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育鷹:關於商標侵權損害賠償計算方式的思考

2021-01-10 知產力

思考的目的最後還是為了完善商標侵權損害賠償計算的相關規則。

作者 | 管育鷹 中國社會科學院智慧財產權中心研究員

我國商標侵權損害賠償計算立法的特殊性

對商標侵權損害賠償的計算,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在商標法中一般規定了三種計算方式:

1.權利人實施通常可獲的利益;

2.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利益;

3.合理的權利金。

從表述看,前述這些國家的立法提供的多種損害賠償計算方式是可相互替代的,在實踐中也不會產生必須依立法列舉順序適用的理解;尤其是我國臺灣地區商標法第71條,明文規定了可「擇一計算」。

我國現行商標法的表述明顯不同,其第63條規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可以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權利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註冊商標許可使用費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百萬元以下的賠償」。無論根據文義解釋還是立法機關的闡釋,適用該條判定商標侵權賠償額時,應「參考權利人的主張和提供的證據」、「依照本法規定(法定)」的順序和方式確定;[1]即依次適用「實際損失」、「侵權所得」、「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倍數」、「懲罰性賠償」、「法定賠償」方式。換言之,法定賠償應當是最後的方式。

我國商標法為何在2013年修改時對63條採用按順序適用的表述模式,立法機關並未說明,學界也未對此深究;筆者揣測,也許是為了在立法導向上強調當事人的舉證責任、要求依序逐一嘗試舉證證明,以減少司法實踐中不得已泛化法定賠償帶來的爭議(後述)。顯然,第63條既揉和了通行的權利人損失和侵權人所得兩種計算方式,也引入了美國的懲罰性賠償和法定賠償制度、同時採納了各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的合理許可費計算方式,立法上看起來似乎很完美;但實際上,因其特別規定了損害賠償額計算方式的適用順序,筆者認為我國商標法的這一立法思路與實踐經驗相脫節,表現在:

其一,我國商標法在2013年修改之前,自1982年以來對商標侵權賠償額採取的表述都是類似美國的「侵權所得」或「被侵權損失」的可選擇計算方式,其間在2001年修改時增加了合理使用費倍數和法定賠償兩種方式;與此同時,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即法釋〔2002〕32號第13條也對權利人可選擇計算方法作了進一步闡明,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我國法院長期執行商標侵權損害賠償計算方式可選擇適用的政策。

其二,2013年商標法修改後在表述上明確了損害賠償計算方式適用順序,但其後並無相應的新司法解釋出臺對此作進一步說明,法釋〔2002〕32號實際上仍在被各法院廣泛適用,特別是其關於損失或利潤以及合理費用的具體計算方式至今還被法院在判決中引述作為裁判依據。長期的經驗使得法院可能容易忽略在具體案件中應當依據現行法、並在判決中對損害賠償計算方式的適用問題進行充分的說理,而2013年新增的懲罰性賠償方式也使問題更加複雜化。

法定賠償的泛化適用和酌定賠償的說理過簡

如上所述,不論是當事人還是法院在實踐中事實上均未嚴格按照現行商標法第63條規定的損害賠償計算方式順序執行,不過,這一現狀其實沒有給最終的裁判結果帶來實質性差別。根據諸多實證研究,無論是2013年商標法修改之前還是之後,權利人選擇法定賠償方式的均超過90%、有的高達98%以上。[2]可見,即使依照現行法規定的順序一一執行,按實際損失、侵權所得或許可費這幾種計算方式絕大多數當事人都難以完成舉證責任,因此索性都是把證據提交後直接請求或同意按法定賠償計算;

另一方面,法院由於案件數量、時限等壓力,沒有精力按順序一一要求當事人質證、而是樂於直接採用法定賠償方式。基於經驗和慣性而缺少充分說理的法定賠償方式之運用帶來的不利後果是判決缺乏可預期性,特別是2019年修改的商標法將其上限提高到500萬元(2001年是50萬、2013年為300萬),在表示強化商標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權假冒立法態度的同時,也引起各界對司法裁量幅度過大的更多擔憂。

