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市德吉康薩社區易地搬遷群眾踏實肯幹創造新生活

2020-12-20 中國西藏網

  隨著返崗復工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市民」一一返崗復工,開始了城市生活,並播種下新一年致富增收、幸福和美的新希望。搬進新屋,時間已過去近兩年了,從村民變成城市居民,搬遷群眾的生活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護士在給我們免費發放藥物呢,疫情防控期間還給我們送藥上門呢!」近日,西藏拉薩市德吉康薩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內,居民們有序排隊等待領取藥品。今年22歲的扎永是西藏昌都市貢覺縣雄松鄉夏亞村的一名搬遷群眾,聽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招志願者,便主動報了名。

  「一方面可以為小區鄰居提供服務,一方面又可以鍛鍊自己的社會工作實踐能力。」扎永說,這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最好方式。

  為了通過今年的護士執業資格證考試,下了班,扎永便為考試做複習準備,學習之餘順便幫弟弟輔導一下功課。

  「來拉薩將近兩年了,孩子就學方便,幼兒園就在小區裡,小學離家也很近。政府還幫我們解決了工作,現在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現在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扎永的父親扎西羅布對現在的生活感到很欣慰,臉上展露出幸福的笑容。

  走進德吉康薩社區裡,給人感覺是那麼乾淨整潔,車棚、木椅、電動車充電站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嚴格值守的安保人員、兢兢業業的保潔員,小區內人人各司其職,共同守護著這個美麗家園。原籍在昌都市芒康縣戈波鄉支巴村的次鄧拉姆原是一名家庭主婦,現在則是社區裡的一名保潔員,她告訴記者,從沒想過自己能再就業,一個月還能拿到3700元的工資。寬敞明亮的新房、擦拭一新的液晶電視機、整潔的藏式木沙發,還有現代化的廚具,家裡也被次鄧拉姆收拾得井井有條,整潔一新,桌子上更是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飲料和食物。從落後山區石頭房搬進城市小洋樓,不僅是通上了電,更連上了網絡,如今的生活,次鄧拉姆做夢都沒想到。

  「以前我們從鄉裡騎摩託車到村裡要三個小時,村裡沒有通電和自來水,現在不僅我們入戶方便,群眾出門也坐上新能源汽車了!」昌都市芒康縣戈波鄉支巴村隨遷幹部江村鄧珠告訴記者。

  次鄧拉姆的小兒子旺加今年23歲,在拉薩經開區工業中心當保安。旺加兩年前還是「放牛娃」,現在每天過著上下班車接車送的職工生活,不僅一個月能拿3700元的工資,還有四天休息時間。兩年來,旺加不僅學會了拉薩話,還基本能聽懂漢話,今年他對未來還有了自己的規劃。

  「我自己也有駕照,我還年輕,等拉薩話再熟悉些,我想自己創業!」說到未來的規劃,旺加眼神裡充滿了憧憬。

  德吉康薩黨群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平措旺堆告訴記者:「德吉康薩有683戶、2997人,目前已有1009人就業,今年在穩定已經就業人員的基礎上新增開發就業100人,繼續開展裝載、挖機、廚師等技能培訓,促進搬遷群眾勞動力轉移。」據了解,2018年7月以來德吉康薩黨群服務中心積極開展語言培訓和保潔、保安、物業管理、家政服務等10餘項崗位技能培訓,共組織培訓8場次,完成1830人次技能培訓。

