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看大7歲看老?婦產科醫生:孩子的性格從出生時就可以看出來
民間的傳統俗語中提及從孩子小時候的動作行為狀態就能看出他們未來的性格特質,即3歲看大7歲看老。外貌特質和性格因素有部分是先天基因遺傳造成,但在孩子未來的成長階段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步變化。
所以許多爸爸媽媽們會留意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也會適當的糾正和引導他們的不良行為習慣。
特別是還處於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尚未吸收掌握文字語言知識,只會簡單的單字單詞,大多數時間以哭鬧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緒,和實時需求,渴了餓了冷了,身體本能不適時,就會向外界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
秋秋是公立醫院的婦產科醫生,每天要接觸的新生兒特別多,也經常要為出生後的寶寶檢查身體狀況,在與孩子們的接觸和相處中,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普遍現象,多數孩子的性格從出生時就可以看出來。並且內向或外向的兩種性格,在未來的成長發育階段中除非遇到人生重大事件或轉折,很少會再發生改變。
父母長輩們在培育孩子時,可以多觀察他們的行為狀況表現,引導孩子養成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和較為平和愉悅的情緒,逐漸引導孩子形成貼合他們特質的正向性格。
1、 蹬腿
有些孩子出生時就比同齡寶寶活躍許多,一出生兩條腿就不太安分,來回蹬腿,在護士清潔護理時,很是活潑,像是腦海中在玩耍或是在路上蹬車似的,動個不停。一出生就蹬腿的孩子大多是外向性格,活躍好動,也較為聰明機靈。
2、 哭鬧
有些新生兒除了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外,還止不住的哭鬧,剛出生的寶寶本身小臉就漲得通紅,一哭就皺成一團,嘴巴張得很大,眼淚吧嗒吧嗒的往下落,惹人憐愛。
一出生就哭鬧不止的孩子大多較缺失安全感,在未來的成長發育階段,也會伴隨著缺乏安全感的性格特質,需要更多的關懷。
3、 握手
總有新生的寶寶在出生後,下意識的握住接生護士的手,肉乎乎,軟綿綿的小手搭在護士的手上,畫面溫馨可愛。一出生就握手的寶寶多數更願意和外界溝通交流,親和力也較強。
爸爸媽媽是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的親人,對孩子行為的更深入理解,更有利於他們培育激勵孩子健康成長。
1、 多花時間陪伴
父母可以多抽出閒暇時間,在孩子睡前給他們講故事,為他們下廚烹飪美食,假期時帶著他們出門旅行,或到遊樂場,商場,超市等公共場所採買物品,放鬆心情。通過陪伴增進親子間的信任感與默契度。
2、 學習育兒知識
父母不要局限從和孩子的相處中,去增進了解他們,有時間和條件最好是能夠主動通過書籍或視頻學習育兒知識。
3、 歸納總結經驗
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的性格特徵和行為習慣,爸爸媽媽可以在陪伴孩子時歸納總結經驗,在後續的養育過程中實時改進調整。
父母是陪伴孩子成長的老師,父母生下孩子,給予他們降臨人世間的權利,也有責任和義務培育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雖然孩子的外貌特徵與性格特質很大程度上在出生時就決定了,但依舊有後天調整與改善的空間。家長要多陪伴關注孩子,關心他們的性格發展,情緒變化,助力孩子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