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黃浦江畔,45公裡「1號綠道」還在「生長」5.5公裡!更重要的是……
這些天的上海,春光乍洩。迎著和煦的陽光,到黃浦江邊跑個馬拉松,是現如今年輕人的「炫酷」生活。
還記得一年多前的2017年12月31日嗎?那一天,黃浦江兩岸45公裡岸線公共空間全線貫通!從此,一幅更開放、美麗、人文、綠色、活力、舒適的江岸畫卷徐徐展開。
此後的400多個晝夜裡,驚喜從未止步。作為上海的「1號綠道」,黃浦江的公共空間岸線仍在「生長」。
最北端,從楊浦大橋向復興島延伸;最南邊,從徐浦大橋向吳涇地區行進……共計5.5公裡左右的全新公共岸線,有望在明年年底貫通。
這意味著黃浦江兩岸的濱水綠道,長度上已經比肩紐約51公裡的曼哈頓濱水綠道。
比長度更重要的是,上海將通過以黃浦江濱水空間為代表的綠道系統建設,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推動形成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上海生態廊道分布
上海的標杆綠道
上海的「1號綠道」,為何選擇黃浦江兩岸?
黃浦江濱水空間的重要性,用一組數據便知曉。
近年來,上海大手筆潑綠。上海綠道正是依託綠帶、林帶、水道河網、景觀道路、林蔭道,向人們提供生態休閒空間。
自2016年起,每年推進200公裡綠道建設。預計到明年底,將建成1000公裡綠道。截至去年底,已建成671公裡綠道,包括外環綠道、環世紀公園綠道,當然還有黃浦江濱江綠道。
之於上海人,黃浦江是母親河。城與人,因水而生,因水而興。
之於上海城,黃浦江兩岸是城市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縮影。放眼全球,包括紐約、巴黎在內的多數全球一流城市,都有一條母親河。那是人們休憩遊玩之所,也是活力地標,更是一座城市人性化的體現。
「1號綠道」黃浦江濱水空間,無疑具有標杆意義。「地處核心區位、串聯各轄區的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正在按照建設世界級濱水區的目標,發揮更高能級的生態效應。」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朱劍豪說。
地處核心區位、串聯各轄區的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
道變綠:減少過度幹預
「綠道」,「綠」即生態,「道」蘊含著公共空間、開發開放的含義。
生態,是衡量濱水空間優劣的重要指標。著名的巴黎塞納河畔,「地標」凱布朗利碼頭博物館草木蔥鬱,水生植物茁壯成長,幾乎沒有人工修剪的痕跡。日本京都的30公裡鴨川步道,以自然、野趣聚集了超高人氣。
位於塞納河畔的凱布朗利博物館附近「野趣橫生」
「在國際上,濱水空間生態塑造的常用手法是減少人工幹預。」相關專家總結道。而上海有自己的解讀:將減少人工幹預,擴大到減少環境幹預。
漫步濱江,人們會發現,除了綠地、廣場、步道,幾乎找不到顯眼的、嶄新的標誌性建築。「開發黃浦江兩岸,一定要杜絕大拆大建、刻意雕琢,在貫通和安全的基礎上,把原來的底子慢慢『著色』。」朱劍豪說。
在紐約市城市規劃局城市設計專業顧問塗平子看來,這是一種「敏感看待」。與紐約濱水空間規劃相同,對待既有的自然環境和建築,上海「一視同仁」:去其糟粕,其餘因地制宜,能修復的修復,能保留的保留。
「1號綠道」因此留下了眾多佳話:
黃浦濱江段在開發過程中,保留下幾棵「原住民」老香樟。
浦東濱江後灘公園,保留並改善了原4公頃江灘溼地,原沿江水泥護岸和碼頭同時進行生態化改造,恢復自然植被,塑造出生態淨化水系統。
楊浦濱江雨水花園,雨水經滲透、儲蓄、滯留、淨化、再利用,體現「海綿城市」理念……
黃浦濱江段兩棵被保留的香樟樹
春光之下,後灘公園綠意萌動
楊浦濱江雨水花園
「高冷」的工業遺存,在濱江開發的過程中同樣被「溫柔」對待。建於19世紀的南市發電廠,被改造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楊浦濱江的船錨、徐匯濱江龍美術館內的煤漏鬥,以及原龍華機場的廢棄油罐,不僅被保留,還要和現代功能結合。
