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9歲的女孩,和當護士的媽媽只能隔空擁抱,我們淚目了;
聽著三四歲的小男孩,對著電視裡的醫生爸爸大喊「爸爸」,我們心碎了;
得知丈夫去武漢遠馳,怕妻子擔心,「上了車再說」,我們已經不知道如何表達內心的敬意了……
在抗疫一線,無數的「逆行者」,捨生忘死奮戰在一線,用行動與擔當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肺腑的篇章。而人們沒有忘記,這些人本身也是普通人,是父母的孩子,是妻子的丈夫,也是孩子的父母……他們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時間,與死神賽跑,留給親人無盡的牽掛與祝福。
2月5日,一首反映白衣天使與家人之間情感的抗疫作品首發。由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首推的錫歌《待到山花爛漫時,共看祖國好風光》,將徵戰一線的白衣天使的使命擔當與留守後方的廣大親人們的牽掛與祝願,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展現,表達了團結一心戰勝疫情的信心與希望,在鼓勵加油之外,又多了一份人文關懷。
▲戳這裡看視頻
擔任《待到山花爛漫時,共看祖國好風光》詞作者的是張加培,80後的她在錫劇團工作五年,一直從事行政工作,和文字打交道,但這還是她第一次寫詞。張加培說,接到任務那天,她一宿未睡,一直在思考用什麼樣的角度來反映這次的抗疫之戰。很快,她就交上了兩個版本,一個激情澎湃,一個充滿溫情,最後在曲作者鄒文蔚的建議下,選擇了後者。
為什麼能那麼快速地創作出來?張加培告訴記者,她本人也是一名軍嫂,雖然她的丈夫這次並沒有去一線,但後方家屬的這份牽腸掛肚,她也感同身受。「我丈夫在部隊雖然只是擔任後勤工作,但平時也會出去『作訓』。因為要保密,我也不知道他去哪裡,去幹什麼。有時候,幾個月都聯繫不上他,我真的很擔心,畢竟子彈不長眼睛。」
疫情也同樣是一場攻堅戰。關注疫情的這些天來,她已經記不得被前方的醫護人員感動了多少次,哭了多少次。於是,她決定以家屬的獨特視角創作錫歌。「親愛的人啊別擔心」「親愛的人啊別傷神」……這些對話,樸素而深情。
歌詞中那句「牆角的寒梅已著花,芬芳滿枝椏,出徵的人啊還好嗎,何時能歸家」則是她路過鄰居家偶得。
張加培說,當時看見牆角的臘梅已經盛開,她一下子就想到了王維的那首: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首詩表現的是遊子思鄉之情,我就突然想,對於在一線支援者來說,他們又何嘗不想家?他們的親人又怎會不牽掛他們?」而歌曲最後,她又將「逆行者」與親人之間的牽掛做了升華,不光是妻子與丈夫,其實對於全國人民來說,我們都是「逆行者」的家人,牽掛、關心著前方的一舉一動。
錫劇是流行於滬寧沿線以及杭、嘉、湖地區和皖南城鄉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這首《待到山花爛漫時,共看祖國好風光》的錫歌,充分發揮色彩豐富、情感細膩的風格和特色,讓人產生共鳴和共情。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周東亮告訴記者,錫歌《待到山花爛漫時,共看祖國好風光》一天作詞,一天譜曲,一天完成錄製,全部由省錫劇團獨立完成。季春豔、王麗英、孫黎健擔任女生領唱,他本人和張金華、湯達、朱鵬擔任合唱。看到白衣天使在前方奮戰,他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祝福這些親愛的人,這些為國而戰的人。
《待到山花爛漫時 共看祖國好風光》
牆角的寒梅已著花
芬芳滿枝椏
出徵的人啊還好嗎
何時能歸家
突如其來的疫情
牽動著億萬國人心
請戰書上紅手印
勇當職責逆風行
親愛的人啊別擔心
花開總會有歸期
天邊的烏雲飄散啦
陽光撒天下
出徵的人啊還好嗎
何時能歸家
沒有硝煙的戰爭
生死博弈爭秒分
千鈞重擔壓在身
人民安全是根本
親愛的人啊別傷神
雲散雲聚心不分
戰疫的號角已吹響
一方有難八方幫
聽黨指揮打勝仗
勝利的曙光在前方
親愛的人啊請別為我憂傷
親愛的人啊我等著你凱還
親愛的人啊請賦予我力量
親愛的人啊我與你肩並肩
待到山花爛漫時 共看祖國好風光
記者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