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1914年11月3日,一名女嬰在來溫的美籍傳教士家庭裡誕生,父親給她起了個中國名字——美福。 1919年,美福隨家人離開中國,溫州的記憶裝滿了她的童年,溫州的風土人情,從此一直留在她的夢裡。 1995年,八十一歲的美福攜家人重訪溫州,返回美國後撰寫了一本書——《來自中國的回憶》。今年3月30日,美福在瑞士去世,享年九十八歲。
周過境香港,與一位在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現稱OMF International)工作的朋友喝下午茶。「聽說你家祖上與Seville還有淵源。Seville的女兒叫Edith ,出生在溫州,有個中國名字叫美什麼?」 「叫美福,她是薛華Schaeffer的太太。」 「Edith Schaeffer今年3月30日在瑞士去世,享年九十八歲。」「她去世了?!」我一時愕然。
內地會是1865年由英國人戴德生發起,專門服務中國的一家基督教傳教機構。1867年便派遣傳教士曹雅直到溫州,曹氏由此成為溫州近代史上第一位西來的新教傳教士。從1867年至1951年,該會累計派遣數十位傳教士到溫州。美國人夏時若(George Hugh Seville)便是其中一員。他於1903年5月抵達上海,當時年僅二十七歲。
夏時若是在溫州認識後來成為他夫人的另一位美國傳教士江孟氏(Jessie Maude Merritt)。江孟氏,1874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1899年來到上海,當時正是義和團運動高潮期。1900年前往溫州,任內地會育德女校教師。在溫州並肩的工作,讓這兩個年輕人結下一生的緣分, 1905年3月29日,他倆在上海結婚。
夏時若與江孟氏有四個孩子,長女Janet Elizabeth,1906年出生。長子John Eldridge,1907年出生,不幸次年7月25日因痢疾夭折。接下來的兩個孩子都是千金,老三Elsa Ruth ,1909年10月24日出生於溫州;老四Edith Rachel,1914年11月3日也出生在溫州,時為白累德醫院院長施德福(E.T.A. Stedeford)所接生。
夏家三女都生於中國,因此她們都有中國名字——美好(Mei Oe)、美順(Mei Yong)與美福(Mei Fuh)。當時內地會在煙臺辦有傳教士子弟學校,美好與美順都在那裡接受教育,逢寒暑假才能回到溫州父母身邊。美福最小,在1919年全家離開中國前,還未到入學的年齡,因此她的童年幾乎都在溫州度過。當時她與父母住在花園巷教堂後的大院裡(現縣學前軍分區軍屬大院),院子裡靜謐的竹林、寬大的木頭樓梯、友善的看門老伯及院子外的溫州風土人情,從此一直留在她的夢裡。1995年,八十一歲的美福曾攜家人重訪溫州。返回美國
後,她還撰寫了一本書——《美福:來自中國的回憶》(Mei Fuh: Memories from China),以兒童的視角回憶溫州生活,堪稱溫州版《城南舊事》。
夏時若夫婦在溫州生活了近二十年,直至1919年9月返美。離開時他們還計劃不久就重返中國,但因江孟氏有心臟病,於是中國行沒能繼續。夏時若後來在美國費城一神學院擔任希臘文及實踐神學教授。美福後來則成為著名作家,撰寫了大量作品,其中《家庭是什麼》(What is a Family?)《家政的隱藏藝術》(The Hidden Art of Homemaking)《苦難》(Affliction)影響巨大,後者還獲得福音派基督徒出版者協會(ECPA)金書獎。她的夫君薛華(Francis Schaeffer,1912-1984)在西方更為出名,是公共知識分子、哲學家、神學家。1955年美福夫婦還一起在瑞士創立獨立福音機構「庇蔭所」(L'Abri),開放家園,以實踐「看得見的愛」。作為「互補主義」運動裡程碑式的人物,用文字及行動關注婦女、家庭與基督教的美福曾被評為「改變二十世紀的一百位基督教女性」。
今年4月7日的《紐約時報》報導這位「撰寫了兩打著作,在福音派基督徒,特別是婦女受眾中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多產作家去世時,稱她為「幫助定義保守基督教家庭價值觀的人」。當然,《紐約時報》亦不忘提及她1914年11月2日出生於中國溫州。其實,美福是11月3日在溫州出生,她在《美福:來自中國的回憶》書中特別提到,因父母是美國人,所以她必須在華盛頓登記出生。那時跨海電話還沒發明,她爸爸發了一個電報,因時差的緣故,電報抵達華盛頓時那裡才11月2日。 「從此我有兩個生日,但是我所有的生日聚會都會在3日舉行。」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