  昌都三巖片區搬遷群眾中中青年文盲較多,在原籍人人都是以放牧實現自給自足,加上語言溝通上的困難,如何促進就業?如何融入城市生活?2019年11月,旺加參加了拉薩經開區保安培訓,並被評為「優秀學員」,弟弟仁增則參加社區組織的「國家通用語言培訓」獲得合格成績。次鄧拉姆將孩子的榮譽證書都擺放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這些都是她的驕傲,她說,因為易地搬遷,孩子們的未來也因有了多樣的選擇而變得更加精彩了。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西藏拉薩經開區德吉康薩社區脫貧攻堅工作成績喜人
    西藏拉薩經開區德吉康薩社區根據區市黨委、政府關於進一步做好精準扶貧易地搬遷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堅持以政策扶貧、產業扶貧、創業就業扶貧,推動脫貧攻堅工作順利開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 踏實肯幹創造新生活
    隨著返崗復工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市民」一一返崗復工,開始了城市生活,並播種下新一年致富增收、幸福和美的新希望。搬進新屋,時間已過去近兩年了,從村民變成城市居民,搬遷群眾的生活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 西藏拉薩經開區舉行德吉康薩社區愛心幫扶基金「匯聚愛心·助力...
    1月16日下午,西藏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舉行德吉康薩社區愛心幫扶基金「匯聚愛心·助力脫貧」扶貧募捐活動。截至活動結束,共募捐愛心幫扶基金543萬餘元。  市政協主席、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袁訓旺出席並致辭。
  • 【脫貧攻堅看拉薩】德吉康薩雙語幼兒園:護航幼兒教育啟蒙路
    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訊(記者張蔚藍)走進拉薩市西南角的德吉康薩社區,遠遠就能聽見孩子們稚嫩明亮的聲音。德吉康薩雙語幼兒園副園長丹增德色帶著自豪的語氣說:「我們走道上很多手工藝品都是老師和孩子們共同完成的。」
  • 搬進德吉康薩新社區 譜寫幸福生活新篇章
    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問題的根本之策。2018年4月,通過易地搬遷,西藏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尼木縣、當雄縣和昌都貢覺縣等地群眾來到拉薩經開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德吉康薩社區的新家,兩年多以後,如今他們過得怎麼樣?
  • ...做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思源社區...
    在這裡,我利用自己的所學之長免費給小區老人、孩子修剪頭髮,安電線、接水管、裝柜子、修電器……幫助解決社區各種小問題,成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走在小區裡,每每聽到群眾對我的招呼,心裡就感到十分欣慰。而我也早已習慣了小區的生活,在這裡真正找到了家的歸屬感。 以前我家裡條件不好,父親有殘疾,母親早些年病故了,還有一個弟弟。
  • 喜看臺江縣方黎灣社區搬遷群眾幸福新生活
    從臺江縣排羊鄉大塘村搬遷過來的李黎明是這個電工培訓班的「班長」,此前,他還在這間教室參加過廚師培訓。  兩個場景、兩種心境。一種悠然自得,一種積極向上,折射出搬遷群眾的幸福新生活。  方黎灣社區是臺江縣一個已搬遷入住650戶、3531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今年4月,為更好地服務搬遷群眾,成立了社區。   周海燕是這個新社區的黨支部書記,在她看來,要讓這些來自臺江縣4鎮3鄉2街道9個不同支系100多個村寨的搬遷群眾融入城市,就要讓他們找到「家」的歸屬感。
  • 河北魏縣:易地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
    這是魏縣在「十三五」期間開展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中,創新工作方法、建設模式、後續幫扶的真實寫照。統計數字顯示,「十三五」期間,該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項目總投資18億元,新建集中安置區6個,涉及漳河河堤內4個鄉鎮、12個村莊,搬遷人口2128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770人。截至目前,入住率達到100%,舊房拆除率達到90%。
  • 如何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民政部這樣說
    人民網北京12月3日電 (梁秋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有關情況。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介紹,為做好安置社區治理工作,下一步將指導各地健全社會救助制度,對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及時予以救助幫扶。
  • 遷入新房子 開啟新生活——「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剪影
    「易地搬遷脫貧故事系列微視頻展播」之二十一 遷入新房子 開啟新生活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剪影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
  • 易地搬遷戶 融入新社區