「有些工業遺存連建築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構築物。但它們就像是一個個觸發點,連接著現在的人們,和過去的歲月。」一名設計師說。
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在全球一流城市濱水空間開發中頗為常見,這是一種尊重歷史的經濟性開發方式。著名的案例是泰晤士河南岸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它是以火力發電廠改建而成。
上海「1號綠道」的理念,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
道變活:塑造造血機制
無論是出於接軌國際一流,還是尊重城市歷史的目的,塑造濱水空間的最終落點都是「人」。
一項研究表明,紐約曼哈頓濱水空間、巴黎塞納河畔、英國泰晤士河岸、多倫多中央濱水區,都具有明顯相似點:具有活力帶動的公共設施,以及豐富的公眾參與活動。
「只有塑造吸引人的軟硬體設施,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才具有造血機制,能不斷聚集人氣、重煥新生。」上海市住建委浦江兩岸開發協調處副處長趙炅說。
基於人的需求,上海去年發布了黃浦江濱江空間的新三年行動計劃,優化服務功能。22座浦東「望江驛」陸續建成,向人們提供休憩空間和公共衛生間。即便是資源緊缺的浦西,服務站點也悄聲密集起來。
遊人可在此看書休憩的浦東「望江驛」
楊浦濱江秦皇島路碼頭輪渡站二層的黨建服務站
比如楊浦濱江。這裡是結合城市更新、利用現有設施進行改造的典型區域。在一處位於秦皇島路碼頭輪渡站二層的黨建服務站,室內以船艙為原型,經過改造,闢出公共休憩空間,配備多種便民設施。
一批老建築改造開放同時進行,包括永安棧房、菸草倉庫、毛麻倉庫、明華糖廠、上海船廠修船分廠。改造完成的工業遺產植入新功能,剛剛開放的上海油罐藝術中心,便是在老建築中注入了藝術場所新功能。
剛剛開放的上海油罐藝術中心
在基本需求供給之外,圍繞精神生活需求的供應不斷產生:
未來,濱江兩岸將做大體育文化旅遊功能的產業化,開展「水上」特色運動。依託濱水沿河資源,推動體育設施、特色體育項目和賽事活動的集聚,圍繞帆船、F1摩託艇、遊艇等水上運動項目,打造以「水上」運動為特色的黃浦江體育產業發展軸。
目前,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世界技能大賽、城市空間藝術季均落地黃浦江濱水空間。健身跑、公益跑等體育活動,基本確保每周一賽。
「上海杯」水上帆船賽或將落地黃浦江。
一項數據顯示,自黃浦江45公裡濱江空間貫通以來,到訪遊客數量同比增長近50%。朱劍豪表示,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作為城市中央活動區的組成,需要發揮聯動效應,實現濱水空間的最大效益。因此,公共空間的建設理念還將向腹地和兩側延伸。沿江各區將利用黃浦江支流、街道、綠廊等,將公共空間貫通理念向腹地縱深拓展,逐步形成系統性、網絡化的濱水綠地和公共空間,同時植入一批與之相適的功能設施。
徐匯濱江,由工業遺產改造而來的兩個藝術場所,遊人如織
大開放:歷經數十年謀劃
對於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為市民保留這樣一大片黃金地段作為城市綠道、濱水公共空間,並非易事。其間歷經數十年謀劃。
堅守生態紅線,上海早有規劃,為後人留足了綠色發展的空間。
把時鐘撥回上世紀末,黃浦江兩岸開發尚未啟動,虹口一幅地塊就把開放濱江沿線作為條款,寫進了土地出讓合同。正因為有著長遠考慮,當規劃提出要在沿江開闢500公頃的綠地時,上海顯得相當從容:打開圖紙,黃浦江沿線絕大多數綠化用地已經準備就緒。
