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月子會所有多水?亂象重重形同「小作坊」)
隨著80後獨生子女一代成為生育主體,近兩年,月子會所等母嬰健康護理社會化服務方興未艾。然而,因缺乏行業監管和規範標準,月子會所受到多方質疑。
月子會所隱憂重重
與很多新興產業相同,粗放的起步節奏,讓月子會所市場面臨重重隱憂。
監管缺位導致行業魚龍混雜。據了解,目前中國大陸的月子會所,一種是依託民營醫院產科提供較為「專業」的月子服務;第二種是結合家政服務、月子服務於一體的公司;第三種則是完全獨立運營的月子會所,在服務、硬體條件和周邊環境等方面走高端精品路線。
「除了第一種是依託民營醫院需要按照有關醫療機構的制度管理外,其餘兩種無法像醫院那樣接受衛生主管部門監管,更多的是按照服務企業在運作。」浙江省醫學會副秘書長鄭凱航說。
門檻低導致專業水準參差不齊。據了解,正規的月子會所,其經營範圍除了母嬰護理服務、母嬰用品銷售等以外,還需要取得相應的餐飲、住宿經營等執照;但行業中也不乏包下一層酒店式公寓、請幾個護理人員就開始招攬生意的「作坊式」機構。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少月子會所在宣傳單上都會打出「為產婦和新生兒提供強有力的醫療、保健技術支持」「專業婦產科醫護人員24小時貼心護理」等承諾。實際上,這些「專業人士」中除了退休護士、醫科學校學生,更多的是普通月嫂經過簡單培訓後上崗的「育嬰師」,有些員工的「上崗證」甚至是花錢買的。正因如此,近年來中國大陸月子會所行業誤用酒精清洗嬰兒口腔、新生兒在月子會所感染肺炎等負面事件屢見報端。
有關規範將在年內出臺
作為一種新興行業,月子中心在中國大陸的發展還處於粗放式階段,加上「坐月子」是中國人的傳統,在西方發達國家難找借鑑。
母嬰保健國家標準工作組組長遲春戈在面對媒體採訪時稱,「母嬰」這種脆弱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月子中心的服務必須是安全、科學、嚴謹、細緻的,正是因為欠缺國家標準規範與引導,有些月子中心經營才會亂象叢生。
除了依靠市場的優勝劣汰,更迫切的則是需要規範化的監督和管理。隨著業內對行業標準的呼聲越來越高,天津、南京率先制定了規範月子會所的地方標準。2015年11月,婦幼保健協會也推出了「產後康復結構服務指南」,提出了「月子會所距離醫院不得超過15分鐘車程」「最少12張床位」「24小時母嬰同室」「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等規定。而行業期待多年的月子會所國家標準也將於年內出臺。
(半月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