    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芮城縣民政局全方位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加強2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管理,讓752戶2098位搬遷農民住進幸福家園,過上高質量生活。提高站位,黨員先行,突出基層黨建引領。為了讓搬遷戶儘快融入新社區,芮城縣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工作。由縣委組織部牽頭,遷入地鄉(鎮)黨委配合,民政局督促指導,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黨員進行全面管理,成立安置點基層黨支部和群眾服務中心,建立公開欄並實行「三務」公開,建立臺帳,成立(掛靠)24個黨支部。
  • 跨越千裡的遠行——西藏首批高海拔地區群眾生態搬遷實錄
    離開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生命禁區」,住進了新家園,開啟了新生活,也為野生動物騰出了新天地。他們,作為西藏首批搬離高海拔地區的群眾,書寫了一段新的人類遷徙傳奇。(小標題)滿滿的行囊裝運行李的前一天,仁增專門回了趟家,拿起掛在牆上的鞭子。他給家人說,臨走前,再放一次羊。
  • 江門市助推廣西崇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緊扣搬遷後續扶持目標,江門市與崇左市著力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引導群眾適應新生活易地搬遷群眾面臨的最大「不一樣」,是生產生活習慣的改變——從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從務農到務工,從鬆散管理到規範管理……因此,要「搬」來新的文化,引導群眾適應新生活。
  • 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開啟花樣新生活|在線訪談·第...
    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住得慣、能融入?12月16日,貴州省生態移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敏做客由貴州省人民政府網和當代先鋒網、天眼新聞客戶端聯合打造的「在線訪談」,分享了貴州讓搬遷群眾融入城市生活的妙招:「我們立足於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以城鎮化集中安置為主的實際,以服務易地扶貧搬遷進城群眾為切入點,加強安置點精神文明建設,強化社區治理,培養搬遷群眾市民意識,引導搬遷群眾適應城市環境、融入城市生活。」
  • 西秀區易地扶貧搬遷戶李遠鴻:脫貧不是終點 是新生活的起點
    一年一度的西秀區兩會是全區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承載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今年兩會期間,西秀區融媒體中心特推出系列報導——兩會連基層,就大家關心的話題,與基層群眾連線,聽聽過去一年他們的收穫,看看這一年,他們生活的願景。
  • 銅仁共青團助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生活
    今年6月,團銅仁市碧江區委舉辦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少兒繪畫大賽,潘榮濤的參賽作品《我的新家》獲得金獎,還被印在矮屯社區希望小課堂的班服上。  潘榮濤剛搬來時的表現,和現在截然不同。他和許許多多易扶點「新市民」的變化,與銅仁市共青團一群年輕人的努力密切相關。  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銅仁市,有29.36萬名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其中半數以上為跨區縣搬遷。
  • 「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易地扶貧搬遷 搬進新生活...
    為擺脫貧困,政府果斷決策,將三寶彝族鄉實行整鄉搬遷至縣城阿妹戚託小鎮,誓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阿妹戚託小鎮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縮影。「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人口佔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數的近1/5。
  • 安居與樂業並重 羅城扶貧搬遷群眾開啟幸福新生活
    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一條條平整的水泥大道貫穿其中,一群群笑容滿面的人們來回穿梭……4月11日,走進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仫佬家園,一派喜人景象。  「十三五」期間,羅城計劃搬遷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37戶13168人。
  • 南召縣皇后鄉:易地搬遷房成為貧困群眾「安樂窩」
    「政府投資建設搬遷房,免費給我們貧困戶住,這真是天大的好事,我們一家啥時候也不會忘記黨和政府的大恩大德」,在河南省南召縣皇后鄉陽光社區,搬遷戶廉德寬感激地說。廉德寬,男,漢族,生於1962年9月,家住南召縣皇后鄉天橋村皂角組。
  • 武都馬營鎮:易地搬遷開啟美好新生活
    通訊員 王雯  走進馬營鎮易地搬遷安置小區,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林立在眼前,乾淨整潔的小區內,三三兩兩的搬遷群眾在廣場上健身、下棋,臉上不時露出開心的笑容,獲得感、幸福感寫在臉上......這是武都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帶來的喜人變化