近些年來,我國司法中還出現了一種趨勢,即在判決中採用「酌定」解釋判賠額的做法。例如,在老乾媽案中,兩級法院均認為原被告未能舉證證明所受損失或所獲利潤,也沒法確定涉案商標的許可使用費,因此根據原告商標知名度、被告主觀過錯及經營情況、侵權情節等因素綜合考慮並酌定判賠30萬元。[3]在拉菲案中,法院認為,原告所受損失、被告侵權獲益、商標許可使用費均難以確定,故結合原告商標知名度、被告明顯主觀惡意、侵權持續時間規模及銷售狀況、進口單價與銷售價的差額等具體因素,同時考慮法定賠償,酌情確定賠償數額為200萬元。[4]在判決中採取這種「酌定」表述的並非少見。

用「酌定」表述賠償計算方式儘管最貼近和反映司法實踐,但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法定賠償」與其他幾種計算方式、特別是與「懲罰性賠償」之間的關係。儘管法院在「酌定」時所考慮的因素和最終給出的賠償額很慎重,但高度依賴法官自由心證、且過於簡化的裁判說理方式容易給人帶來「拍腦袋」的誤解。[5]筆者認為,綜合考量各種因素的「酌定」方法在我國法院廣泛使用,具有其歷史必然性、合理性以及高效便捷性,但是,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尺度,不利於發揮司法裁判的引導作用。由於沒有統一的司法解釋,近年來各地法院根據當地實踐經驗制定了一些指導性文件,對此作出了一些有益嘗試,例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20年4月頒布的《關於侵害智慧財產權及不正當競爭案件確定損害賠償的指導意見及法定賠償的裁判標準》第七章,對商標侵權的法定賠償裁判標準做了較詳細的規定。就全國性裁判標準的協調一致和司法預期穩定性的需求而言,有必要繼續探討以立法或更高層級的司法適用規則進一步明確幾種損害賠償計算方式的適用關係,同時增強裁判文書相關部分的說理,儘量減少各界疑慮。

完善商標侵權損害賠償計算相關法律規則的幾個方面

首先,需要在立法上解決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即改變現行商標法第63條的表述方式,明確所列舉的多種計算方式是可選擇方案、不再體現強制性的適用順序,同時強調無論採取哪種方式法院均應當結合具體案情考慮並酌情判定賠償額。當然,這需要按立法程序完成修法才後得以落實。

其次,需要在司法上儘快形成統一認識和規則,包括但不限於:

1、明確商標侵權損害賠償以填補性為原則

智慧財產權是民事權利,侵權首先帶來的是權利人利益的損失,損害賠償儘管可有一定預防和懲罰的作用,但首要目的應當是填補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儘管對實際損失進行舉證、特別是證明損失與侵權行為因果關係具有高難度(事實上很多情況下是權利人不願意披露自己的財務收支等秘密信息,這也是美國創設法定賠償制度的原因),但當事人仍應當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首先對實際損失或侵權所得盡力提供相關證據以供法院考慮,怠於舉證而僅簡單請求或同意按法定賠償計算的當事人應承擔相應的判賠不利後果。

2、靈活運用舉證妨礙制度適當減輕權利人舉證責任

商標法第63條規定了舉證妨礙制度,這顯然對權利人十分有利,但在適用時也須把握好尺度,對「盡力舉證」作出恰當準確的理解。關於哪些證據被視為可接受的「盡力舉證」材料、哪些屬於法院判賠時的綜合考量因素,前述北京高院的指導文件做出了一些指引,事實上各地法院也在總結並發布相關經驗,這些舉措需繼續推進並由最高院協調一致有利於儘快形成共識。