2002年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啟動後,秉著「兩岸開發,不是大開發,而是大開放」的原則,上海割捨價值上百億元的土地經濟效益,規劃建造世博文化公園,規劃面積約187.7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就多達150.4公頃。那裡,將成為上海「1號綠道」上璀璨的「綠寶石」。
以點連線,由線帶面。2013年起,浦江開發的內涵有了新的使命:在繼續推進地區功能開發和產業轉型的基礎上,全力推動公共環境空間貫通。然而據有關方面調查,黃浦江兩岸空間的土地,權屬複雜。
多方協調下,一批企業、公共管理部門主動「騰地」,實現產業轉型。黃浦區市政工程管理處棄用江邊汙泥碼頭,使用新的垃圾中轉站後,垃圾的處置能力增強;徐匯濱江上糧六庫、白貓集團等企業,陸續完成功能置換,續寫江畔時代傳奇。虹口區國航中心段濱江,黃浦江水被引進商務辦公樓區,形成別具一格的遊艇港池。
從徐匯濱江一路向北,濱江岸線打通了多個斷點
————————————我是文末彩蛋的分割線————————————
世界級濱水空間「對對碰」
濱水空間是水畔城市自然景觀和人工設施的有機結合,供市民享受日常休閒活動。許多國際都市的濱水空間都已經成為特色的城市文化。我們對比了世界幾大主要城市的濱水空間,發現上海黃浦江兩岸的公共空間建設,最具多樣性。
巴黎塞納河:創意滿分,文化遺址是主打
一句「塞納河畔,左岸的咖啡」再次唱紅了這條浪漫之都的母親河。塞納河流經巴黎市中心,孕育了兩岸不少文化遺蹟。尤其是圈紅的這一段,沿岸聚集了巴黎多項耳熟能詳的景點,如巴黎聖母院、羅浮宮、巴黎歌劇院、奧賽博物館。
沿岸的文化景點雖是特色,卻還不是最大的亮點。塞納河畔的「創意之最」應該是每年7、8月份開幕的「巴黎海灘」活動。據悉,每年夏天當地都會運約5000噸的沙子,將市中心的部分塞納河沿岸打造成人工沙灘,岸線長約3.5公裡。同時還會進口棕樹並安置大量沙灘傘,力求仿真,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沙灘陽光浴。
巴黎海灘活動開始於2002年。
————————————遊完巴黎,我們前往下一城——————————
倫敦泰晤士河:文藝滿分,南岸中心成藝術天堂
和巴黎一樣,倫敦最繁華的濱水空間——南岸中心也被打造在城市腹地,即這塊近似直角的泰晤士河拐角處南岸。
南岸中心是藝術聚集地,主要用於藝術展覽、音樂節等相關文化活動。英國的皇家節日音樂廳、國家大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場都集中在這裡。除此之外還有多家影院。
——————————耐心等待,前方即將到達日本京都—————————
京都鴨川:原生態滿分,自然不加工
日本京都的鴨川兩岸,是市民散步、騎行的好去處。兩岸沒有什麼特色建築,只圍著共19英裡長的步道。
從各國網友的遊記來看,鴨川步道兩旁的風景以自然風光為主,偶爾會穿插介紹當地歷史的宣傳牌。每間隔一段距離便會出現一座橋,方便市民隨時穿梭到河對岸。每日來此處散步、跑步、騎行或遛狗的人數不勝數。
而著名的「鴨川納涼床」也誕生於此。每年5月至9月,步道中二條大橋和五條大橋之間(兩條紅色線內的區段)的許多料理店會在門口架起納涼床,供顧客休憩和享用美食。但此處不可顧名思義,以為納涼床也是床的一種。它實際上是由木頭搭建的露天用餐區,顧客可以直接席地而坐,欣賞鴨川的夏夜。
————————————最後一站了,摩登紐約————————————
紐約哈德遜河:休閒滿分,環抱曼哈頓
紐約曼哈頓的海濱綠道與前面三座城市相比,首先贏在了長度上。這條綠道長達51公裡,包圍了整個曼哈頓區。
紐約市政府建設這圈綠道的目的包含了防洪,但目前來看,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才更符合它的角色定位。地圖中綠色的路徑都是只供步行和騎行的雙向布道,紅色是高交通密度的區域,藍色相對較低。可以發現綠道的絕大部分都是人行道,和馬路隔絕,與哈德遜河、東河、哈萊姆河相鄰,安全且幽靜。
海濱綠道的沿岸也有多樣的景致。整條步道串聯起了分布在曼哈頓各個區域的哈德遜公園、炮臺公園、聖尼古拉斯公園,在步道東邊還有一段布滿了櫻桃樹的櫻花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