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龍混雜,標準缺失——
隨著80後獨生子女一代逐步成為生育主體,以「月子會所」為代表的母嬰健康護理社會化服務方興未艾。在很多城市,月子會所市場炙手可熱,廣受追捧。
但是,在火熱的景象之下,月子會所也因缺乏行業監管和規範標準而受到多方質疑,一些「作坊式」機構混跡其中等問題更加劇了行業發展隱憂。
猴年疊加二孩:
月子會所迎「最好的時代」?
「從去年11月開始,每天平均要接待3位媽媽前來諮詢和探店,三居室和二居室基本上預訂完畢。今年開春,房間幾乎不夠了。」諮詢和預訂的火爆讓杭州方慈產後休養中心工作人員有些意外。作為杭州最高端的月子會所之一,其推出的三個套餐均價都在10萬元以上,但這並未影響業務量出現明顯增長。
私立婦產醫院美中宜和在杭州紮根一年以來,「坐月子」的業務量始終大於分娩。據了解,杭州美中宜和的月子套餐分9萬元和11萬元,2015年政策是打7折。
民間對「猴」這一屬相的偏好,再加上「全面二孩」新政策刺激,2016年,月子會所行業似乎進入一個「最好的時代」。「受全面二孩新政策影響的多是70後80後,年齡集中在35-45歲。」杭州艾瑪婦產醫院執行院長朱春芝認為,這部分人中很多再生育風險大增,恢復也相對慢。「她們選擇月子會所是為了更好地調理。」「一些媽媽第一胎時留下了月子類隱疾,所以選擇到月子會所重新調理。」北京月來悅好月子會所銷售經理劉娟表示。
目前,月子會所還處於消費者培育階段,以杭州為例,只有5%至10%的女性選擇月子會所。劉娟分析,未來兩三年內,預計月子會所的數量會快速增加。
缺監管、低門檻:
多少隱憂叢生
與很多新興產業相同,粗放的起步節奏,讓月子會所市場經歷了多年的良莠不齊,時至今日,行業發展仍面臨重重隱憂。
——監管缺位導致行業魚龍混雜。
據了解,目前,月子會所一種是依託民營醫院產科提供較為「專業」的月子服務;第二種是結合家政服務、月子服務於一體的公司;第三種則是完全獨立運營的月子會所,在服務、硬體條件和周邊環境等方面走高端精品路線。「除了第一種是依託民營醫院、需要按照有關醫療機構的制度管理外,其餘兩種無法像醫院那樣接受衛生主管部門監管,更多的是按照服務企業在運作。」浙江省醫學會副秘書長鄭凱航說。
——門檻低導致專業水準參差不齊。
據了解,正規的月子會所,其經營範圍除了母嬰護理服務、母嬰用品銷售等以外,還需要取得相應的餐飲、住宿經營等執照;但行業中也不乏包下一層酒店式公寓、請幾個護理人員就開始招攬生意的「作坊式」機構。
——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加劇行業陷阱。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為了吸引更多顧客,一些月子會所把價格壓得很低,但低價又無法提供所承諾的服務。「表面上,各家會所提供的服務大致相同,但能做到什麼標準,差異卻極大。」一位業內經營者告訴記者。
光靠自律不行:
期待規範出臺
母嬰保健國家標準工作組組長遲春戈在面對媒體採訪時稱,「母嬰」這種脆弱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月子會所的服務必須是安全、科學、嚴謹、細緻的。正是因為欠缺國家標準規範與引導,有些月子會所經營才會亂象叢生。
除了依靠市場優勝劣汰,更迫切的則是需要規範化的監督和管理。隨著業內對行業標準的呼聲越來越高,天津、南京率先制定了規範月子會所的地方標準。2015年11月,婦幼保健協會也推出了「產後康復結構服務指南」,提出「月子會所距離醫院不得超過15分鐘車程」「最少12張床位」「24小時母嬰同室」「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等規定。
而行業期待多年的月子會所國家標準也將於年內出臺。全國保健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劉玲表示,目前正在制定月子會所的國家標準,對於「坐月子」的內在調養和外在護理都提出嚴格的操作標準。國標公布實施後將組織各個月子會所對照檢查,確保母嬰保健行業規範安全。「國家標準的正式發布,將促進月子會所走出監管的『真空地帶』,也將持續引導產後母嬰康復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劉娟說。
新華社記者 段菁菁(據新華社杭州4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