3、明確按法定賠償判定時法院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採用法定賠償時,應當闡明當事人舉證及認定情況,表明其已經盡力舉證但法院無法確定具體的實際損失、必須根據其他因素酌定。通常情況下,無法查清實際損失採用法定賠償方式時,法院的考量其實已經包括了侵權人主觀因素酌情加重責任,因此適用法定賠償時也應考慮當事人經濟狀況因素。[6]臺灣智慧財產法院曾判決非法銷售海外代購6隻假冒愛馬仕包的被告按其正品最低單價500倍的法定賠償標準賠償,相當於一隻包價值六千四百零六萬元新臺幣(超過1500萬人民幣),在島內引起轟動和反思。

4、明確懲罰性賠償適用條件及其與法定賠償的關係

我國商標法同時規定法定賠償和懲罰性賠償,實踐中應明確懲罰性賠償是建立在實際損失已確立的基礎上,其適用要件是被告的主觀惡意和侵權行為的嚴重性;在侵權賠償額已經根據原告損失、侵權人所得或合理使用費確定的基礎上增加一定的倍數,其目的是為了體現對惡意侵權人的懲罰。另一方面,在法定賠償的適用中,法院在「酌定」時也會結合原告舉證和被告的實際表現考慮主觀惡意因素加重賠償責任,但其前提仍是原被告關於實際損失或侵權所得、以及合理許可費的舉證材料未得到法院採納,具體數額是根據各種因素綜合考慮酌情確定的,其中也包含了有證據證明侵權人惡意這一懲罰性因素。換言之,為區分制度功能,應明確懲罰性賠償是實際損失、侵權所得或合理使用費可以確定的情形下根據故意和情節的嚴重性增加倍數判賠,而法定賠償則屬於不必考慮也無法考慮具體數額倍數問題的一種綜合判定。懲罰性賠償應當經原告請求而適用,原告須對被告明知自己侵權故意而為的惡意表現承擔舉證責任,具體情形通常由法院根據個案判定,典型的示例如原告已告知被告自己的合法權利並要求其停止侵權、被告仍繼續使用註冊商標制假售假直至原告提起訴訟。在實踐中,故意的情形一般包括:

1.蓄意侵權,即明知他人權利存在且無正當理由相信自己行為不會構成侵權;

2.在訴訟中有故意隱瞞銷毀證據等行為;

3.經營規模大或收入以侵權業務所得為主;

4.侵權行為持續時間長、範圍廣;

5.收到侵權警告函後未停止或採取補救措施;

6.存在故意隱瞞侵權行為的意圖等。

我國商標法對侵害註冊商標專用權規定了侵權人的行政、刑事責任,在民事案件中適用懲罰性賠償,還需要與此結合起來考慮。如果是「先行後民」或「先刑後民」已經處以了罰款或罰金,可能會使得懲罰性賠償的執行落空。另外,美國國會曾指出施以三倍的懲罰性賠償對那些「將使其無法維持家庭生活的樸實的小本經營者」不宜適用;實踐中美國法院對個人破產、公司解散和面臨財務危機無法僱傭律師進行抗辯的小微企業均不適用懲罰性賠償,此經驗值得我國參考。在確定懲罰性賠償的倍數時,考慮侵權行為人生活狀況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

5、加強裁判文書對損害賠償計算方式及賠償額判定的說理

在世界範圍內,智慧財產權損害賠償額的計算都是個永恆難解的問題,我們不能奢望法院的最終判決能做到真正的皆大歡喜。在商標領域,正品和仿冒品的市場價格有時候有天壤之別(例如地攤上售賣的假貨與專櫃中的奢侈品),根本無法證明原告所失、被告所得及其中的因果關係,因此權利人最終選擇法定賠償的比例反而比複雜的專利侵權糾紛還要高。基於實際損失證明責任幾乎難以圓滿完成的現實,懲罰性賠償其實也很難適用,因此法院在判決中加強說理,闡明對法定賠償的適用標準、尤其是對各種酌定因素的考量和依據十分必要。

