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之歷史,學三國之文化,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古有君子每天為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原創作品!
三國亂世,紛爭四起,群雄割據,有漢室宗親的劉備、劉表、劉璋;有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深耕江東多年的孫氏一族等等...三國也因這幫英雄豪傑的同臺競技,而進入了真正的大亂世時代!劉表、劉璋二人,常常被後世人拿出作為「胸無大志」的代表,今天小編單獨來聊聊劉表這人,看他是否真的向世人所說的那樣,「胸無大志」呢?說起劉表,必然先說起他的出身,相比於劉備不清不楚的出身,劉表可是正經的漢室宗親,是西漢魯恭王劉餘的後人。而劉表佔據的荊州,作為天下的腹地,能臣猛將很多,比如後來投奔劉備的黃忠、魏延;駐守荊北的大將文聘等,文臣又有蒯越、蒯良等謀臣,甚至還有諸葛亮、龐統、水鏡先生這樣不出世的人才。
加上荊州交通便利,各路自願都匯聚於此,可以說劉表掌握了非常豐富的戰略資源。但是即便手握數十萬的雄兵,劉表卻沒有勢如破竹般地擴張勢力,著實讓人費解。荊州是天下戰略要地,諸葛亮在與劉備隆中對時便說過,想要稱霸天下,荊州必取,只要有荊州作為根基,再謀求西邊的益州,對外聯合東吳,對內休養生息,共據曹操,待天下「有變」,必定能成就一番大業。這塊土地不光諸葛亮看上了,東吳的周瑜也看到了荊州的重要性,多次和孫權強調,江東只有奪取了天下腹地荊州,才能謀取益州,力爭與曹賊兩分之勢,以圖天下。憑這兩人的見地,足以證明荊州對於天下的戰略重要性。
但是這些分析都是在劉表已經統一了荊州之後才進行的,他們沒有看到劉表當年奪得這塊土地付出了怎樣的艱辛...當年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董卓立刻上書令劉表前去繼任。這絕對是不懷好意的調任...因為當時的荊州已經支離破碎,北面由南陽袁術佔據,各大郡縣又由各地太守私領,誰都不願意突然出來個頂頭上司來約束自己,所以當時劉表就光是能平安到達荊州就已經是阿彌陀佛了。劉表也明白自己的處境,當時前往荊州赴任時,偷偷單騎前往,到達荊州後,立即調集當地的蒯越、蒯良、蔡瑁作為自己的左右手,向他們問詢整合荊州的方法。劉表聽從蒯越的建議,以利益吸引賊寇首領歸順,再拔除不聽話的、作惡多端的領袖,逐漸地收攏民心,坐穩荊州。劉表藉此收攏了除南陽郡外的荊州七郡,坐觀其變。
後來關東軍成立,聯合討伐董卓,劉表卻沒有加入,就是這樣,董卓在宮裡聽聞關東聯合軍的事後,還是說了這樣的一句話:「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可見當時劉表在天下間的影響力絕非一般。加上劉表來荊州之前,各地叛亂四起,民不聊生,劉表統一荊州後,萬裡肅清,群民悅服。也就是因為劉表執政有方,才讓荊州在這亂世紛爭的年代,成為了少有的一片安樂、祥和的土地,也因此聚集了各方英雄豪傑前來避亂,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諸葛亮了吧...劉表在與其他勢力紛爭的過程中,有得有失,但總體來說功大於過。
當年張繡因張濟被流失射死而逃往,劉表及時看到了時機,暗中支持張繡,張繡在賈詡的說服下,與劉表聯盟,佔據宛城,成為了劉表在北方的藩屬勢力,替他分擔了北方曹操的壓力。劉表後期也不是不想擴張領土,而是當時的時機已經不適合再大規模地調集士兵攻打某一方勢力了,北方的曹操、東邊的孫吳,都不是短時間能夠謀取的對象,東邊的劉璋同宗勢力更是沒有好的理由不敢輕易動兵。當時唯有南方的交州有機會謀取,但是兩州距離較遠,最終劉表也沒有成功拿下交州。
小編認為,世人大多只看到了坐穩荊州牧的劉表,卻沒有看到當年劉表為整合,統領,穩固荊州而做出的努力,而且,荊州作為所有勢力眼中的一塊肥肉,劉表硬是在自己在世的時候讓誰都不敢下嘴去吞,這也能說明了劉表絕不是紙糊的,誰敢輕易動兵,必然會遭受激烈的反擊...各位對劉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品三國之歷史,學三國之文化,本文是原創作者古有君子對三國的一些個人觀點和評價,感謝大家的觀看!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本文是由原創作者古有君子獨家原創做作品,禁止抄襲,歡迎大家關注,評論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