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遊戲,曾經肩負著華語遊戲崛起的希望,風靡一時的《三國群英傳》、《仙劍奇俠傳》、《大富翁》、《軒轅劍》曾讓中國玩家引以為傲,這些經典讓我們意識到,華語遊戲有可能讓華語遊戲在全球遊戲市場上有一錐立足之地。時隔三十年,港臺遊戲不禁讓我們哀婉。今天要講的《俠隱閣》,就是目下港臺遊戲的一個縮影,正如臺媒所言,或許,它將成為臺灣遊戲的絕響。
《俠隱閣》由中國臺灣河洛工作室開發,這個工作室此前曾推出《金庸群俠傳》、《武林群俠傳》、《三國群俠傳》等作品,還因為經營不善解散過團隊,這些都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兜兜轉轉,河洛工作室在香港資本的助力下復活,此次推出的《俠隱閣》,就是由香港河洛互娛發售的。
近些年來,港臺遊戲產業發展很慢,其實不止是遊戲產業了,絕大多數產業,都已經被大陸甩開。宇峻奧汀的衰落就是港臺遊戲一道典型的發展軌跡。曾經肩負華語遊戲到世界市場角逐使命的港臺遊戲,終究沒能趕上世界的步伐,在規模上,技術上,美術上,國家化水平上都被遠遠地甩在後面。
《俠隱閣》是一款武俠學院養成遊戲,從遊戲策劃思路和節奏上看很「臺灣」,休閒大於戰鬥,慢節奏的成長,慢節奏的故事,慢節奏的戰鬥,一切都像臺灣人的樣子。淡化了遊戲的趣味性,卻強化了情感因素,這是臺灣遊戲一向的套路。《俠隱閣》也一樣,遊戲中傳達的文化價值,情感心路是最吸引人的模塊。但似乎玩家們已不吃這一套。
《俠隱閣》的發售定位是華語區域,第一市場是臺灣省,第二目標是東南亞各個華語流行國家,第三目標是香港和大陸。不過,臺灣玩家的遊戲消費習慣比較弱,即使售價低到41元人民幣的白菜價,《俠隱閣》還是面臨銷量不過千的慘澹命運。東南亞各國的銷售情況也大抵如此。
《俠隱閣》作為一款10個G容量的單機作品,暴露了港臺遊戲開發中的很多問題。首先是粗製濫造,粗糙到什麼程度呢?有玩家甚至發現了遊戲套圖有鋸齒,仔細看才發現,是人物的頭髮,可能盜用其他遊戲的人物原畫,沒有處理乾淨,連原來人物美術背景色塊都未處理乾淨。10個G的遊戲,就是這個畫質?
製作工藝的落後,源於缺乏高端人才,人才跟不上,主要原因是市場缺乏驅動性。當然了,大環境的變化,是港臺遊戲衰落的客觀因素。手機的普及,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讓沉迷PC遊戲的港臺廠商無法適應,一步跟不上,就被甩得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