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圖中右側為王毅。
②韓駿鋒與重症一隊隊員在海河醫院「紅區」(左一為韓駿鋒)。
③張磊作為天津第十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出徵武漢。
17年前,看著自己的老師、前輩們奔赴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天津醫科大學1999級醫學生王毅和韓駿鋒在給媒體的信中寫下了發自肺腑的感言。
王毅:「你們用愛心勇氣科學踐行『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誓言,奏響時代的強音。我們願做你們的預備隊後備軍,時刻準備著!這是醫學生的宣言。」
韓駿鋒:「我是一名醫學生,即將畢業。真恨不得早出生幾年,那樣就可以和前輩們共同戰鬥在抗擊非典的一線上。我為我選擇了醫學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也為我能和那些不顧個人安危而始終在一線救人的前輩們為伍而無限光榮!」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如今的王毅和韓駿鋒已經接過老師們的「接力棒」。他們一位是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天津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副領隊、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一位是海河醫院重症一隊隊長、結核科副主任醫師。
他們不僅是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中堅力量,更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老師」。
大醫精誠,仁心仁術
醫者為師,
除傳道、授業、解惑,
更以人為本,
傾盡韶華,無私奉獻。
長大後,我便成了你
2003年「非典」疫情的時候,韓駿鋒還是一名天津醫科大學1999級醫學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為海河醫院重症一隊隊長、結核科副主任醫師的他,已經成長為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主力軍。
2003年,還是大四學生的韓駿鋒在給白衣天使的留言中寫道:「我是一名醫學生,即將畢業。真恨不得早出生幾年,那樣就可以和前輩們共同戰鬥在抗擊非典的一線上。我為我選擇了醫學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也為我能和那些不顧個人安危而始終在一線救人的前輩們為伍而無限光榮!」
「自邁進醫學殿堂大門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在這條艱辛卻不平凡的路上走下去。」韓駿鋒說,他實習時,有一名同班同學因患肺結核去世,這對當時的他觸動很大,認識到呼吸病、尤其是結核病在治療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後來的職業選擇產生了影響。2004年畢業之後,他便來到海河醫院,成為海河醫院2004年正式開診後第一批臨床醫生。
韓駿鋒讀研究生時,師從呼吸內科專家吳琦。吳琦從17年前奉命火速奔赴「紅區」、與SARS面對面搏鬥,到海河醫院練兵十年拱衛津門,再到此次戰「疫」中臨危受命出任天津市新冠肺炎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作為他的學生和同事,韓駿鋒認為吳琦身上的堅守是令他感受至深的。這種堅守的精神也是他後來作為臨床帶教老師,將他們抗擊疫情的親身經歷和切身感受融入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並進一步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醫者情懷。
就是這種堅守精神,讓他在疫情之初就扛下了海河醫院重症一隊隊長的重任,並帶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醫療隊伍。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不畏懼疫情麼?說『不』不現實,但我更記得自己當時作為隊長,要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模範帶頭,堅守崗位。」韓駿鋒舉例說,比如需要人進「紅區」,身為隊長的他總是第一個穿防護服、帶頭進「紅區」,「你的行動自然會影響後來人。」
在疫情前線,他們是抗擊一線的逆行戰士;在課堂中,他們又是醫學生的引路人。
隨著知識的積累,以及不同階段導師們的言傳身教,讓他漸漸明白,醫者仁心,身正為範,好醫生和好老師是相輔相成的。多年來,他堅持實踐出真知、獲真知,除了將自己所學、所思、所得傳承給自己的學生外,更在此過程中逐漸完善自我。
「科研和臨床相輔相成,而教學則是對科研和臨床最好的傳承!」韓駿鋒說,從學生到老師,角色的轉換讓他一直在思考,現在的學生到底希望老師能教會他們什麼?於是,他經常找機會和科裡的醫學生、年輕醫生們交流,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努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照搬自己老師的經驗來進行學習和操作。「內科醫生尤其要會動腦子。」小到一次科內臨床帶教課,大到迎接市級以上教學評估,他都事無巨細地去完成每一項工作,不但出色完成任務,也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
目前,韓駿鋒在海河醫院的崗位上,隨著時有境外輸入病例,他和他的重症一隊隨時投入新的戰鬥。
「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韓駿鋒說,他始終沒忘記當初進校門時的醫學生誓言,並笑著說,希望自己多年後依然不忘初心:「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是我們醫者的初心和使命。我為能實現當年在留言中的願望,成為一名抗擊疫情的醫務人員,並帶出更多後來人感到光榮。」
白衣勇士化身思政園丁
穿上「戰袍」,他們是捨身忘我、馳援湖北的白衣勇士;脫下「戰袍」,他們化身思政園丁,在「雲」端和線下登上三尺講臺,講述親身經歷的那些動人的抗疫故事。
他們是醫生,他們也是思政課教師。
9月8日,在第36個教師節前夕,天津市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王毅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來自小學生天天的手繪祝福卡片。在這幅畫上,天天用稚嫩的筆法寫道:「您是病毒最害怕的戰士!祝您教師節快樂!」打開禮物的一刻,王毅開心地笑了。
今年40歲的王毅,是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今年2月13日,他跟隨天津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趕赴武漢支援,並擔任這支由160人組成的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臨時黨總支副書記、副領隊。3月21日,王毅和隊員們凱旋。但在武漢的38天,卻永遠地刻在了他們每個人的心裡。