注釋

參見中國人大網「法律釋義與問答」。 例如,詹映:《我國智慧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司法現狀再調查與再思考——基於我國11984件智慧財產權侵權司法判例的深度分析》,《法律科學》2020年第1期;餘秀寶:《智慧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計算方法的整體構建》,《法治研究》2018年第3期。 參見(2017)京民終28號、(2015)京知民初字第1944號民事判決書。 參見(2015)滬知民初字第518號民事判決書。 和育東:《智慧財產權侵權法定賠償制度的異化與回歸》,《清華法學》2020年第2期。 考慮當事人經濟狀況與全面賠償一樣,是民事侵權責任判定中的一個原則,參見王利明主編:《民法 侵權行為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571-579頁。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知產力立場)

#商標#

相關焦點

  • 知產審判 | 商標侵權損害賠償之認定與考量
    損害賠償是承擔智慧財產權侵權責任的主要方式。智慧財產權作為無形財產權,其侵權損害賠償範圍的認定及賠償數額的計算,均與有形財產權的侵權損害賠償存在較大區別。合理確定符合智慧財產權客體特點的賠償原則,對於賠償功能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智慧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原則主要如下:全面賠償原則。
  • 3種商標侵權賠償的計算方式
    商標侵權是違法的,也是需要做出相應賠償的,那麼你是否知道商標侵權的賠償方式呢?
  • 淺談商標侵權賠償數額的計算
    但是,在商標侵權實務中,賠償數額尚沒有唯一的計算標準。商標侵權糾紛數量逐年上升我們以「侵害商標權糾紛」為案由在Alpha案例資料庫中搜索,根據資料庫顯示,商標侵權類的案件糾紛數量呈現逐年上漲的態勢。商標侵權賠償數額的計算方式
  • 少林寺回應註冊666個商標,商標侵權損害如何賠償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文章,是《少林寺回應註冊666個商標,商標侵權損害如何賠償》,是關於商標侵權的內容,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商標是非常重要的智慧財產權之一,很多知名企業都有申請註冊商標,商標會使人們對它有種信賴感。近日,嵩山少林寺發聲明怒斥森馬服飾侵權,引發關注。
  • 商標侵權賠償的訴訟時效?商標侵權訴訟費由誰來承擔?
    商標只要是依法註冊的,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他人和組織不得隨意使用和侵犯,否則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如有涉及商標侵權情況,那麼商標侵權賠償的訴訟時效?商標侵權訴訟費由誰來承擔?下文由河南煥廷律師整理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一、商標侵權賠償的訴訟時效
  • 淺析以利潤損失計算賠償數額及懲罰性賠償的適用,從「adidas」系列商標案說起
    ,權利人有權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方式,請求人民法院確定賠償數額。根據優勢證據原則,權利人舉示的證據若足以證明其實際損失並非難以確定時,人民法院應依法支持其主張的實際損失的計算方式。在計算實際損失時,宜適當減輕權利人的舉證責任,必要時輔之以經驗法則和日常生活常識,同時貫徹比例協調原則,酌情扣除與利潤損失無關的部分,最終確定的賠償數額應以填平權利人損失為限。
  • 計算機軟體侵權損害賠償如何計算
    考慮軟體產品利潤率之司法實踐  《著作權法》第四十九條規定: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 離婚損害賠償是否能夠排斥侵權損害賠償
    離婚損害賠償是否能夠排斥侵權損害賠償 ——由兩個案件引發的思考
  • 叢立先:我國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規則的司法適用
    實際上,無論是智慧財產權侵權責任的追究,還是其他民事侵權責任的追究,對於侵權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要旨皆在於彌補權利人的精神損害的同時懲罰侵害人。無論是上述英國早期的濫用公權適用懲罰性賠償案件,還是後來延及各侵權領域的懲罰性賠償案件,其損害後果實際上都包含有造成了精神痛苦的損害在內。
  • 日本新特許法引入查證制度及改變損害賠償計算方式 間接鼓勵人民以...
    此次修法內容包括特許法新增查證制度、放寬侵權損害賠償的計算方式;意匠法修訂後擴大保護客體、放寬關連意匠的申請限制、延長意匠權存續期間、簡化申請流程、強化仿冒品查緝;而商標法則是對於公益團體(自治體、大學等)所擁有之著名商標,解除非專屬授權之限制等[1]。本文將針對特許法修法內容作一說明,意匠法修法的部份會於下一刊期另文說明。
  • 智慧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實務研究
