浦江體育產業發展軸。

  目前,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世界技能大賽、城市空間藝術季均落地黃浦江濱水空間。健身跑、公益跑等體育活動,基本確保每周一賽。

  「上海杯」水上帆船賽或將落地黃浦江。

  一項數據顯示,自黃浦江45公裡濱江空間貫通以來,到訪遊客數量同比增長近50%。朱劍豪表示,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作為城市中央活動區的組成,需要發揮聯動效應,實現濱水空間的最大效益。因此,公共空間的建設理念還將向腹地和兩側延伸。沿江各區將利用黃浦江支流、街道、綠廊等,將公共空間貫通理念向腹地縱深拓展,逐步形成系統性、網絡化的濱水綠地和公共空間,同時植入一批與之相適的功能設施。

  徐匯濱江,由工業遺產改造而來的兩個藝術場所,遊人如織

  大開放:歷經數十年謀劃

  對於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為市民保留這樣一大片黃金地段作為城市綠道、濱水公共空間,並非易事。其間歷經數十年謀劃。

  堅守生態紅線,上海早有規劃,為後人留足了綠色發展的空間。

  把時鐘撥回上世紀末,黃浦江兩岸開發尚未啟動,虹口一幅地塊就把開放濱江沿線作為條款,寫進了土地出讓合同。正因為有著長遠考慮,當規劃提出要在沿江開闢500公頃的綠地時,上海顯得相當從容:打開圖紙,黃浦江沿線絕大多數綠化用地已經準備就緒。

  2002年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啟動後,秉著「兩岸開發,不是大開發,而是大開放」的原則,上海割捨價值上百億元的土地經濟效益,規劃建造世博文化公園,規劃面積約187.7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就多達150.4公頃。那裡,將成為上海「1號綠道」上璀璨的「綠寶石」。

  以點連線,由線帶面。2013年起,浦江開發的內涵有了新的使命:在繼續推進地區功能開發和產業轉型的基礎上,全力推動公共環境空間貫通。然而據有關方面調查,黃浦江兩岸空間的土地,權屬複雜。

  多方協調下,一批企業、公共管理部門主動「騰地」,實現產業轉型。黃浦區市政工程管理處棄用江邊汙泥碼頭,使用新的垃圾中轉站後,垃圾的處置能力增強;徐匯濱江上糧六庫、白貓集團等企業,陸續完成功能置換,續寫江畔時代傳奇。虹口區國航中心段濱江,黃浦江水被引進商務辦公樓區,形成別具一格的遊艇港池。

  從徐匯濱江一路向北,濱江岸線打通了多個斷點

  ————————————我是文末彩蛋的分割線————————————

  世界級濱水空間「對對碰」

  濱水空間是水畔城市自然景觀和人工設施的有機結合,供市民享受日常休閒活動。許多國際都市的濱水空間都已經成為特色的城市文化。我們對比了世界幾大主要城市的濱水空間,發現上海黃浦江兩岸的公共空間建設,最具多樣性。

  巴黎塞納河:創意滿分,文化遺址是主打

  一句「塞納河畔,左岸的咖啡」再次唱紅了這條浪漫之都的母親河。塞納河流經巴黎市中心,孕育了兩岸不少文化遺蹟。尤其是圈紅的這一段,沿岸聚集了巴黎多項耳熟能詳的景點,如巴黎聖母院、羅浮宮、巴黎歌劇院、奧賽博物館。

  沿岸的文化景點雖是特色,卻還不是最大的亮點。塞納河畔的「創意之最」應該是每年7、8月份開幕的「巴黎海灘」活動。據悉,每年夏天當地都會運約5000噸的沙子,將市中心的部分塞納河沿岸打造成人工沙灘,岸線長約3.5公裡。同時還會進口棕樹並安置大量沙灘傘,力求仿真,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沙灘陽光浴。

  巴黎海灘活動開始於2002年。

  ————————————遊完巴黎,我們前往下一城——————————

  倫敦泰晤士河:文藝滿分,南岸中心成藝術天堂

  和巴黎一樣,倫敦最繁華的濱水空間——南岸中心也被打造在城市腹地,即這塊近似直角的泰晤士河拐角處南岸。

  南岸中心是藝術聚集地,主要用於藝術展覽、音樂節等相關文化活動。英國的皇家節日音樂廳、國家大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場都集中在這裡。除此之外還有多家影院。

  ——————————耐心等待,前方即將到達日本京都—————————

  京都鴨川:原生態滿分,自然不加工

  日本京都的鴨川兩岸,是市民散步、騎行的好去處。兩岸沒有什麼特色建築,只圍著共19英裡長的步道。

  從各國網友的遊記來看,鴨川步道兩旁的風景以自然風光為主,偶爾會穿插介紹當地歷史的宣傳牌。每間隔一段距離便會出現一座橋,方便市民隨時穿梭到河對岸。每日來此處散步、跑步、騎行或遛狗的人數不勝數。