回到天津,經過14天的休整後,隊員們重返工作崗位。而王毅卻多了另一個身份──思政課老師。
為了進一步引導師生增強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今年4月,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組建6個市級思政課巡講報告團,深入全市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講抗疫故事 增制度自信 擔報國使命」專題思政課巡講活動。在巡講團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還有天津市對口支援恩施前方指揮部副總指揮、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院長雷平;天津市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領隊、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陸偉等24名我市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王毅也是其中一員。
早在武漢支援時,王毅就利用休息時間在「雲」端給天津醫科大學的學生們上過一堂思政課。在這節叫做《武漢抗疫那些事》的課上,他從「武漢是一個怎樣的城市」「新冠肺炎是一個怎樣的疾病」「在抗疫一線,我們是怎樣做的」「做好醫療救治工作,需要怎樣的底氣」以及「致敬」五個部分,講述了天津醫療隊在武漢當地積極救治患者的感人故事。「這是一次嘗試,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述,可以讓學生們更加了解這個病毒,了解武漢當時的狀況,了解天津醫療隊的堅守,了解我們國家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
正式成為一名思政課「講師」後,王毅在工作之餘開始細緻梳理自己和隊員們在武漢的所見所感。由於巡講團的聽眾有大學生,也有中學生、小學生,所以每次授課前,王毅都要仔細備課。不過,當他第一次走進小學授課時,他還是發現自己講述的東西有個別地方讓孩子們理解起來有點困難。那一天回家後,他反覆觀看授課視頻,並讓自己10歲的兒子幫助自己找問題。經過多次打磨,王毅重新帶著自己的抗疫思政課教案走上了學校的講臺。當看見所有孩子們都聽得入了神,爭先恐後地提問,王毅知道在兒子「指導」下的這次備課成功了。
現在的王毅會根據受眾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版本的授課內容,「比如醫學生,我會加一部分專業的醫學知識,其他大學生我會重點講述那些能夠體現我們國家制度優勢和社會治理能力提高的抗疫故事,還會給大家講講家國情懷和青年人的擔當。而中小學生,主要是激勵同學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
與王毅一樣,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監護室護士長沈悅好也是思政巡講團中的一員。
「當時,這位老爺爺已經憋氣很嚴重,來到醫院吸上氧氣,積攢了半天的力氣,開口說了第一句話『天津的醫護人員,謝謝你們!』聽到這句話,我們感動極了。疫情來襲,我們打響了武漢保衛戰,我們愛那裡的人民,他們是有愛的人民,堅強的人民,更是英雄的人民。」這個故事經常出現在沈悅好的思政課上,不過她會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不同的教案,她還會注意調整自己的語速與神態。「我希望能把武漢戰『疫』中的有關『愛』的故事全部講給孩子們聽,他們是祖國的未來,經過這次疫情,他們應該迅速的成長、成熟,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對於自己的新身份,無論是王毅還是沈悅好,都走過了一段「磨合」期。現在的他們,已經成為一名成熟的思政課老師。「我們的職責就是講好抗疫故事,弘揚抗疫精神,幫助學生們扣好第一粒扣子,增強制度自信,激勵他們擔負起報國使命。」王毅說。
師徒結對傳仁術
「師帶徒」是中醫的傳統傳承方式,師承拜師是中醫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今年3月9日,在武漢首個以中醫為主的方艙醫院──江夏區大花山方艙醫院,在此援助的國家中醫醫療隊與江夏區中醫院共同舉行「中醫師承拜師」儀式,江夏區中醫院11名年輕醫生,分別向11名來自天津、江蘇、河南、湖南、陝西五省市的援助江夏方艙醫院的國家中醫醫療隊專家現場拜師,中醫「國家隊」火線收徒,為3月10日休艙的江夏方艙醫院寫下一段醫界佳話。
剛剛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的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溼免疫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張磊,時任天津第十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當天他在師承拜師儀式上收徒。
除了救治病人,還需要收徒的11名中醫專家將自己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積累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做好傳、幫、帶、教工作,讓中醫事業後繼有人。
「雖然名義上是師徒,但我們年齡相仿,相處起來更像兄弟,溝通病情、交流業務都很順暢。」張磊說,師承拜師儀式後,除了並肩在各自崗位上從事抗疫一線工作,他們也在中西醫在新冠肺炎病情治療中的主要方式和發揮的重要作用、日常診療乃至參與課題項目、秋冬季疫情防控等方面保持著交流。
「當時疫情當前,張老師既是醫者,又是師者,他和醫療隊員們一邊衝鋒在前治病救人,一邊躬耕杏林教書育人,非常辛苦。醫療隊克服各種不便進行中醫診脈,在診療過程中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最終交出了患者零轉重、醫護人員零感染的完美答卷,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時時刻刻激勵著我們。」談到從老師身上所學到的,張磊所帶徒弟、江夏中醫院腦病科副主任張茂副主任醫師說。
教學相長,相互促進。這對師徒在完成醫療救治工作和相關教學工作的同時,均積極參與醫學科研工作,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力量。日前揭曉的2019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中,張磊參與完成的2項課題分別獲得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張茂也在醫院進行日常診療工作的同時,近期準備申報湖北省省級課題及發表相關文章。(記者 張雯婧 姜凝 攝影 谷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