    一、智慧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中的過錯認定  對於智慧財產權法律明確規定(主要是採取列舉方式)的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如果行為主體和行為內容都是單一的,確定智慧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和適用法律就比較簡單,基本上是採取「對號入座」進行認定和處理。但現實生活的紛繁複雜,使智慧財產權審判工作遇到的情況和問題往往也是錯綜複雜的。
  • 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確定(上)
    》,該意見內容涉及損害賠償責任的認定、損害賠償的原則及方法、精神損害賠償、常見侵權賠償數額的確定等方面。  在著作權侵權案件的審判中,損害賠償問題一直是難點之一。日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出臺了《關於確定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根據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的精神,以統一執法為出發點,立足北京實際,尤其突出體現了加大制裁侵權行為力度的原則。
  • 2019新版商標法中的侵權賠償與現實中的商標侵權損失界定如何執行
    2019年《商標法》修改,提高了法定賠償上限,並「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且「情節嚴重的」,可以判定侵權損害賠償一倍到五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目前國內對於自主品牌和註冊商標的保護力度,在企業家眼中,恐怕仍算不上「強保護」。
  • 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標準,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請求權可以繼承嗎
    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標準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標準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 市場規則下KTV侵權案件損害賠償金額的確定丨愛智會
    編者按上一期愛智會專欄刊發了我院知產庭關於涉卡拉OK侵權案件審理情況的調研報告,受到多方關注與肯定。在涉卡拉OK侵權案件審理中,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是關鍵。在KTV侵權案件中,以往法院大多採取法定賠償的方法確定損害賠償數額,是否有更精確的計算方法呢?筆者認為,以許可費作為原告的實際損失來計算損害賠償,而非一概適用法定賠償,是司法對KTV許可費市場機制的積極回應。
  • 王國柱:論商標故意侵權的體系化規制
    內容摘要對商標故意侵權進行體系化規制有助於更好地保護商標權益、遏制故意侵權。故意侵權的規制方式與商標法的保護對象具有契合關係。商標法對故意侵權的規制集中體現在規制商標惡意搶註、將故意幫助他人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認定為侵權行為、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等三個方面。關於商標惡意搶註人主觀上的「認識因素」是「明知」還是「應知」存在著認識分歧。
  • 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侵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侵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徵求意見稿)
  • ...高級人民法院關於侵害智慧財產權及不正當競爭案件確定損害賠償的...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侵害智慧財產權及不正當競爭案件確定損害賠償的指導意見及法定賠償的裁判標準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庭2020年4月  為妥善審理侵害智慧財產權及不正當競爭案件,提高智慧財產權保護水平,統一裁判標準
  • 市場規則下KTV侵權案件損害賠償金額的確定
    在KTV侵權案件中,以往法院大多採取法定賠償的方法確定損害賠償數額,是否有更精確的計算方法呢?筆者認為,以許可費作為原告的實際損失來計算損害賠償,而非一概適用法定賠償,是司法對KTV許可費市場機制的積極回應。在本文中,筆者以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以下簡稱音集協)訴H公司侵害作品放映權糾紛一案為例來詳細說明許可費作為實際損失計算損害賠償的做法。
  • 試論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之確立
    但是,該法無論從「賠償範圍」還是「賠償方式和計算標準」,都沒有對精神損害作出可給予金錢賠償的法律規定,只在該法第三十條規定了非財產性的救濟措施,這不能不說是立法上的一大缺陷。由於《國家賠償法》對於賠償採用列舉方式,其中沒有規定精神損害賠償金,故在審判實踐中,對於此類案件當事人所提出的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請求,大多以缺乏法律依據為由予以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