  而著名的「鴨川納涼床」也誕生於此。每年5月至9月,步道中二條大橋和五條大橋之間(兩條紅色線內的區段)的許多料理店會在門口架起納涼床,供顧客休憩和享用美食。但此處不可顧名思義,以為納涼床也是床的一種。它實際上是由木頭搭建的露天用餐區,顧客可以直接席地而坐,欣賞鴨川的夏夜。

  ————————————最後一站了,摩登紐約————————————

  紐約哈德遜河:休閒滿分,環抱曼哈頓

  紐約曼哈頓的海濱綠道與前面三座城市相比,首先贏在了長度上。這條綠道長達51公裡,包圍了整個曼哈頓區。

  紐約市政府建設這圈綠道的目的包含了防洪,但目前來看,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才更符合它的角色定位。地圖中綠色的路徑都是只供步行和騎行的雙向布道,紅色是高交通密度的區域,藍色相對較低。可以發現綠道的絕大部分都是人行道,和馬路隔絕,與哈德遜河、東河、哈萊姆河相鄰,安全且幽靜。

  海濱綠道的沿岸也有多樣的景致。整條步道串聯起了分布在曼哈頓各個區域的哈德遜公園、炮臺公園、聖尼古拉斯公園,在步道東邊還有一段布滿了櫻桃樹的櫻花步道。

相關焦點

  • 串聯山與水惠及城與人 全長45.4公裡的灃河綠道建成後到底有多美?
    央廣網西安12月3日消息 12月2日,西安普降小雨,灃河兩岸數十臺施工機械發出轟鳴、工人穿著雨衣冒雨施工,多個項目不受雨雪影響、如火如荼加速推進……灃河是西安市「三河一山」規劃的其中「一河」,也是西安高新區「三河一山」綠道建設,即灃河綠道建設的主要承載區
  • 100座公園、200公裡綠道、42公裡濱河綠廊……綠容局局長林靖帶來...
    日前,區綠容局局長林靖做客閔行區融媒體中心演播室,通過「今日閔行」APP平臺,圍繞大家普遍關心的垃圾分類、小區綠化、景觀燈光、公園綠道等進行了解讀。在1小時的訪談中,林靖暢談了打造綠色閔行的「秘訣」,並回答廣大網友關心的問題。
  • 央廣網_央廣網
    央廣網 2015-05-15 19:19:00 來源:央廣網
  • 黃浦江邊古鎮水畔風景隨你看,這裡有13處濱水公共空間好玩好拍
    這裡有13個各具特色的 濱水公共空間實踐案例展 有些你很熟悉 有些小眾而驚豔 讓我們相約金秋的黃浦江畔吧
  • 森林民宿、河邊咖啡館……閔行黃浦江畔,有你嚮往的生活!
    據了解,「歸園居田園文旅綜合體」項目以浦錦街道沿黃浦江8個行政村總轄區8.45平方公裡作為閔行區試點區域,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以文化創意、鄉村文旅、田園科創為產業切入點,通過發展文旅鄉居新業態、營造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新環境,打造具有閔行特色的文化創意、休閒旅遊、科創孵化相結合的創新成果示範區,最終實現集體經濟和農民長效增收的新局面。
  • 上海拆陸家嘴景觀酒店海鷗舫,打通黃浦江21公裡濱江大道
    負責浦東東岸濱江段開發的東岸公司相關負責人預計,該酒店將在1個月後被拆除完畢。海鷗舫酒店(又名上海銘源大酒店)已建成運營10多年。據酒店公開資料,其緊臨黃浦江,在此就餐的顧客既可享受美食,又能欣賞無限江景,開業之初就很受歡迎,成為陸家嘴區域特色景觀餐廳之一。12月11日下午,海鷗舫酒店仍有員工出入,但已不對外營業。
  • 黃浦江為什麼叫黃浦江?
    2017年12月31日,黃浦江濱江45公裡公共空間貫通開放。三、黃浦江是上海第一江。全長113公裡,流經青浦、松江、奉賢、上海、川沙5 縣及寶山區和上海市區,在市區匯合蘇州河,至吳淞口入長江。同時,因潮汐浥注,拓寬加深了黃浦江河槽,形成優良的通海內河。漲潮時河深達9 米多,落潮時約6 米,1~ 2 萬噸級輪船可直達上海港內各深水泊位,使上海港成為中國優良港口之一。
  • 細數中山904公裡綠道「帳本」
    這裡是中山最美綠道之一,自長江路口至博愛路呈帶狀向西延伸。博愛路綠道示範段長約1.4公裡,等到夏天,大片樹葉就像遮陽傘擋住了午後強烈的紫外線,途經紫馬嶺公園時還能與一池碧水相遇,不少健身愛好者將這條瀝青鋪設的整齊綠道作為市內騎行的首選地。
  • 上海:黃浦江畔百年工業史
    位於黃浦江北岸的楊樹浦水廠於1883年建成供水,當年日平均供水量為3698立方米。此後,經多次改造,水廠供水量大幅提升,至1995年水廠平均日供水量124.4萬立方米,最大日供水量為153萬立方米。  目前水廠尚在運行,主要供應上海楊浦區、寶山區和閘北區等200多萬人的生活用水。
  • 【央廣網·視聽四川】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所籤約 共同推進...
    四川頻道 > 四川頻道 > 要聞四川 【央廣網
  • 央廣網「雲上有機農場」計劃正式啟動
    據央廣網北京12月15日消息,15日10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與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正式籤署品牌戰略合作協議,這是央廣網在履行中央新聞網站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在產業模式與業務跨界合作方面的一次有益嘗試與創新突破,同時也標誌著央廣網「雲上有機農場」計劃正式啟動。
  • 城市綠道 | 成都綠道:面向公園城市的綠道網絡體系(一)
    城市綠道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據統計,截至2018年末,全國建成綠道5.6萬公裡,各地相繼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項目,如南京環紫金山綠道、上海黃浦江濱江綠道、武漢東湖綠道、廣東南粵古驛道等,提供了美麗宜人的生態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還引領了綠色健康的生活風尚,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
  • 2020年央廣網教育峰會:燕京理工學院就業指導與校企合作中心主任...
    2020年度央廣網教育峰會是央廣網匯聚業內專家學者、行業領袖、優秀機構精英,碰撞思維,為我國教育發展建言獻策的平臺。本次峰會通過在峰會現場設置訪談直播間,以主持人與嘉賓面對面交流的形式,在「乘風破浪,聚教未來」主題下,全方位展現大咖的聲音。
  • 《春節童謠》 - 語文園地_央廣網
    央廣網教育 > 教育頻道專題 > 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 > 示範誦讀 > 一年級上冊 > 《春節童謠》 《春節童謠》
  • 2020年央廣網教育峰會:芝士親子早教CEO樓麗麗
    2020年度央廣網教育峰會是央廣網匯聚業內專家學者、行業領袖、優秀機構精英,碰撞思維,為我國教育發展建言獻策的平臺。本次峰會通過在峰會現場設置訪談直播間,以主持人與嘉賓面對面交流的形式,在「乘風破浪,聚教未來」主題下,全方位展現大咖的聲音。
  • 1307公裡綠道串起市民健康生活
    從最初的市區綠道延伸到市域、郊區、農村;再由市域轉變為省域,再從省域到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嘉興綠道形成了「一心兩環九放射」,市域「雙環七廊」,省級綠道1、2號線,上海大都市圈綠道網嘉興段等綠道網規劃布局。在綠道上閱讀這座城市,在行走中品味美好生活。10月31日,一場綠道健走活動在嘉興市南湖區王廟塘綠道展開。
  • 北京:石景山規劃88公裡綠道
    中國園林網6月6日消息:近日,《石景山區綠道系統規劃》出臺,未來幾年,石景山將布局「三廊、多環」的綠道結構,鋪設總長度88公裡的綠道,連接該區森林、公園、歷史古蹟等文化生態資源和城市高密度聚居區,為行人和騎車者進入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提供慢行道路系統,滿足市民對綠色休閒空間日益增長的需求。
  • 北京821公裡綠道通往春天,經過您家門口嗎?
    沿著護城河畔,漫步其中,安寧與喧囂交替,歷史與今朝重疊,別有趣味。積水潭橋西全長約1公裡積水潭橋西北角的潭西勝境是濱河步道最西部的一景,因為這裡是水系端頭,步道依水而建。沿著這條濱水綠道可以到達天寧寺、金中都公園、大觀園、陶然亭公園、永定門城樓等多個景區。永定門橋至玉蜓橋全長約3.1公裡從永定門橋向東大概走1公裡多,就可以看到在岸上豎著的一組組白色石柱,那就是二十四節氣公園。
  • 257公裡生態綠道串起鹽田人的愜意生活~
    257公裡生態綠道串起鹽田人的愜意生活~ 2019-04-02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央廣網教育峰會:葡萄籽英語(中國)總經理王全欣
    2020年度央廣網教育峰會是央廣網匯聚業內專家學者、行業領袖、優秀機構精英,碰撞思維,為我國教育發展建言獻策的平臺。本次峰會通過在峰會現場設置訪談直播間,以主持人與嘉賓面對面交流的形式,在「乘風破浪,聚教未來」主題下,全方位展現大咖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